穿過光影,發現故事的光彩《鯨生:海神公主與神秘的龍宮城》
12月
02
2021
鯨生:海神公主與神秘的龍宮城(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攝影林筱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68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鯨生:海神公主與神秘的龍宮城》這齣偶戲只以幾扇木作日式拉門,以及一面多個廢棄原木窗框拼組而成的光影舞台,不論門或窗,向外開啟的意象裡,也含著張望、窺視與發現的心理情狀。透過物件意象的聯想,先啟導引了我們可以從張望、窺視與發現故事角色的心理轉變來賞析這齣戲。

鯨生:海神公主與神秘的龍宮城(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攝影林筱倩)

這齣戲選擇光影偶的形式表現,絕對是聰明而妥當的選擇。因為戲中故事涉及的花蓮外海與那國島(日本最接近台灣的島嶼)的傳說,描述考古探險找到推估可能有3000至10000年以上歷史的神祕海底遺跡,被幻想成海底龍宮,鯨魚公主渴望成為人,卻違背了龍王只給予七年的期限約定,從此回不去大海故鄉,留在陸地孤單終老。口述傳衍的民間傳說,本具有一種迷離夢幻的特色,載負著先民精神世界的某些信仰、渴盼與嚮往,非理性的浪漫,穿過不同時空再敘述依然迷人。

不過這齣不單是傳說的搬演,似乎還有編劇林孟寰加入的歷史情懷,牽纏著台灣與日本曾經的殖民歷史以及人事的悲歡離合,借託鯨魚公主幻化為人成為名叫「鯨生」的女孩。她在花蓮落地生根,直到老了,有些記憶渙散,但透過和一個男孩的互動之中,又一點一滴找回,娓娓帶出對海底世界的懷念,也隱含著些許懊悔。可是,在人間陸地上曾有的幸福日子,亦召喚出她真摯深厚的情感與身分認同。鯨生內在情緒之複雜,層次清晰轉折卻又含蓄婉約的被觀眾窺視看見,儼然也是那個舊日年代女性的普遍共相顯影。記憶的淡入淡出,在光影偶和畫片的遠近交錯、疊入轉化之間,恰好加深了含蓄婉約所示的餘韻,更是相思綿綿無盡的詠嘆。

幫襯鯨生面對人類父母出海遇到暴風雨雙亡後的孤單寂寞,還有堅毅存活長大下去的心境,選用了日本大正年間音樂家成田為三的名曲〈海邊之歌〉(浜辺の歌)。這是鯨生的爸爸教她唱的歌,歌詞中伊人徘徊海邊想念故人,看著波濤起伏,浪花翻滾,看著清淡的月色,冷漠的星光,獨自遊蕩依戀徬徨時,被海風捲起的波浪,濕透了衣裳。這首名曲詠嘆的固然是愛情,卻也是人世間所有情感的不捨與牽絆;另一方面,卻也化作一種撫慰療'癒的力量,一字一句的吟詠之間,使鯨生將悲傷放下。

當悲傷放下,一如戲中的桂樹一片葉落,葉落堆積成為土壤的肥料,給生命再增更多來日新生的養分。這個畫面,演員動作輕輕柔柔,場上無聲而美,與開場時的畫面前呼後應,寫照了生命生滅循環。靜寂無聲,默照出更見力量的宗教哲學意念。

這齣戲2011年由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首演過,相隔十年換由沙盒製作詮釋,我沒看過舊版無從比較。然而可以確定的是從沙盒製作在2021年利澤偶聚祭動人的演出中,證明這個作品本身涵容不俗的質地光彩,經過用心打磨,不分男女老少都能沉醉其中,發現一個好故事被好好記憶、敘說而生成的魅力。

《鯨生:海神公主與神秘的龍宮城》

演出|沙盒製作
時間|2021/11/14 14:30
地點|宜蘭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藝享基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