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肉身在斷裂的截面間對位《嶼空對練》
12月
28
2023
嶼空對練(壞鞋子舞蹈劇場提供/攝影許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95次瀏覽

文 李橋河(專案評論人)

自2015年開始,壞鞋子舞蹈劇場在民間田野現場和水泥盒子排練場之間穿梭,從異地的發想與收束中轉化出身體動能——然而,當團體在身體建構的思辯之際,個別舞者對於田野體感經驗的探索往往來不及被整理、留置於觀眾的視閾之前。循此,《嶼空對練》是壞鞋子舞蹈劇場駐團舞者劉俊德和劉昀的首支獨舞創作計畫,透過舞蹈挖掘身體與生命交織的記憶,展開一種存在論式的探索。【1】在牯嶺街小劇場二樓的白色空間裡,兩段獨舞在觀眾團簇的中心正蔓伸出無限延展卻同時亦框限閉鎖的表演性空間。

與山共響:木材、布料與肉身

「山」,取自兩位舞者對於登山的愛好【2】——而這樣的愛好正被兩位創作者調度進「木材」、「布料」和「肉身」之間的糾纏。首先,劉昀穿披兩面厚重且大片的絳紫布衣,龜縮趴屈於麻布墊起的半米立方木箱上。隨著愈趨晃動的共振聲響,細小形體慢慢從團塊萌生蔓延,在手腳指尖和胸腰的曲折角度中持續拉鋸張力,直到始自末梢的動能逐漸成形。她高高向上推展自己的雙臂,緊緊向下扣住木箱的腳掌,並透過下身震盪連動使之前行;又以雙手掐住木箱倒著撐起身體、將折疊的下身慢慢沉落地面,從腳尖的淺嚐到身體的貼地,時而手觸木箱向外延展、時又翻身腹頂木箱任其隨呼吸起伏。在這一步步的綿稠過程中,身體逐漸掙脫厚、重且大的深染布幅,在幽暗的背光輪廓下向觀者展露出皮肉下蓄藏的力道。終於,當她身體接地、斷開與木箱的連結而向外探索,與我原先料想歷經萌發和初探後的暢快和欣喜不同,我看到的卻是脫離母體的一股挫敗——這樣的無措,使得初乍找到形體的肉身慌亂展開漫無目的的旅程,只能低伏盤旋四周,並且在隆隆低鳴間漸失動能而終了止住。

相對地,劉俊德輕裝一身塑料防風外套,以人的型態逕直走上中央,將厚實的四八木板從對向拖曳至前;在他脫下防護肉身的外衣前,他從口袋、項前、甚至口中掏出數只木件慎重而熟悉地陳列,並取出一枚鐵片就地刮磨腳下這片長方木板——在來回摩擦間,他不僅刨起了木屑,也刮下了聲響。於此,他將身體演示成共鳴音聲的樂器:他先從打嗝的乾嘔、到口哨和鼻息的吸弄,細緻地玩味空氣通過他的身體所產生的微小顫動;他後又蹦踏腳下木板、拍打自己身體,試圖以肉身的物質碰撞來擊響各種急促節奏。更進一步地,他以身體的斜曲和共振回應著背後捻琴撥弦、線鋸鑿刻、時彎又刮而襯著嗡嗡低鳴的聲響。之後,他將木箱推下場邊,轉身駝進一麻布袋的木屑,將它們恣意灑在原先木箱所佔據的位置,倒臥浸入那成推的木片渣滓,以氣泡喉音的啵啵聲伴著喉結的高低黑影挪移,在斷續著的半哼半唱中告終。


嶼空對練(壞鞋子舞蹈劇場提供/攝影許斌)

與空對練:在滑且亮的空間裡對光

對我來說,我試圖將從兩段獨舞中閱讀到的生命推延,指向從「登山」意象分別映射出來回母體與自我間的對話狀態——前者表現出脫離母體而遺世獨立的惴惴不安,後者則銘刻自母體並意圖回歸連結——在其中,「木」作為「山」的包裹,「布」則是「身」的包覆;而其「材」與「料」則是因應不同意圖所做出的擷取、裁切而產生的遺留——無論箱型抑或細件、片板,不論布染、麻袋還是塑面——為的都是鋪陳下一段生命歷程的誕生與開展。於是在「木」與「布」之間,劉昀自武術延展出的勁力使她的身體在蔓根的變形中鑽出了殼,而阿德發自樂動的舞蹈則讓身體如降乩般成為了出神共振的載具。

必須說的是,正因為我非常著迷於兩位舞者各自發展出的體感探索,使我更為這場「對」練下分庭拮抗的「斷裂」感到不安。在空間上,舞蹈所展開的表演空間依附著牯嶺街小劇場白盒子的物質空間——它的光滑,使得木、布和身體等物件被斷開了陳舊的歷史感而被工整擺放;它的光亮,反射摻和著遮色雕塑光線和冷冽LED燈光,再襯上低音隆隆的迴響——這些特性在在提醒著我自身所處環境的人造性,而被迫面對一場不得不的疏離。又在時間上,兩段看似相互斷裂的片段實則正共享著表演的延續性,唯獨這樣的擴延尤其在曾與劉昀密切相連的木箱被阿德輕易拖離現場的那刻轉瞬打破,讓我在硬生生強行覆蓋的割裂中感到無比詫異和驚挫。

《嶼空對練》節目介紹的頭一句寫道:「在自我的面前,用舞蹈想像一場對練。」【3】這引發了我的諸多思考:這裡的「自我」是否存在著複數的可能?若是,那麼「對練」將可以為背後的多重關係帶動出何樣的潛能?於此,相對於看作材料般工具性裁切再彼此拼組,我更想閱讀出這背後興起相互呼應、連續而並陳包容的潛力——換言之,這裡的「對」,它有沒有可能是對答、是對合、是對入、或是對準?於是,在發動這一連串的追問之下,或能為那些被切分的脈絡找到再度整合的對話機會,以此回應我在感受「斷裂」時內心波動的疑問:是不是有這樣的可能,讓我們可以緩下性子探進表演所開展的空間(它似乎不單僅是空無)?或許,這樣的探索將為我們留下更多耐心去對位出帶動焦點的光線。


註解

1、取自OPENTIX 節目介紹(嶼空對練— 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和線上節目單

2、取自線上節目單

3、取自OPENTIX 節目介紹(嶼空對練— 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


《嶼空對練》

演出|壞鞋子舞蹈劇場
時間|2023/11/11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
而今「春鬥2024」的重啟,鄭宗龍、蘇文琪與王宇光的創作某程度上來說,依舊維持了當年與時代同進退的滾動和企圖心。畢竟自疫情以來,表演藝術的進展早已改頭換面不少,從舞蹈影像所誘發的線上劇場與科技互動藝術、女性主義/平權運動所帶來的意識抬頭、藝術永續的淨零轉型,甚至是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的批判性反思,也進而影響了三首作品的選擇與走向
7月
04
2024
當她們面對「台灣唯一以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作為基礎專業」的利基時,如何嘗試調和自身的文化慣習與族群刺激,從而通過非原住民的角度去探索、創發原住民族表演藝術的樣態,即是一個頗具張力的辯證課題。事實證明,兩齣舞作《釀 misanga'》和《ina 這樣你還會愛我嗎?》就分別開展兩條實踐路線:「仿效」與「重構」。
6月
27
2024
現實的時空不停在流逝,對比余彥芳緩慢柔軟的鋪敘回憶,陳武康更像帶觀眾走進一場實驗室,在明確的十一個段落中實驗人們可以如何直面死亡、好好的死。也許直面死亡就像余彥芳將回憶凝結在劇場的當下,在一場關於思念的想像過後,如同舞作中寫在水寫布上的家族史,痕跡終將消失,卻也能數次重複提筆。
6月
26
2024
對於三個迥異的死亡,武康選擇一視同仁,不被政治符碼所束縛,盡力關照每一個逝去的生命與其相會的當下,揣度他者曾經擁有的感受。不管可見與不可見,不管多麼無奈,生與死跨越重重的邊界。
6月
2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