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為念想:2021老屋計畫《吉光片羽vol.2:家》
12月
30
2021
吉光片羽vol.2:家(飛人集社提供/攝影李欣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01次瀏覽

吳依屏(專案評論人)


飛人集社的老屋計畫,選擇「在台北紀州庵古蹟、高雄黃埔新村眷待期休憩所及金門瓊林聚落老閩宅等三處具獨有特色的老屋內進行演出。」,從節目單可見,劇團演出的目標是希望「讓老屋化為時間的載體,交錯著古今的生活記憶,人們重新匯集在這裡,讓老屋子以另一種形式發光。」【1】

誠如上述誠實樸素的解釋,觀眾在這場演出中,進入一種十分奇特卻又平常的場景。沒有華麗的舞台佈景,也沒有複雜深刻的文本台詞,有的只是一群人聚集在一個老屋中,靜靜地觀看聆聽感受一些老物件的故事。其中,最為特別(也可能是最令人不習慣)的是,這些故事的傳遞重點並不在於透過語言,而是透過操作物品時的演員肢體的律動,以及擺弄物件時,光影時間那淡淡而確實存在的流動感。

不同的物件訴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生,從家計簿開始,觀眾可從演員的敘述中聽到一位母親如何操持她的家庭規劃——幾元買麵包,幾元買魚,日常又平凡的家庭生活,透過家計簿的「聲音」緩緩展露於觀眾面前。然後是印章對於人的意義。蓋印章這件事,某種程度象徵了一種許諾,透過演員的肢體操作,印章的意義被放大被重新定位,吸引觀眾去「注視」身為一個物件的「印章」,而非使用印章這件事。還有,大伯帶回來擺在客廳裡,只能看不能玩的俄羅斯娃娃,以及早就不用,卻每次搬家都帶著的砧板⋯⋯等,與其說整齣作品是演員在演戲,不如說是,老屋與舊物在帶領觀眾,感受它們生命中曾經的記憶流動。透過重新詮釋人與物件的關係,觀眾能發現《吉光片羽vol.2:家》的努力,是讓物件帶回曾經有過的生命經驗與記憶。回到同節目單所說:「匯集老屋、舊物、偶戲、老照片、故事等等素材,讓那些陳舊物件回到時間裡,交織成「以物為出發」的戲劇氛圍說說回憶中的日子。」。


吉光片羽vol.2:家(飛人集社提供/攝影李欣哲)

來到表演的後半段,我們可以看到「偶」的出現,那彷彿是另一段片段的生命故事的重現。演員與偶完美的結合,呈現給觀眾的是演員的呼吸肢體如何與偶的調動操弄融合,像是,三個人一起掃地一起做事的默契,揉膝、捶腰、擦汗,我們觀看且注視的,只是一個平常的記憶片段,一件生活瑣事的日常經驗。《吉光片羽》將傳統劇場元素的成分降至極低:少量的語言文本、簡單的演員構成、微小的舞台、音樂的單純化⋯⋯等,使觀眾容易體會老屋作為一個環境呈現的重要性,也使觀眾能跳脫對於傳統戲劇的要求,而沈浸於感受物件所透露出的氛圍與律動。更觸動人心的是,觀眾透過感受表演中的物件素材,不管是老照片舊物品,都能觸發觀眾回憶起自己某個生命片段中的某個難忘物品,可能是初戀男友送的那個銀戒,也可能是奶奶買給妳的第一個書包。

《吉光片羽》展現了飛人集社劇團一直以來探索物件與人之間的美好連結的努力,將那些曾經的感動記憶用一種樸實溫暖的態度呈現,提醒我們重新記憶起個人生命中的點滴時光,建立在舊的萬事萬物的樸實念想上。這樣念舊戀老的情懷思考,與現今求新求變,一切電子化的生活模式相比,更能呈現出某種不合時宜的溫暖堅持,也讓看戲的你我能重新審思老與舊的深層意涵。


註釋

1、第一段引號內之文字,節錄自《吉光片羽vol.2:家》相關露出及節目單。

《吉光片羽vol.2:家》

演出|飛人集社劇團
時間|2021/12/25 14:30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