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為念想:2021老屋計畫《吉光片羽vol.2:家》
12月
30
2021
吉光片羽vol.2:家(飛人集社提供/攝影李欣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49次瀏覽

吳依屏(專案評論人)


飛人集社的老屋計畫,選擇「在台北紀州庵古蹟、高雄黃埔新村眷待期休憩所及金門瓊林聚落老閩宅等三處具獨有特色的老屋內進行演出。」,從節目單可見,劇團演出的目標是希望「讓老屋化為時間的載體,交錯著古今的生活記憶,人們重新匯集在這裡,讓老屋子以另一種形式發光。」【1】

誠如上述誠實樸素的解釋,觀眾在這場演出中,進入一種十分奇特卻又平常的場景。沒有華麗的舞台佈景,也沒有複雜深刻的文本台詞,有的只是一群人聚集在一個老屋中,靜靜地觀看聆聽感受一些老物件的故事。其中,最為特別(也可能是最令人不習慣)的是,這些故事的傳遞重點並不在於透過語言,而是透過操作物品時的演員肢體的律動,以及擺弄物件時,光影時間那淡淡而確實存在的流動感。

不同的物件訴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生,從家計簿開始,觀眾可從演員的敘述中聽到一位母親如何操持她的家庭規劃——幾元買麵包,幾元買魚,日常又平凡的家庭生活,透過家計簿的「聲音」緩緩展露於觀眾面前。然後是印章對於人的意義。蓋印章這件事,某種程度象徵了一種許諾,透過演員的肢體操作,印章的意義被放大被重新定位,吸引觀眾去「注視」身為一個物件的「印章」,而非使用印章這件事。還有,大伯帶回來擺在客廳裡,只能看不能玩的俄羅斯娃娃,以及早就不用,卻每次搬家都帶著的砧板⋯⋯等,與其說整齣作品是演員在演戲,不如說是,老屋與舊物在帶領觀眾,感受它們生命中曾經的記憶流動。透過重新詮釋人與物件的關係,觀眾能發現《吉光片羽vol.2:家》的努力,是讓物件帶回曾經有過的生命經驗與記憶。回到同節目單所說:「匯集老屋、舊物、偶戲、老照片、故事等等素材,讓那些陳舊物件回到時間裡,交織成「以物為出發」的戲劇氛圍說說回憶中的日子。」。


吉光片羽vol.2:家(飛人集社提供/攝影李欣哲)

來到表演的後半段,我們可以看到「偶」的出現,那彷彿是另一段片段的生命故事的重現。演員與偶完美的結合,呈現給觀眾的是演員的呼吸肢體如何與偶的調動操弄融合,像是,三個人一起掃地一起做事的默契,揉膝、捶腰、擦汗,我們觀看且注視的,只是一個平常的記憶片段,一件生活瑣事的日常經驗。《吉光片羽》將傳統劇場元素的成分降至極低:少量的語言文本、簡單的演員構成、微小的舞台、音樂的單純化⋯⋯等,使觀眾容易體會老屋作為一個環境呈現的重要性,也使觀眾能跳脫對於傳統戲劇的要求,而沈浸於感受物件所透露出的氛圍與律動。更觸動人心的是,觀眾透過感受表演中的物件素材,不管是老照片舊物品,都能觸發觀眾回憶起自己某個生命片段中的某個難忘物品,可能是初戀男友送的那個銀戒,也可能是奶奶買給妳的第一個書包。

《吉光片羽》展現了飛人集社劇團一直以來探索物件與人之間的美好連結的努力,將那些曾經的感動記憶用一種樸實溫暖的態度呈現,提醒我們重新記憶起個人生命中的點滴時光,建立在舊的萬事萬物的樸實念想上。這樣念舊戀老的情懷思考,與現今求新求變,一切電子化的生活模式相比,更能呈現出某種不合時宜的溫暖堅持,也讓看戲的你我能重新審思老與舊的深層意涵。


註釋

1、第一段引號內之文字,節錄自《吉光片羽vol.2:家》相關露出及節目單。

《吉光片羽vol.2:家》

演出|飛人集社劇團
時間|2021/12/25 14:30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