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終究只是工具——從《閻羅殿AI手冊》看「傳統如何當代」的核心命題
4月
17
2025
授權公版圖片/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26次瀏覽

文 白斐嵐(2025年度駐站評論人)

戲曲創新在當前時代面臨的其中一大難題,是高度殊異的鮮明表演形式,究竟該如何承載觀眾熟悉的當代日常?用大白話來說,如果我們不甘於戲曲總是述說發生在「古代」的故事(無論真實或虛構),那麼這些穿著「古裝」、言行舉止「古雅」的人物,如何能帶入現代場景,而不讓覺得突兀?

要挑戰觀眾的既定印象太過困難,於是越來越多作品把解法轉向陰間。畢竟時代再怎麼往前,人們對死後世界的想像,卻依然侷限於「傳統」框架。人間社會不斷變革,閻羅轄下的鬼界卻可以恆久不變(頂多加上與時漸進的紙紮科技設備),藉此讓傳統形式與現代情節交疊。唐美雲歌仔戲團《孟婆客棧》、【1】尚和歌仔戲劇團《棲地木蓮—劫獄》或栢優座《鬼島學苑進修部》都可見如此邏輯,由遊戲團製作的《閻羅殿AI手冊》也是其中之一。

相較前述案例多以「戲曲音樂劇」或「結合音樂劇的傳統戲曲」自我定位,《閻羅殿AI手冊》雖無此跨界企圖,僅就故事情節推陳出新,表演形式依然以客家採茶戲為依歸,【2】然而卻也可見其相似之處。比如主角自願或非自願來到陰間,在此自願或非自願繼續投入人間志業,陰間世界理所當然也成為人間之對應。《孟婆客棧》因其電視劇篇幅較長,自親情、愛情至政治理念,得以涵蓋性質多元的人間遺願;《棲地木蓮—劫獄》提及報社、媒體業的社會責任與真相難辨;《鬼島學苑進修部》進入教育現場;《閻羅殿AI手冊》則如其劇名所點題,從一名猝逝的AI工程師彭承業(何鴻億飾),帶入辦公室生活與職場文化等現代日常。

《閻羅殿AI手冊》所呈現的陰間,既封建又現代,某方面也貼切呼應我們所處的矛盾時代——看似進步而現代,卻依然受老舊思維之挾制。細思鬼界自閻王至鬼差的階級制度,似與民主社會相差甚遠,但是如此高壓式上對下的權力結構,依然常見於職場文化。陰間閻羅王因此就像是公司主管,擁有絕對生殺大權;君臣關係也可比為現代職場的主奴階級(如我們總戲稱勞工為奴工)。此外,開發高科技AI產品的工程師,與前現代負責「推磨」的人力/畜力也無不同,皆是受人所制之「勞動」。

「傳統如何當代」,當然不限於故事情節與角色職業,還有當代思維與價值觀。《閻羅殿AI手冊》劇中真正有趣的轉折發生於下半場。先前看似整天只知玩樂發花痴的閻蜜女王(吳侑函飾),名義上雖與哥哥閻羅王共同治理,但實際著墨甚少,一度讓人覺得女性角色再度被排除於「公事」之外,關心的皆是些風花雪月,小情小愛。然而,這些風花雪月與小情小愛,卻引出了關於「工作」與「生活」之論辯;「準時下班」的無厘頭情緒切換,也為封建陰間帶來勞權意識。換句話說,藉由閻羅女王前後段角色翻轉,呈現的其實是工作價值觀之轉變。所謂「現代性」並不在於工具(如高科技AI)之運用,而是員工不再為奴的職場思維。

又或如另名女角/鬼「劍潭地縛靈」古劍詩(袁藝家飾),初出場時同樣是感情戲擔綱,為駑鈍寡言的馬將軍(牛頭馬面之馬面,戲中角色名為馬駿逸,馮文亮飾)暗戀對象。她女扮男裝考取功名,卻因身分被揭穿而丟官,有志難伸,成為名副其實的「地縛靈」,空有才華卻哪裡也去不了。但面對女王的謎題考驗,古劍詩卻打敗彭承業操作的AI:眾人以為女王是要出考題選夫君,就連看似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AI也被誤導;唯有同為女性的古劍詩,看透女王要找的是治國人才,也因而受女王青睞,拔擢為官。在這兩名女性角色的彼此理解與彼此成就之間,不僅指出過往公私領域存在著無形性別界線,也改變了傳統封建體制的性別位階。若說這與陽盛陰衰的工程師職場文化多有呼應,倒也十分貼切。

可惜的是,縱使《閻羅殿AI手冊》有著相當出色也有趣的創作發想與故事設定,實際執行卻是差強人意。此次演出團隊「遊戲團」甫成立,似是集結各路人馬參與演出,並無固定班底。然而其鬆散且缺乏默契,更像是整體排練不足所導致。常見互等台詞、節奏拖曳、角色上下場意味不明、轉場突兀,甚至就連唱段都偶有走音,因而削弱劇本本身之趣味。除此之外,劇本也有幾處轉折不合邏輯,令人摸不著頭緒。此作既列名為臺北市立國樂團【傳藝舞繽紛】系列演出,自然期待能就既有基礎發揮得更好——畢竟故事吸引人,演員也都具備一定實力——而不該是現階段呈現的生硬樣貌。

《閻羅殿AI手冊》或許不能算是齣完成度高的精彩作品,但它的確有意無意承襲了近年新編戲曲抑或跨界戲曲常見路線,以虛擬的陰間鬼界切入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試圖為傳統形式尋找述說當代故事的可能途徑,並指出身為現代人的我們,同樣處於封建傳統與現代思維的交疊之境。劇中新奇的AI科技終究只是引子,如同「採茶劇」一般的敘事工具——正如科技可以奴役,也可以解放人力;劇種既有其限制,也能跳脫框架。如何翻轉思維,才是「傳統如何當代」的核心命題。


注解

1、原為結合音樂劇的舞台歌仔戲,然較知名的版本是2021年推出的電視歌仔戲版本。

2、《閻羅殿AI手冊》序曲模仿西方音樂劇、歌劇慣例,集結多段旋律主題陳列點題,劇中也有幾段曲調加入未指涉明顯曲風的流行節奏,不過整體還是依循客家採茶戲形式,並未就形式多做突破。

《閻羅殿AI手冊》

演出|遊戲團
時間|2025/03/30 14: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 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一個必須從它的背後、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得到——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