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終究只是工具——從《閻羅殿AI手冊》看「傳統如何當代」的核心命題
4月
17
2025
授權公版圖片/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76次瀏覽

文 白斐嵐(2025年度駐站評論人)

戲曲創新在當前時代面臨的其中一大難題,是高度殊異的鮮明表演形式,究竟該如何承載觀眾熟悉的當代日常?用大白話來說,如果我們不甘於戲曲總是述說發生在「古代」的故事(無論真實或虛構),那麼這些穿著「古裝」、言行舉止「古雅」的人物,如何能帶入現代場景,而不讓覺得突兀?

要挑戰觀眾的既定印象太過困難,於是越來越多作品把解法轉向陰間。畢竟時代再怎麼往前,人們對死後世界的想像,卻依然侷限於「傳統」框架。人間社會不斷變革,閻羅轄下的鬼界卻可以恆久不變(頂多加上與時漸進的紙紮科技設備),藉此讓傳統形式與現代情節交疊。唐美雲歌仔戲團《孟婆客棧》、【1】尚和歌仔戲劇團《棲地木蓮—劫獄》或栢優座《鬼島學苑進修部》都可見如此邏輯,由遊戲團製作的《閻羅殿AI手冊》也是其中之一。

相較前述案例多以「戲曲音樂劇」或「結合音樂劇的傳統戲曲」自我定位,《閻羅殿AI手冊》雖無此跨界企圖,僅就故事情節推陳出新,表演形式依然以客家採茶戲為依歸,【2】然而卻也可見其相似之處。比如主角自願或非自願來到陰間,在此自願或非自願繼續投入人間志業,陰間世界理所當然也成為人間之對應。《孟婆客棧》因其電視劇篇幅較長,自親情、愛情至政治理念,得以涵蓋性質多元的人間遺願;《棲地木蓮—劫獄》提及報社、媒體業的社會責任與真相難辨;《鬼島學苑進修部》進入教育現場;《閻羅殿AI手冊》則如其劇名所點題,從一名猝逝的AI工程師彭承業(何鴻億飾),帶入辦公室生活與職場文化等現代日常。

《閻羅殿AI手冊》所呈現的陰間,既封建又現代,某方面也貼切呼應我們所處的矛盾時代——看似進步而現代,卻依然受老舊思維之挾制。細思鬼界自閻王至鬼差的階級制度,似與民主社會相差甚遠,但是如此高壓式上對下的權力結構,依然常見於職場文化。陰間閻羅王因此就像是公司主管,擁有絕對生殺大權;君臣關係也可比為現代職場的主奴階級(如我們總戲稱勞工為奴工)。此外,開發高科技AI產品的工程師,與前現代負責「推磨」的人力/畜力也無不同,皆是受人所制之「勞動」。

「傳統如何當代」,當然不限於故事情節與角色職業,還有當代思維與價值觀。《閻羅殿AI手冊》劇中真正有趣的轉折發生於下半場。先前看似整天只知玩樂發花痴的閻蜜女王(吳侑函飾),名義上雖與哥哥閻羅王共同治理,但實際著墨甚少,一度讓人覺得女性角色再度被排除於「公事」之外,關心的皆是些風花雪月,小情小愛。然而,這些風花雪月與小情小愛,卻引出了關於「工作」與「生活」之論辯;「準時下班」的無厘頭情緒切換,也為封建陰間帶來勞權意識。換句話說,藉由閻羅女王前後段角色翻轉,呈現的其實是工作價值觀之轉變。所謂「現代性」並不在於工具(如高科技AI)之運用,而是員工不再為奴的職場思維。

又或如另名女角/鬼「劍潭地縛靈」古劍詩(袁藝家飾),初出場時同樣是感情戲擔綱,為駑鈍寡言的馬將軍(牛頭馬面之馬面,戲中角色名為馬駿逸,馮文亮飾)暗戀對象。她女扮男裝考取功名,卻因身分被揭穿而丟官,有志難伸,成為名副其實的「地縛靈」,空有才華卻哪裡也去不了。但面對女王的謎題考驗,古劍詩卻打敗彭承業操作的AI:眾人以為女王是要出考題選夫君,就連看似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AI也被誤導;唯有同為女性的古劍詩,看透女王要找的是治國人才,也因而受女王青睞,拔擢為官。在這兩名女性角色的彼此理解與彼此成就之間,不僅指出過往公私領域存在著無形性別界線,也改變了傳統封建體制的性別位階。若說這與陽盛陰衰的工程師職場文化多有呼應,倒也十分貼切。

可惜的是,縱使《閻羅殿AI手冊》有著相當出色也有趣的創作發想與故事設定,實際執行卻是差強人意。此次演出團隊「遊戲團」甫成立,似是集結各路人馬參與演出,並無固定班底。然而其鬆散且缺乏默契,更像是整體排練不足所導致。常見互等台詞、節奏拖曳、角色上下場意味不明、轉場突兀,甚至就連唱段都偶有走音,因而削弱劇本本身之趣味。除此之外,劇本也有幾處轉折不合邏輯,令人摸不著頭緒。此作既列名為臺北市立國樂團【傳藝舞繽紛】系列演出,自然期待能就既有基礎發揮得更好——畢竟故事吸引人,演員也都具備一定實力——而不該是現階段呈現的生硬樣貌。

《閻羅殿AI手冊》或許不能算是齣完成度高的精彩作品,但它的確有意無意承襲了近年新編戲曲抑或跨界戲曲常見路線,以虛擬的陰間鬼界切入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試圖為傳統形式尋找述說當代故事的可能途徑,並指出身為現代人的我們,同樣處於封建傳統與現代思維的交疊之境。劇中新奇的AI科技終究只是引子,如同「採茶劇」一般的敘事工具——正如科技可以奴役,也可以解放人力;劇種既有其限制,也能跳脫框架。如何翻轉思維,才是「傳統如何當代」的核心命題。


注解

1、原為結合音樂劇的舞台歌仔戲,然較知名的版本是2021年推出的電視歌仔戲版本。

2、《閻羅殿AI手冊》序曲模仿西方音樂劇、歌劇慣例,集結多段旋律主題陳列點題,劇中也有幾段曲調加入未指涉明顯曲風的流行節奏,不過整體還是依循客家採茶戲形式,並未就形式多做突破。

《閻羅殿AI手冊》

演出|遊戲團
時間|2025/03/30 14: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 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