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口、演、樂的布袋戲分工模式《黑皮娘娘武聖爺》
11月
25
2024
黑皮娘娘武聖爺(五洲勝義閣掌中劇團提供/攝影繆宇華)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0次瀏覽

文 邱一峰(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五洲勝義閣掌中劇團連續三年打造「諸羅傳奇」系列作品,繼《虎爺插金花》(2022)、《不存在的王爺囝》(2023)之後,今年(2024)則發表了第三部作品《黑皮娘娘武聖爺》,持續深化嘉義在地的故事挖掘,也逐漸樹立劇團的標竿特色。團長曾嘉民身兼當家主演,擅長口白表現,在過往多次合作支援友團的搭配下,不斷吸收、汲取創新的演出經驗,並內化為自身的表演創作系統,讓五洲勝義閣在這幾年明顯大幅成長,也獲得同行之間多方的關注。

過往的布袋戲長久以來多以主演為中心地位,不僅身兼編劇、導演、場控(指揮調度演出分配),還需要負責口白、操偶,除了音樂交給專人(演奏或播放)以外,幾乎主宰了整個表演團隊的所有事務,也成為傳統偶戲的一種特色模式。然而,隨著布袋戲走入劇場化的型態,表演模式也逐漸走上了分工方向,五洲勝義閣今年的作品,允為當前成熟的代表案例。

布袋戲劇團核心地位的轉移

曾經主宰布袋戲劇團核心地位的主演(通常也是團長本人),一般也帶有某種強勢的領導地位。直到內臺戲及電視布袋戲時期,因應連續劇般劇情延續的大量需求,主演兼團長的負擔日漸加重,口白及操偶的基本表現必不可免,則開始找尋專業編劇加入陣容,因為劇情要能夠吸引觀眾,增加持續看戲的黏著度,曲折離奇、引人入勝,編劇的地位日益凸顯【1】,也讓主演可以專心於表演的投入。


黑皮娘娘武聖爺(五洲勝義閣掌中劇團提供/攝影繆宇華)

進入劇場之後,整個舞台配搭的調度或整合益形重要,需要考量劇場環境的整體思維也更加注重。布袋戲開始有導演的觀念加入,從以主演為中心的傳統觀念分離出來,也能從更客觀的角度觀察和思考演出畫面及舞台效果的呈現方式,從表演者(台上)過渡到觀眾視角(台下)的直觀感受,也更能貼近觀賞的真正情境。

編劇及導演的工作交給專業處理,主演則做好戲齣表演的關鍵工作,更是份內的專長:口白、操偶、幕後助演調度,不過通常身兼團長者也更像是製作人的身分,還必須統整所有資源的籌措與分配,其實整部作品從構想到執行,壓力還是很大的。這中間該有怎樣的定位及取捨,往往也考驗領導者的智慧,甚至為人處世的個性。

編導演分工與合作模式

本團近幾年轉向挖掘嘉義在地故事,以布袋戲展演地方傳奇,朝親子劇方向設定內容,獲得很好的成效,也建立了劇團的表演特色。


黑皮娘娘武聖爺(五洲勝義閣掌中劇團提供/攝影繆宇華)

既是新創,又要挖掘在地故事,今年繼續邀請合作諸羅系列的編劇家洪瓊芳協助,這次牽涉到鄉野傳奇的流傳,《黑皮娘娘》有其大致的輪廓版本,不僅需要顧慮在地鄉親的感受,也不能為了杜撰情節大量魔改內容,此外,旁邊另一個背景不詳的武聖爺廟,比肩並立,則是延伸擴大故事架構的新篇章。如何將兩者合理化連結帶入重新詮釋的情節,並透過故事傳達寬容的教化內涵,也符合展現傳統民間人情純厚互助和諧的社會價值觀。

諸羅三部曲除了第一年的《虎爺插金花》邀請李京曄擔任導演外,第二部與第三部都是延請宋厚寬執導。不過包括先前另一部《絕色女妖》在內,這是五洲勝義閣與宋導演合作的第三部作品。宋厚寬執導布袋戲的作品向來追求節奏明快,這也塑造出演出畫面呈現出一種動畫風格,像是一幕幕立體的動態卡通,搭配色彩鮮明的佈景、道具,閃爍的燈光變化,現代Q版人物造型,加上輕快的音樂旋律,往往帶給觀眾目不暇給的豐富內容。

另外,這次作品的音樂設計頗能展現傳統與現代融合的編創能力。陳文龍帶領陳家班組成後場樂手,因應劇情變化的需求,多方擷取不同的樂風冶於一爐,既有熟悉的北管樂曲,也有臺灣民間常聽的童謠或演歌旋律,以及配合情節所需的師公調,甚至運用傳統樂器演奏出好萊塢電影片頭配樂,在音樂製造氛圍上,為演出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效果!難能可貴的是,這齣戲主演也是豁出去似的演唱多首歌曲,其渾厚嗓音對本劇帶來獨特的聲調韻律。

在細膩編劇與強勢導演的夾縫之間,主演要能撐起這場演出的水準要求勢必面臨高度挑戰,不僅劇情要熟稔、對白要流暢,還要能變化角色聲音連說帶唱,如果沒有一定的默契跟實力,恐怕很容易被編導吐槽、被觀眾看破手腳!所幸團長過往多次支援義興閣時早已摸清楚宋導演吹毛求疵的個性,與編劇洪瓊芳的幾齣戲合作也互動愉快,再加上自身對表演細節認真投入的學習態度,可視為三足鼎立的鐵三角陣容。當然,幾位操偶師的全力配合,操偶動作、轉場速度、換景效率都要跟得上劇情敘事的順暢度,還必須符合樂團音樂旋律和敲擊的節奏感,技巧與手腳幾乎是功夫盡展,場面的活潑和豐富性令觀眾驚嘆連連!

鄉野傳奇結合魔幻元素的表現手法

黑皮娘娘的故事在嘉義東石流傳已久,另又稱為黑皮夫人,在「民俗亂彈」網站中被列為嘉義神怪奇案【2】,其一屍十三命的遭遇與得黑令旗復仇作祟、及引發番薯園與養豬戶兩家紛爭的鄉野奇談,曾被陸續改編成相關題材作品,包括電視劇《戲說台灣》的單元劇《黑皮夫人》、嘉義正明龍歌劇團的歌仔戲作品《黑皮夫人》,甚至同根生樂團的客家歌曲《黑皮夫人》,都以豬娘娘廟的母豬故事情節為主軸,地方上可說是家喻戶曉,卻極少提及旁邊的另一座武聖爺廟的關聯性,而這也是本劇有別於其他相類作品展現不同內涵之處。


黑皮娘娘武聖爺(五洲勝義閣掌中劇團提供/攝影繆宇華)

團長與編劇洪瓊芳除了延續黑皮夫人的既有故事路線之外,對於武聖爺的來由也不免產生好奇。在田調過程中,訪談當地居民與耆老竟無所獲,乃決定用擲筊的方式詢問,慢慢拼湊出整個故事的脈絡。番薯園與養豬戶間「謝、黃兩家」的過節,加上母豬復仇作祟的影響,也給了創造武聖爺合理化情節的發揮空間。基本上,本劇前五場是原來主線情節的敷演,第六場的〈謝無名〉登場,則是故事轉折的關鍵所在。從謝家無名先祖所產生的家族誤解,到無意間解開心結、化解仇怨的起死回生,也讓黃、謝兩家的劇烈衝突得到緩和,最後化敵為友,轉化為皆大歡喜的圓滿結局,也讓本劇藉故事流露出教化意義,傳達「寬容」的內涵,兼顧親子娛樂與教育之雙向功能,令觀眾看後產生深刻的內在迴響。

有趣的是,因應本劇以親子觀眾為對象,除了戲偶配合時代背景呈近代風格,尤其母豬和小豬布偶則更大膽採用Q版造型,形象活潑可愛討喜,對孩子頗有吸引力。另外,立體化的道具場景增加了舞台美術的畫面感,戲台分合的轉化中又帶入人偶共演的場面,以戲中戲交代武聖爺的前因後果,突破框架增添岸邊戲水、海中游泳的生動性,更讓偶師發揮除了操偶之外的舞蹈肢體專長,由於劇情緊湊快進,整場戲活脫像是動態卡通的視覺感,尤其特別的是,演出字幕播放還採用「華、台」雙語呈現,結合劇中大量的俗諺,能增加語言的對應性及生活化詞彙,也達到另一種語言教育的成效。 

布袋戲劇場化的多元色彩

過往觀眾對布袋戲的印象,似乎脫離不了武林爭霸、快意恩仇的情節,所謂「先覺拚先覺」,奇功鬥魔法,場面光怪陸離,人物千變萬化,形成了一個時代鮮明的表演特色,也塑造了臺灣三代人的成長記憶!這種以內台金光戲為基底的演出形式至今仍然延續,也是多數劇團賴以維生與傳承流派的重要憑藉。

近幾年的布袋戲題材逐漸朝向多元化發展,除了保有上述的傳承脈絡者外,有的探討歷史事件,有的關注社會議題,有的挖掘地方故事,有的嘲諷人生百態,加上藝術跨界合作交流相互汲取的時代趨勢,促使布袋戲朝更多元化的面向發展,不再侷限於過往的刻板印象。本劇述說臺灣鄉土的傳奇故事,運用兒童劇的方式吸引親子共賞,展現如動畫的舞台風格與豐富色調,在娛樂的觀賞效果外注入人情寬容的教育內涵,也將作品推向合作分工模式的代表性地位。

不過,文末筆者仍有幾點建議及提醒,首先,主演口白表現雖出色,然部份文字語音在咬字發音上有失誤,可再修正調整;而大量唱曲雖宏亮高亢,惟音準仍稍有落差,或須再加強歌唱訓練。其次,戲偶動作迅捷儘管符合快速轉換之情節,然操偶稍顯輕浮草率,建議仍應留意動作細節,尤其需做出戲偶的身段特色,以維持布袋戲演出的動作美學。最後,尤其令人關注的,本次特別安排下一代三個小孩加入演出陣容,傳承用心值得肯定,亦建議可適度強化學習內容、設計課程,按部就班以提升孩子的演出技巧,期許日後得以發揮更好的成效。

 

注解

1、早期內台布袋戲時期的著名編劇有吳天來、陳明華,電視布袋戲時期較熟知的則為黃強華、三弦等,皆可顯見主演與編劇分工後帶來的著名作品。

2、見「民俗亂彈」網站所載:〈嘉義神怪奇案:豬娘娘廟的黑皮夫人〉

《黑皮娘娘武聖爺》

演出|五洲勝義閣掌中劇團
時間|2024/11/03 14: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儘管具備武作之形,《文王食子》終究是極重抒情的大文戲。論文戲,除卻雕琢與情節呼應的身段演繹,藉由唱唸和面表,構築與身段形式同在的真實情感基底,應是演員進行角色創造的核心。
11月
18
2024
梁祝故事與孟婆客棧之間那股微妙動態張力,其實是主、客體對應關係飄忽產生的不和諧投射。有意致敬經典,終究必須回歸作品的本質定調,去思考經典、創作與時代的三方關係。
11月
14
2024
長久以來臺灣京劇人才青黃不接,本以為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沒料到近十多年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湧現出一波波優秀的後浪,而前浪們也溫柔地為後浪推波助瀾,期待前浪、後浪共同為臺灣的京劇之海激發出更多的浪潮。
11月
13
2024
當傳習藝生多半亦有歌仔戲、客家戲演員身份,也顯現出在現今戲曲環境下,北管藝師無法以北管演出作為全職之問題,那麼未來北管戲傳習計畫是否成為僅是一門演員訓練課程?
11月
13
2024
今次為第八屆,筆者在同一場次中,觀賞了慶美園亂彈劇團新秀張雅涵主演的《洛花河》暨正明龍歌劇團新秀張燕玲主演的《韓信設窖安軍心》兩齣折子戲。
11月
12
2024
本劇可見劇團在親子劇的用心之處,以臺灣地景為故事地、融合原漢兩族的神話故事,音樂曲調以輕快帶有童謠的趣味讓聽覺性相當悅耳動聽,主演的口白方面也充分表現各個角色的特質差異
11月
11
2024
發自庶民性的市場空間表演雖未必不好,還原來自民眾純然的欣賞習慣也有道理,但總期盼能朝向精緻度更顯著的面向提升。就演出內容而言,除了延續過往擅長的《白馬風雲傳》系列連本戲之外,建議劇團應可大膽創作新的故事劇本,嘗試新的表演模式
11月
11
2024
在一個結合異國史詩、舞蹈和新馬戲的舞台上,短短的四十分鐘演出,許多元素如東南亞舞蹈特有尖頂頭飾、面具,柬埔寨的木琴、皮鼓,以及各種高難度的馬戲特技,帶給觀眾許多新奇的感受。
11月
08
2024
雖說兒童戲曲對一般長期演出大戲的戲曲演員及編創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卻是新生代戲曲演員最好發揮的場域。若前輩藝師能從幕後根據戲曲本質進行雕琢;新生代能夠從自己出發,將自身成長過程經驗,創發屬於新世代的兒童戲曲作品
11月
0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