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言的黑夜裡如何體現關係與渴望《INK》
10月
24
2023
INK(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Julian Mommert)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30次瀏覽

文 葉俞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藝術理論與視覺研究組學生)

迪米特里.帕派約安努(Dimitris Papaioannou)延續過去作品的水作為此次中核心元素,與蘇卡.霍恩(Šuka Horn)共同呈現一個由水發散的聲光及其物質意義上連結、環繞起的世界。衣著完好的年長男人與不著半縷的年輕肉體,兩具肢體之間的拉扯與推移,透過水的傳動以及不同質地的透明塑膠產生聲響與視覺,將兩人情緒與關係的變化具象化。無須多餘話語,僅憑軀體的直接碰撞或細微的指尖,便得以從中窺探兩人間撲朔迷離的距離。時而緊張,時而鬆弛,彼此間的權力地位亦隨著軀體與景觀時刻變化著,直至結束仍無法定奪何人才是拉扯中的勝者。亦或這場飽含著對眼前之人的警戒、畏懼、溫情與渴求的雙人舞步裡根本不存在著勝利或落敗,僅有的只是兩雙眼睛的對視。

碎聲與微光運作之下,將無形的力量拉扯傳導於前。

布幕升起前,連綿如大雨般的響亮水珠落地聲便已存在。既將觀者預支予劇場的期待值提高,亦將劇院空間中的紛擾與熱量收攏、壓低,使人將感官聚焦於尚不可見的世界。水的重要不僅體現在與燈光、舞台物件、演出者們之間刻意及非刻意操弄、動作之下生成的細膩與粗曠的聲響;亦在視覺上透過單一色系燈光的照射,在背景的軟質尼龍布幔、地面上成為鏡子般映照肢體的膜,而那粼粼閃動的波光亦折射在劇院高聳的天頂上,將表演藝術慣常的觀賞框架向外擴張,跨越舞台那漆黑長方盒體,造就特殊的整體與觀看體驗。

與溫和滲透在背景中的水不同,遍佈舞台空間的塑膠質料則在兩人間非和諧與負面衝突的體現上承擔要角。演出初始,尖銳短促的撕扯聲響映襯中,白皙、勻稱的男性肉體似蛇一般,在那黏著於地面的微霧面軟質透明塑膠布下,或緩慢或快速的趴伏前進,產生一種如同拔除沾黏於手臂的膠帶那樣刺耳的撕扯聲,不僅視覺上令人悚然,聽覺上亦讓人輕易想像出疼痛並帶來不適。同樣,當兩具軀體彼此追捕、襲擊與扭打之際,撞擊與搏鬥皆由區隔其中的硬質透明塑膠板料接收,發出劇烈且突然的聲響,將衝突分毫不差的傳導於觀者。若說水與光線為整體視覺的連結,那麼聲響則為貫穿演出的實然存在。布幕降下,即使由上向下揮擊的肢體動作已消失在視野,然那擊甩的聲音仍然持續,其中的力度與動感依然纏繞陣陣脈動傳至觀者面前,將整體的餘韻延續得極遠,讓人無法意識到演出已然結束。

挾帶明確訊息的敘事曲推動作品情節時是否掩蓋細節,亦或成為阻礙。

青年赤裸的肉體同水一起貼近身下年長者,僅存的濕透衣料也無法阻饒此時此刻的真切,交疊身影與微小動作下,水花低落與攪動聲已然將和緩化的情緒烘托出來,此時背景裡具有歌詞的情曲無疑成為解讀肢體語言與感受的阻礙。而時刻穿插於兩人膠著關係中,為其增添爭執與衝突的高張力環節,如暴力性、束縛性強如展示愛寵般的互動上演之時,儘管不具歌詞卻同樣敘事性強烈、戲劇化的配樂亦持續參酌於背景之中,同樣相當強勢地主導了空間氛圍。

此種不和諧在演出後段尤其明顯。響應逐漸升級的衝突與情感,原先因水的折射而微微帶青的白光轉為純粹的正紅色打光,已在視覺上聚焦軀體增加難度,亦因強烈節拍而無法感受到作品中水的存在,及其與人體動作間的迴響。不禁令人思索,當演出者的身體控制極為精確,能與劇場空間中具有傳播力量的少許元素產生足夠迴響之時,是否仍須為顧及某種戲劇性考量或情緒推動而附加無法忽視其敘事性的樂曲於背景之中?

《INK》

演出|迪米特里.帕派約安努(Dimitris Papaioannou)
時間|2023/10/07 13: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