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言的黑夜裡如何體現關係與渴望《INK》
10月
24
2023
INK(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Julian Mommert)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54次瀏覽

文 葉俞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藝術理論與視覺研究組學生)

迪米特里.帕派約安努(Dimitris Papaioannou)延續過去作品的水作為此次中核心元素,與蘇卡.霍恩(Šuka Horn)共同呈現一個由水發散的聲光及其物質意義上連結、環繞起的世界。衣著完好的年長男人與不著半縷的年輕肉體,兩具肢體之間的拉扯與推移,透過水的傳動以及不同質地的透明塑膠產生聲響與視覺,將兩人情緒與關係的變化具象化。無須多餘話語,僅憑軀體的直接碰撞或細微的指尖,便得以從中窺探兩人間撲朔迷離的距離。時而緊張,時而鬆弛,彼此間的權力地位亦隨著軀體與景觀時刻變化著,直至結束仍無法定奪何人才是拉扯中的勝者。亦或這場飽含著對眼前之人的警戒、畏懼、溫情與渴求的雙人舞步裡根本不存在著勝利或落敗,僅有的只是兩雙眼睛的對視。

碎聲與微光運作之下,將無形的力量拉扯傳導於前。

布幕升起前,連綿如大雨般的響亮水珠落地聲便已存在。既將觀者預支予劇場的期待值提高,亦將劇院空間中的紛擾與熱量收攏、壓低,使人將感官聚焦於尚不可見的世界。水的重要不僅體現在與燈光、舞台物件、演出者們之間刻意及非刻意操弄、動作之下生成的細膩與粗曠的聲響;亦在視覺上透過單一色系燈光的照射,在背景的軟質尼龍布幔、地面上成為鏡子般映照肢體的膜,而那粼粼閃動的波光亦折射在劇院高聳的天頂上,將表演藝術慣常的觀賞框架向外擴張,跨越舞台那漆黑長方盒體,造就特殊的整體與觀看體驗。

與溫和滲透在背景中的水不同,遍佈舞台空間的塑膠質料則在兩人間非和諧與負面衝突的體現上承擔要角。演出初始,尖銳短促的撕扯聲響映襯中,白皙、勻稱的男性肉體似蛇一般,在那黏著於地面的微霧面軟質透明塑膠布下,或緩慢或快速的趴伏前進,產生一種如同拔除沾黏於手臂的膠帶那樣刺耳的撕扯聲,不僅視覺上令人悚然,聽覺上亦讓人輕易想像出疼痛並帶來不適。同樣,當兩具軀體彼此追捕、襲擊與扭打之際,撞擊與搏鬥皆由區隔其中的硬質透明塑膠板料接收,發出劇烈且突然的聲響,將衝突分毫不差的傳導於觀者。若說水與光線為整體視覺的連結,那麼聲響則為貫穿演出的實然存在。布幕降下,即使由上向下揮擊的肢體動作已消失在視野,然那擊甩的聲音仍然持續,其中的力度與動感依然纏繞陣陣脈動傳至觀者面前,將整體的餘韻延續得極遠,讓人無法意識到演出已然結束。

挾帶明確訊息的敘事曲推動作品情節時是否掩蓋細節,亦或成為阻礙。

青年赤裸的肉體同水一起貼近身下年長者,僅存的濕透衣料也無法阻饒此時此刻的真切,交疊身影與微小動作下,水花低落與攪動聲已然將和緩化的情緒烘托出來,此時背景裡具有歌詞的情曲無疑成為解讀肢體語言與感受的阻礙。而時刻穿插於兩人膠著關係中,為其增添爭執與衝突的高張力環節,如暴力性、束縛性強如展示愛寵般的互動上演之時,儘管不具歌詞卻同樣敘事性強烈、戲劇化的配樂亦持續參酌於背景之中,同樣相當強勢地主導了空間氛圍。

此種不和諧在演出後段尤其明顯。響應逐漸升級的衝突與情感,原先因水的折射而微微帶青的白光轉為純粹的正紅色打光,已在視覺上聚焦軀體增加難度,亦因強烈節拍而無法感受到作品中水的存在,及其與人體動作間的迴響。不禁令人思索,當演出者的身體控制極為精確,能與劇場空間中具有傳播力量的少許元素產生足夠迴響之時,是否仍須為顧及某種戲劇性考量或情緒推動而附加無法忽視其敘事性的樂曲於背景之中?

《INK》

演出|迪米特里.帕派約安努(Dimitris Papaioannou)
時間|2023/10/07 13: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