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目劇框架中獨自綻放《茶花女》
1月
06
2012
茶花女(摘自Ekaterinburg俄羅斯國家歌劇院官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41次瀏覽
鴻鴻

《茶花女》雖有家喻戶曉的情節、耳熟能詳的音樂,看似為愛犧牲的浪漫故事,卻由於涉及性別平等、社會位階、個人與集體價值的矛盾、與死亡搏鬥等豐富議題,世界各大歌劇院推出時,除了演員的唱工演技備受矚目,在導演與設計上仍然開展出眾多不同的詮釋重點。

葉卡捷琳堡(Ekaterinburg)俄羅斯國家歌劇院的演出版本,雖然整體視覺相當古典,戲劇處理上卻有諸多值得玩味之處。例如安排序曲作為開場宴會的進場音樂,讓所有賓客和女主人薇奧列塔都緩慢地橫移入場,如同剪紙娃娃一般;而在第一幕音樂起始的歡樂強拍落下時,薇奧列塔斷然撕毀賓客名單,然後轉身迎客,可看出導演Alexey Stepanyuk深諳以視覺化的細節來烘托/對位音樂表情之道。

導演在每幕結尾,以意象式的構圖,試圖為該階段的情境定位,但由於演員往往執行得草率勉強,而效果不彰。某些場面調度的選擇也太遷就現實(如二幕二景吉普賽之歌的歌舞分家,在劇情上就說不通)。然而對於女主角的處理,卻始終細膩貼切,且不乏新解。例如第一幕後段,當薇奧列塔獨處時,矛盾於該不該接受這段新的感情,窗外傳來新歡阿弗列多的陶醉歌聲,頓時讓她打了強心針。然而在這個版本裡,薇奧列塔不是迎向歌聲,反而是衝去將窗戶關上,彷彿不願被新情誘惑,更凸顯了她的忐忑掙扎。

女主角Irina Bozhenko的表演十分微妙,尤其第一幕她那倦怠中強顏歡笑的神態,不時在顧盼之間、與阿弗列多的幾度情感攻防之間,不著痕跡地流露。她的歌喉也從一開始的稍嫌拘泥,到第一幕後段開始大放異彩,全劇的音色變化豐富,在角色和音樂的整體詮釋上,堪稱我所見過(將近20個版本吧!)最精彩的一位茶花女。

相較之下,兩位主要男角的表現就重音樂而輕戲劇,每到詠歎調結尾,還非要拖長尾音炫耀氣口與音質不可。尤其Ilgam Valiev飾演的阿弗列多,簡直像是來開獨唱會的,一開場的求愛戲就絲毫不見熱情,激盪不出火花,令人扼腕。這恐怕是定目劇的最大罩門──無法在不同演員之間維繫同樣的熱度,也無法根據新替的演員經營不同的化學變化。幸喜長榮交響樂團在指揮Pavel Klinichev的調度下,層次與威力俱足,至少在音樂上保住了專業素質。

不過主辦單位(寬宏藝術)的週邊服務實在不如理想。字幕把原劇本的舞台指示和每句唱詞的角色都打出來,往往和演出版本的處理有所出入,徒增觀眾困擾。雖有昂貴的節目單(每份300元),但並未列明當晚的演出人員配置(所有角色都有AB角),對於演出者很不尊重,也輕忽了觀眾知的權利──國外歌劇院都會把當晚演出的完整名單貼出或以單張節目單發送告知。學會尊重細節,不再把演出視為一場熱鬧的活動而已,文化才有積累的可能。

《茶花女》

演出|葉卡捷琳堡俄羅斯國家歌劇院
時間|2011/12/23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
這些曲目固然經典,卻絕不傳統;它奠基於我們熟悉的結構或框架,卻又能讓演奏者如曾增譯專注於各種即興變化、藉此更有創意地重塑風格。作為爵士樂歷史、文化與創新精神的載體,經典曲目不但充滿魅力,更是樂迷們進入即興世界的關鍵。
3月
25
2025
《群體動物》的內容是有機且開放的,透過彈性且多元的設計,音樂家每一次的「演奏」,參與者每一次的「演出」,彼此互動時所作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如此不同。
3月
25
2025
以地方民間樂團發展,南投民族管絃樂團已經是有一定水準,若要挑剔,則必須再將整體實力提升。隨說專業演奏者也並非毫無失誤,但學生的經驗則更顯不足,雖然有許多專業老師們撐場,樂曲並無太大狀況,但回歸到學生獨奏,則不免有破綻。此外,室內音樂會使用擴音容易聲部失衡,在演奏聲響上尚須斟酌。
3月
21
2025
歌劇男高音泰特曼在整場音樂會中,運用其嘹亮的嗓音和深厚的美聲技巧,為台下觀眾精彩地展現了歌劇世界中,男高音的力與美。從這次來台的演出,可以預測在未來,他絕對是一個值得長期關注,且令人期待的世界級男高音。
3月
21
2025
微光古樂集這次邀請了比利時無盡古樂團(Ensemble InAlto)來台共同演出,進行了一場台灣與比利時的古樂交流。這次的音樂會節目設計,微光古樂集秉持著一貫嚴謹、用心的水準,為與會觀眾帶來了深度與廣度俱足的古樂饗宴。
3月
17
2025
他深情柔軟的音色,利用半聲弱音的演唱技巧,漸進式地將情緒推進並深入角色之中,尤其是在長樂句的詮釋中顯得十分動人。這也讓我們見證到:一個成功且努力修練的聲樂家,能用運用其卓越的美聲技術,在舞台上戰勝疾病的侵襲與干擾。
3月
15
2025
其共通之處在於,他們都肯定、並順從了當前的文本規範力量(即「作品概念」),先是遵循作品的完整性與權威性,再進行不同層面(內、外、間)的開掘。
3月
15
2025
蘇郁涵嘗試運用多層次的和聲色彩,打造稜角分明、緊湊且張力十足的音樂質感。她的音樂在近乎失控的邊緣,依然維持一定的控制力,展現獨特的個人風格。
3月
0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