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出日常的華麗轉身《柏拉圖的洞穴》
7月
26
2019
柏拉圖的洞穴(國家兩廳院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53次瀏覽
楊宜樺(專案評論人)

步入實驗劇場,還穿梭在觀眾席間尋著座位,耳邊先傳來一陣陣空氣流動的聲響,像是白噪化的呼吸聲模擬著洞穴內部音景。舞台上,白色L型流理台上擺放著各種生活物品(水槽、虹吸式咖啡壺、磨豆機、玻璃杯/瓶、冰鏟、鍋碗、檯燈等)以及簡易的幾樣打擊樂器(風鈴、大鑼、吊鈸等)。周圍的牆面與階梯佈景一格一格地劃出無數方形,宛若現代生活空間的縮影,在黑盒子劇場裡的我們,彷彿也處於這現代版的「柏拉圖的洞穴」。

《柏拉圖的洞穴》的創作概念引申自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在《理想國》(The Republic)一書中(藉其師蘇格拉底之名)所提的「洞穴寓言」(Allegory of the Cave),該對話描述洞穴裡一群自幼身體被束縛的囚犯,僅能面向黑暗的洞壁,注視著由身後火光將隔著矮牆的人形活動投射成洞壁上的影子,日復一日,囚犯將這虛無幻象當成認知世界的真實。當其中一名囚犯解開束縛步出洞穴,接觸到陽光與真實世界,才理解洞穴裡的人生實是幻影一場。【1】此作之名則來自美國擊樂作曲家凱西‧肯格羅西(Casey Cangelosi)為擊樂二重奏所作的《柏拉圖的洞穴》(Plato’s Cave,2011),該作透過反覆不間斷的擊樂音型,投射在演奏肢體而產生的聲音想像,呈現柏拉圖的洞穴一景。【2】而這場由擊樂演奏者薛詠之製作的《柏拉圖的洞穴》,將洞穴場景揉合了自身經歷,與舞者王玟甯共同創作出「以聲音與舞蹈為核心」的實驗劇場,帶領觀眾透過自我與本我、有序與失序的內在衝突,展現離開舒適圈(洞穴)的勇氣。

開場以火柴「唰」地點亮由日常點滴組成的聲響、點燃薛詠之(常人角色)的「洞穴」,水聲、煮咖啡聲、電器開關聲、偶現的口風琴聲等,在時間流淌中(節拍器聲)自成一首怡然的人生之歌。爾後王玟甯(異者角色)從洞穴的陰影處現身,被束縛的靈魂隨著肢體的開展與解放,與薛詠之在二元對立中歷經追逐、對峙、平衡、分裂、互制、對話、破壞,直至彼此理解而推至劇情高潮,如大雨傾瀉而下的BB彈象徵著洞穴瓦解,陽光在望。與柏拉圖的洞穴隱喻不太一樣的是,薛詠之與王玟甯像是一體兩面,透過自我與本我的辯證,更為強調主動離開舒適的同溫層,誠如其分別從專擅的擊樂或舞蹈出發,交會成身體與聲音的啟蒙之旅。

就本作意旨而言,虛實互證、邁向光明的劇情因可預期而略顯老套,但其在場景表述與劇情鋪陳的表現手法上則相當有層次。從聲音聽之,薛詠之運用生活物品與擊樂器的各式音色,展現出極富音樂性且緊密有序的音聲意境。另一方面,由王玟甯觸發的聲音素材以氣球、氣泡紙與BB彈為主,隨著旁白語意逐漸介入並瓦解薛詠之所建構的樂聲。電聲在此作的設計也恰如其分,時與現場聲響相互映襯,時而成為推動角色關係轉變的配樂。值得注意的是,薛詠之經與電聲同步的肢體展演動作進入舞蹈場域,不僅呈現備受規訓的身體意象,更開展與舞者互文的契機。【3】從肢體表現觀之,王玟甯充滿力量的舞姿與薛詠之生疏的身體展演正符合「本我」衝動與「自我」規訓的形象;兩者的互動關係透過同步、不同步與部分同步或變形的動作,呈現雙重人格般地拉扯不斷重新定義「我」,最終在洞穴崩解時達成和解。此外,劇場設計上也善用燈光與物件補足作品隱喻,特別是最後王玟甯與薛詠之一同仰望象徵真實的陽光,呼應初始薛詠之指尖微弱的火光,真相與洞影、生活與理想,若未曾踏出何以知曉呢?

現今正夯的「共創」表演藝術,雖然強調結合各路人才方能激發更富創意的新作,但也讓作品易於在五花八門的點子中失焦,或因雨露均霑而缺乏深度,抑或是在妥協下取中庸之道而浪費專業。這場擊樂演奏者、舞者與劇場編導的共創之作,儘管過程中必然經歷彼此適應、激發與折衷,表演中亦有不足與失誤之處,但創作者各在其專業領域皆展現其優勢,藉由聲音的編排變化、舞蹈的姿態線條、畫龍點睛的劇場效果,共創了精彩的《柏拉圖的洞穴》。同時,表演者也透過跨藝實驗過程,游移於表演者與觀眾的角色之間,持續內化作品寓意。若說凱西‧肯格羅西《柏拉圖的洞穴》讓聽眾經驗了洞穴幻影,那麼薛詠之《柏拉圖的洞穴》則以演出者脫離其慣用語彙的表現,藉由同理的觀演關係引領觀眾正視內心所望,在貧乏無味的現代生活中華麗轉身。

註釋

1、凱西‧肯格羅西(Casey Cangelosi)《柏拉圖的洞穴》(Plato’s Cave)擊樂二重奏,影音參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8X3NQavGSo。

2、「洞穴寓言」呈現柏拉圖認識論的基本架構,暗喻人應追求真理而實存。

3、此番實踐並非薛詠之首次嘗試,2013年其曾於十方樂集「陌上花開─給新秀作曲家的室內樂展(二)」音樂會中,演出馬克‧艾伯本(Mark Applebaum)的《失語症(Aphasia)》(為歌者與錄音,2010),表演者通篇以指定手姿與錄音同步,只演無聲彰顯其作意涵。該作影音參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bjrn8niWfs。

《柏拉圖的洞穴》

演出|薛詠之、王玟甯
時間|2019/07/19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地方民間樂團發展,南投民族管絃樂團已經是有一定水準,若要挑剔,則必須再將整體實力提升。隨說專業演奏者也並非毫無失誤,但學生的經驗則更顯不足,雖然有許多專業老師們撐場,樂曲並無太大狀況,但回歸到學生獨奏,則不免有破綻。此外,室內音樂會使用擴音容易聲部失衡,在演奏聲響上尚須斟酌。
3月
21
2025
歌劇男高音泰特曼在整場音樂會中,運用其嘹亮的嗓音和深厚的美聲技巧,為台下觀眾精彩地展現了歌劇世界中,男高音的力與美。從這次來台的演出,可以預測在未來,他絕對是一個值得長期關注,且令人期待的世界級男高音。
3月
21
2025
微光古樂集這次邀請了比利時無盡古樂團(Ensemble InAlto)來台共同演出,進行了一場台灣與比利時的古樂交流。這次的音樂會節目設計,微光古樂集秉持著一貫嚴謹、用心的水準,為與會觀眾帶來了深度與廣度俱足的古樂饗宴。
3月
17
2025
其共通之處在於,他們都肯定、並順從了當前的文本規範力量(即「作品概念」),先是遵循作品的完整性與權威性,再進行不同層面(內、外、間)的開掘。
3月
15
2025
他深情柔軟的音色,利用半聲弱音的演唱技巧,漸進式地將情緒推進並深入角色之中,尤其是在長樂句的詮釋中顯得十分動人。這也讓我們見證到:一個成功且努力修練的聲樂家,能用運用其卓越的美聲技術,在舞台上戰勝疾病的侵襲與干擾。
3月
15
2025
蘇郁涵嘗試運用多層次的和聲色彩,打造稜角分明、緊湊且張力十足的音樂質感。她的音樂在近乎失控的邊緣,依然維持一定的控制力,展現獨特的個人風格。
3月
06
2025
整場演出展現了陳子彰在曲名發想、音樂主題、編曲與即興演奏上的獨特風格。無論音樂如何充滿挑戰性,他總能保持浪漫情懷與鮮明的旋律感。透過充滿情感的演奏,陳子彰掌握了音樂架構與情緒流動
2月
27
2025
《琴.情》全曲採用類意識流與音色旋律的手法創作,藉由將閔老師多首代表作品的旋律鑲嵌,和趙劍華傳承自閔老師的厚實技藝,勾起聽者懷想閔老師當年的演奏風采與動人的音樂詮釋。
2月
12
2025
此場音樂會的每首曲目,皆猶如時間印記,串連起疫情期間共同經歷的情感與記憶,反映著人生中的高低潮片段,並揭露著陰霾與悵惘終會過去,同時,演奏家亦欲在在後疫情時代背景下,透過薩克斯風的溫暖樂音,引領著聽眾在音樂陪伴下,勇敢邁向更加明亮、堅韌的未來
2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