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風格揉合再造《鏡.私語》
10月
09
2014
鏡.私語(黃煌智 攝,集思小劇坊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35次瀏覽
溫盈鈞(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研究所)

《鏡.私語》一作,有別於觀賞者對傳統南管、北管及戲曲模式的既定印象,創作及編曲風格相當多元化,不僅南、北合管還有歌仔戲、現代戲劇的成分在其中,新興形式的結合試圖突破傳統再造創新,這種跨界手法也是近年表演藝術的趨勢。

集思小劇坊是以戲曲小劇場的演出形式賦予傳統樂種新生命,從實驗性質強烈的戲曲小劇場中尋找新發想,此劇《鏡.私語》是集思小劇坊2014年初啼創團之作,跳脫傳統框架的表演形式,樂師不單只是會演奏樂器,還當起演員的角色融入在劇中,南管、北管是臺灣民間音樂的兩大主流,兩者的音樂風格迥然不同,北管音樂高亢喧騰、熱鬧昂揚;南管音樂悠揚文雅、含蓄婉約。此作品融合南管、北管多項樂器,在曲牌中企圖呈現出有別於傳統的音樂風格。整場演出進行無中斷,以南管、北管兩種不同樂種,打破藩籬隔閡、揉合再造,以此為《鏡.私語》的創作觀點,引起筆者聆賞的動機,這種融合到底會擦出什麼樣的新火花?

劇中兩位人物,男主角阿來以北管戲曲,女主角真兒以南管戲曲,作為各自主要唱腔,從獨唱到合唱,不同韻味的南管、北管在唱腔上帶給演員一大挑戰。現場南管和北管傳統劇種伴奏方式不同,劇中則將原有的曲牌進行部分修改、刪減調動,也新編南管、北管合唱曲牌,來自不同背景的南管、北管混合式唱腔使本劇產生戲劇張力。

《鏡.私語》透過戲劇的方式回溯到朝廷官場上人被名利牽,伴君王如同伴虎眠,在官場失意的男子醉倒在花前,聽見宛如天籟的女子歌聲而打消輕生念頭,反而還萌生情竇初開的滋味。此劇剖析出女人內心中的小劇場,編劇利用鏡子照射反映出傳統女人外表對情人的矜持與內心對愛情的渴望,相愛著對方又不敢去承認心中呈現百感交集。由樂師飾演貫穿整齣戲的精靈,他們帶給真兒對愛情無限的想法,慢慢解開真兒心中明、暗之間的懼怕,反映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琢磨不定,希望得到心中所想的,但又害怕呈現出不完美。

筆者從此作品中觀察到,跨界演出的層次有很多種,導演、編劇家想要力求創新,《鏡.私語》呈現的創作風格來說,由於演出舞台是座翻新過後的廟宇,還帶著古色古香氛圍緣故,試圖將南管、北管結合表演藝術,以多元的方式呈現,作品創作在跨領域的媒材來說,除了音樂、戲曲還加入劇場元素,算是新穎的演出模式。

從跨界表演形式看來,《鏡.私語》是一種以本位主義為出發的態度,在跨進它領域不放棄自身理念或核心價值,企圖透過它領域的交融進而新譯自我的價值,

但要面對傳統與創新之間該怎麼拿捏,而產生矛盾的關係,在表演藝術不斷創新的過程中,最終還是要記得保留原有本質。

《鏡.私語》

演出|集思小劇坊
時間|2014/09/07 15:00
地點|微遠虎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