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激賞的青少年劇作《飯桌》
8月
18
2016
飯桌(員林高中黌樓劇坊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70次瀏覽
張威文(中正大學哲學系學生)

十分難以想像這樣一齣好戲是由一群高中生一手打造,第十六屆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評審團大獎,員林高中黌樓劇坊《飯桌》,8/14號在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演出,囊括在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的花樣年華的巡迴演出,開放觀眾免費入場。

有別於大多數青少年常見的青春喜劇、戀愛故事等較為一般的題材,《飯桌》談論的卻是藝術創作者與原生家庭的糾葛,從而從矛盾與掙扎中領悟,揮別過去傷痛而走向自我與創作作品的新生,同年齡甚至到了大學選擇如此題材的團隊少之又少,更令人驚豔的是黌樓劇坊詮釋的相當精彩,令人訝異怎麼會是一群高中生所完成的演出

《飯桌》劇本編排極為巧妙,由一開始的劇中劇帶出主角劇本的內容,在觀眾對劇中劇的角色感到不解以後,再帶入女主角身為編劇,所在的劇團與女主角寫劇本遇到的瓶頸,漸漸地由女主角姊姊的來訪以及劇團欲言又止中的潛在問題,從而堆疊出中末段劇團的所有成員衝突爆發,每個持著善良本意的人們的話語卻成了他人的利劍,最終使得女主角情緒潰堤,令所有人停下腳步,女主角也因而頓悟從情緒傷痛中走出來的意義。原先老套苦悶、角色極為刻板的劇中劇轉變成角色有血有肉有溫度的家庭劇,在日常語言的堆疊乃至衝突爆發,劇中劇的二元結構,以居酒屋老闆來做為觀眾情緒的轉換,讓這齣戲有輕鬆愉快的橋段不都是苦悶的,這樣的安排如同莎士比亞在《馬克白》中的守夜人安排。總結來說,《飯桌》實為一個極為出色的劇本

演員的詮釋對同齡的學生來說相當出色,演出超齡角色的艱難在演後座談導演組的回應可以從中略知一二,然而看《飯桌》並不會有場上的演員都只是學生的違和感,反而真正能感受到他們是在角色裡面的。台詞與情緒流動自然與日常,彷彿身處在一般的居酒屋裡確確實實有一個劇團因為劇本重複性太高而苦惱著。角色的個性十分明確也詮釋的很到位,只可惜還是有些美中不足的地方,像是演員站著與走動時雙手仍如表演的初學者一般自然垂放,沒有對上當下的情緒相當可惜,感覺肢體可以再有更多的詮釋可能;少部分場景過於強調角色個性而較為忽略當下的情境,但整體來說演員表現好極了

後台技術方面舞台道具擺放自然,呈現寫實的居酒屋一景,多餘的一桌桌椅巧妙地成為劇中劇發生的場景,又與實際上的居酒屋場景疊合,在女主角對劇中劇人物吶喊那段極為動人。燈光主要使用橙黃色調呈現溫暖的居酒屋氛圍,在較為沉重感傷的場景用上藍白色調的頂光打在人物身上,末尾的劇中劇飯桌的溫暖燈光過了一會兒才消逝,也暗示了新編劇本的整體方向。不過燈光在這齣戲可能有些保守,有些可以嘗試做更大變換的橋段並沒有做變化,是稍嫌可惜的一面

以日常語言推進情緒堆疊的巧妙劇本編排,劇中角色到位的詮釋以及後台技術的精彩設計,工作人員卻都是高中生,讓《飯桌》整齣戲令人驚豔與激賞,《飯桌》讓我們期待之後員林高中戲劇社能有更好的演出,也讓我們看見了台灣高中生戲劇的可能。

《飯桌》

演出|員林高中黌樓劇坊
時間|2016/08/14 14: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