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出演義的叢林《奇逢》
12月
29
2023
奇逢(明華園日字戲劇團提供/攝影賴慧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83次瀏覽

文 蔡佩伶(專案評論人)

由旦行及三花掛帥的明華園日字戲劇團(以下簡稱日字團),有別於生行挑班的歌仔戲界常態,作品強調女戲和丑角戲風格,帶有三小戲的通俗諧趣——生、旦、丑各有發揮。年度新作《奇逢》以質子交換為主線,叩問國際關係、政統的界與承。

劇情描述北宋、大理兩國征戰連年,宋帝趙曙(賴貴珠飾)和大理王段思廉(柯進龍飾)在奇逢河簽訂和議,約定互換太子為質。北宋派出趙熙寧(陳麗巧飾)依約赴任,反觀大理段仁義(陳芸楚飾)則敷衍無心履約。和議美意反觸發兩國的政權繼承問題,形成新的政治伏流。北宋方面,張皇后(鄭紫雲飾)與朝臣呂大防(吳承恩飾)趁勢合謀立二皇子為新儲。熙寧太子未婚妻呂姝蓁(鄭雅升飾)見狀改扮男裝赴大理尋愛,輾轉救了段思廉成為護衛;大理方面,段仁義藉機稱父王議和懦怯,篡位自立新王。趙熙寧入境便受懸賞通緝,與路遇同鄉客商楊萬九(陳勝在飾)展開逃亡之途。

劇碼類型、角色與行當制的協商

從劇情來看,明顯轉向宮廷政治演義,迥異日字團常見的女戲和丑角戲風格,隱隱帶著歸隊明華園系統特色的傾向。故事主線為兩國換質,導致敘事視角自然落在兩位質子身上,尤其趙熙寧。他從上半場中後段到下半場數度險中求生:同行隨扈有伏、赴質遇亂、被祭旗威脅,再到重金懸賞;份量之重已趨近趙熙寧流亡記。雖然段仁義的強勢被設定成趙熙寧落難關鍵,但段仁義的惡意缺乏鋪陳,異族容裝、趟馬大刀武戲排場確實帶出角色身分背景,多次重複的追殺橋段也表現出角色性格狂傲,但其行為動機跟角色事件之間的連結薄弱。這樣的情節安排,讓觀眾容易聚焦在趙熙寧、段仁義兩方的對立,而對立又貌似段仁義單方無端挑起。兩位質子的人物細緻度懸殊,反派細節需要再著墨。故事主線和主角設定已然打破生、旦、丑三方平衡,不復三小戲風采。


奇逢(明華園日字戲劇團提供/攝影賴慧君)

情節和角色的疏離

戲的重點是「人」。在戲中被延伸轉化為角色,角色是使觀眾產生共感的焦點之一。因此角色的設定和發展不但左右戲劇張力,也影響劇情合理度。女主角呂姝蓁反串跳脫旦行,易服劍舞自白橋段剛柔並濟,身段表現細膩;但該角色有著大理公主/段思廉之女/段仁義之妹的潛設定,在劇中作用極微,甚至沒有對角色自身造成多少行為矛盾,只用少數口白或親切感略過。其次,段仁義的狂暴被設定成童年遭遇戰事造成創傷症候群影響,此設定的確有趣;不過該角色的特質採取了先果後因的呈現方式,又經過不同類型事件多次重述,故事線與角色設定之間存在的矛盾不易被觀眾察覺,到下半場原由揭露之際,觀眾心中的角色惡感已難翻轉,更遑論召喚同情。情節和角色設定的對應關係有待思考。

從《奇逢》的主題,可看見劇團力求突破的意圖。不過尷尬的是,劇作卻透露出故事、情節、行當和角色的不和諧異聲。難道歌仔戲作為說故事媒介,在戲曲的表演性限制下,只能將其他戲劇元素退居後線,製造出想像的位階差,會不會有其他的協調可能?如果說新編戲是歌仔戲創作者嘗試重新校準自身座標的空間,換個敘事應該還有許多契機,演員和音樂固然是歌仔戲的根本,故事、情節與角色的脈絡也需要投注同等重視。

《奇逢》

演出|明華園日字戲劇團
時間|2023/11/26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