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應該怎樣「當代」?《春草闖堂》
8月
15
2016
春草闖堂(國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889次瀏覽
林立雄(專案評論人)

國光劇團近幾年努力培養、拉拔新生代演員,過去如凌嘉臨、蔣孟純,國光劇團讓他們加入新編戲曲《十八羅漢圖》等演出,甚至擔任要角。一直到近期黃詩雅,以及王璽傑、王佩宣等年輕演員陸陸續續進入國光,也開始慢慢獨挑大樑,主演折子、主演大戲。今年,傳承的計畫持續下去,推出了兩檔大戲,除了由林庭瑜主演的《西施歸越》,還有由黃詩雅、凌嘉臨二人共同主演的《春草闖堂》。為了演出《春草闖堂》這齣戲,國光劇團特別邀請中國國家京劇院旦角演員陳淑芳來臺傳授此劇,展現國光劇團對京劇「傳承」、「傳演」的重視。不過,同樣作為「復刻經典」的「當代戲曲」《春草闖堂》又帶來怎樣與《西施歸越》不同的思考呢?

《春草闖堂》原是由陳仁鑑寫成莆仙戲(莆田、仙游兩縣),編劇范鈞宏將其改為京劇版,於1962年首演,由荀派名旦劉長瑜主演,演活了可愛俏皮的丫環春草。京劇《春草闖堂》的劇情基本上單線進行,丫環春草與李相府千金李伴月一同上山燒香,竟遭到當朝吏部之子吳獨的騷擾,不過,遭到騷擾的千金小姐遇見仗義的薛玫庭出手搭救,才化解這場危機。受到搭救之後,春草在街上看見身戴枷鎖的薛玫庭,明白小姐對薛玫庭的傾慕,為解薛玫庭的眼前之危,丫環小春草顧不得一切,到審案現場撒了一個大謊,因而開始了這位急中生智的女諸葛「過關斬將」的「圓謊」之旅。

這場春草的「過關斬將」之旅,在小春草闖入知府堂為因為仗義錯殺吳獨的薛玫庭之後,與吳獨之母誥命夫人與胡知府之間的對話中,展顯出文本對這所謂不斷進步的社會,卻仍舊存在於當下的「官官相護」、「階級問題」等議題的批判。這部創作於1962年的「當代戲曲」《春草闖堂》,除了抓住具有普遍性的主題意識之外,究竟還抓住了什麼,才具有所謂的「當代性」?並讓看過此劇的觀眾以「如果一生只有一次機會看喜劇,一定要選擇《春草闖堂》!」【1】這句話表達對這齣戲的喜愛呢?

就戲劇的質地而言,《春草闖堂》所本有的喜劇調性,或許已經贏得了觀眾的喜愛。不過,作為一齣喜劇,同時又帶有作者的思想內涵,其困難就難在其「諷諭程度」的拿捏,以及應該如何掌握戲劇的語言與節奏的問題。作為一部「當代戲曲」,范鈞宏在修編、重寫劇本時,改動內容的程度並不高,他依著陳仁鑑在莆仙戲中對原有《春草闖堂》情節的刪減與修改進行編寫,精準地掌握了京劇的語言使用,平鋪直敘的將小春草闖堂的大團圓的故事給說完。然而,范鈞宏(也包含共同創演的劉長瑜、寇春華等演員)究竟做了些什麼才能夠讓《春草闖堂》這齣戲傳演不輟呢?或許,對於他們而言,掌握的不過只是「戲曲的本質」而已。

同樣是西皮二黃、同樣是生旦淨末丑,在范鈞宏筆下,丫環春草、胡知府等人物從人物的道白、唱詞中便表現了人物的特質,除此之外,劉長瑜、寇春華等人在創演時,在整體編排、身段表現以及對人物的塑造上,使得人物的性格能夠被鮮活地呈現在觀眾眼前,使得觀眾在觀看時能夠同感於人物、自由評判人物,人物的鮮活樣貌作為針砭時事、諷諭現實的載體,自然不言而喻。然而,作為在此時同樣被搬演的《西施歸越》與《春草闖堂》,正顯現出「當代戲曲」的兩個極為不同的樣貌。

評論人吳岳霖在其評論《西施歸越》的文中提到:「當代戲曲的『當代』不只是時間意涵,更是不斷在反叛中成熟後又接受挑戰,而作為更為整體的表演藝術。」【2】事實上,「當代」的意義或許如同吳岳霖所言,並非由時間作為定義「當代」的關鍵,真正的「當代」也不盡然是導演手法、戲曲形式的創見、變革,抑或是超越文本、表演之上意識形態,而可能是戲曲究竟能不能藉由其本質,諸如演員、表演、文本、音樂、演唱等元素,找到戲曲創作中可能承載,且具有所謂「當代性」的情感、意識形態等。早於《西施歸越》約莫三十年創作的《春草闖堂》,如歷經了多次的搬演,且幾乎所有觀眾(包含新、舊)再看此劇時都能不厭其煩地觀看劇中的表演,並再次獲得新的思索可能。

相較於《西施歸越》的挑戰新主題,並在呈現形式(包含表演、導演、舞台藝術等)表現出其「當代」意義,《春草闖堂》在形式上幾乎固守傳統京劇的一桌二椅。不過,《春草闖堂》除了在文本中所帶有的諷刺意涵之外,藉由演員精湛的表演呈現豐滿人物,諸如春草快而不亂的嘴皮子功、高亢柔軟的唱功,抑或是胡知府與春草兩人爾虞我詐,你推我坐的坐轎表演中,體現了表演的重要性,更說明了戲曲或許除了在形式上必須「當代」之外,作為「戲曲本質」的「表演」抑或是「演員本身」,與文本、與導演等等之間的互動,以及其作為傳遞訊息的載體的價值,或許有必要再被好好的重新審視、思考。

過去,在劉長瑜的打磨之下,春草俏皮可愛的形象深植於觀眾們的心中。國光劇團這次讓中京院旦角陳淑芳教導兩位年輕旦角黃詩雅、凌嘉臨,她們分別出演上、下兩場主角春草的演出,同樣也獲得觀眾的好評與讚賞(從台下觀眾的反應或可知一二)。黃詩雅在上半場所表現的春草機靈可愛,無論是在嘴皮子功或是身段的展現上,都相當的出色,人物也因她的個人特質,長出了相當具有個人色彩的樣貌,不過,唱腔上卻稍嫌可惜,或許因為是荀派戲,在轉音以及演唱力度掌握並不是那麼容易,在剛開始的表現上雖不如預期,但是在戲劇的進行中漸入佳境。下半場的凌嘉臨,節奏感相當的好,興許是演出次數多,人物形塑的掌握度高,表現的穩重又不失俏皮,唱腔、身段的表現都相當好,比起以往,也有相當大的進步。

飾演胡知府的陳元鴻,在身段表現、人物塑造上也相當精采,更令人驚訝的是其演唱的表現。除此之外,王璽傑(飾薛玫庭)、羅慎貞(飾誥命夫人)、鄒慈愛(飾李相國)、陳長燕(飾李伴月)、戴心怡(飾秋花)等人在這場演出中的表現同樣讓整齣戲充滿亮點,除了觀看主要演員的表演之外,配角們對於情節的推動,抑或是表演的呈現上,都相當精彩動人。作為「悲喜雙齣‧絕代三嬌」的壓軸,《春草闖堂》帶來了歡笑,也帶來了思索。或許還可以追問,雖然《春草闖堂》在形式趨向於傳統,但卻是如此好看並受到觀眾青睞,它作為「當代戲曲」的位置究竟是什麼?最終,戲曲應該要怎樣「當代」?或許,幾年之後又會出現不同的論述、不同的答案也未可知?

註釋

1、王安祈在其〈如果一生只有一次〉一文中,提到她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如此評價《春草闖堂》,並以這句話作為題目撰文。(參考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GuoGuangOperaCompanytw/posts/902900173156211,瀏覽日期:2016年8月11日。)

2、吳岳霖,〈戲曲裡的「當代」《西施歸越》〉,刊載於《表演藝術評論台》,(參考網址: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20994,瀏覽日期:2016年8月11日。)

《春草闖堂》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16/08/07 19:30
地點|臺北市立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為了操作這組槓桿,被犧牲的不只是傳統的功夫基底與日新又新,對基進變革的嚮往也隨之被遺忘,只剩下個人主義的小革命。於是,越是解構英雄的生產機制,毫不弔詭地,其界定的所謂「革命」就越是形似而神非。
9月
16
2025
《嘉慶君夢遊臺灣》確實觸碰到有趣的問題意識:為什麼臺灣人一再重演皇帝遊臺的故事?電視的重播如何塑造我們的文化記憶?但在具體舞台表現上,卻陷入形式上的重複與單調。當跨界的結果是壓抑了歌仔戲的能量、模糊了劇場的敘事力,那麼夢工場所期待的「讓戲曲被看見」就未必能真正實現。
9月
16
2025
儘管演員們馬不停蹄宛如極限運動般忙碌演繹,就已經累到全身濕透,但身為觀眾還是忍不住期待,是否能看見這個故事主軸更深層的驚喜?
9月
16
2025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