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幽微記憶成了渾凝歷史《親密》
5月
26
2017
親密(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01次瀏覽
白斐嵐(專案評論人)

看完「新點子劇展」窮劇場《親密》當晚,一則新聞映入眼簾,是菲律賓報導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與菲律賓總統杜特蒂關於南海爭議之對談。根據菲方引述,習近平對於南海仲裁案的回應是:「我們的是歷史權利,你們的只是最近的法律。」【1】其中「歷史權利」四個字格外醒目。如果說「新點子劇展」策展主題【後真相】是要與當代社會氛圍呼應的話,「歷史權利」倒是成了戲裡戲外的相互呼應。

《親密》,以英國劇作家哈洛.品特(Harold Pinter)作品《往日(Old Times)》為原型發展,故事只保留最初設定──一對夫妻在家中等候妻子舊友造訪(劇中新增叔叔角色)。不過在日常對話中,平淡卻暗潮洶湧的針鋒相對與頓窒沉默,都叫人辨識出品特最為人熟知的語言特色,以及原作角色中以「記憶」為武器的權力遊戲(三人間不斷以記憶、失憶,或記憶的混淆,來證明或拒絕彼此的「親密」)。這些恍惚迷離、當事人有意或無意突顯的記憶,涵蓋了時代背景、性別宰制、身體慾望、社會階級,一一成為品特人物梭或不梭的依據。但到了高俊耀《親密》的舞台上,角色們不再是獨立自主的「人物」而已,而成了龐大族群脈絡的象徵標的:在英國讀書、嫁到台灣的馬來西亞華人Rose(劉廷芳飾)、土生土長的台灣人Max(王肇陽飾)、旅居英國多年的Anna(鄭尹真飾,Rose友),與在越南做生意的叔叔(安原良飾)。於是,個人記憶成為族群背負的「歷史權利」。換句話說,他們不再以個人記憶互相進攻、防守、拉鋸,反而以自身所代表的族群歷史,體現了跨越好幾世紀的殖民情境。

在這裡,殖民史不只是東南亞曾為歐洲殖民地的歷史事實(如馬來西亞之於英國,越南之於法國),還影射了明朝鄭和下西洋開啟的華人移民史(正是習近平所謂「歷史權利」之引述根據),直到現今華人持續的經濟殖民、台灣對日本的殖民地情懷(劇中Max對於皮膚白皙日本女性之慾望憧憬),甚至是歐美世界對整個亞洲的文化殖民。除了以開頭引述的莎劇詩句或改編的品特文本向英國/英文劇場經典致敬,Anna那出自《溫莎的風流婦人們》的開場白「The world’s mine oyster(世界是我的牡蠣)」,就已明確強調了所有權:你的土地/我的土地,你的世界/我的世界,你的家/我的家。當個人象徵著族群,記憶便形成歷史,而歷史也同時建構了記憶。正如角色們在台上高歌《明天會更好》,記憶是否準確並不重要,集體記憶讓記憶被佔有,讓「我」成了「我們」。同理可證,入侵他人土地的華人移民(如劇中台詞之隱喻:「像鬼針草,黏上了就拔不掉」),可以自己發明一套以膚色劃分族群的起源傳說,或像是以Anna之名影射的電影《國王與我》,由同名女教師與暹羅國王的愛情,象徵著西方世界如何在殖民地置入一整套文明體系、歷史與記憶,嫁接成了殖民的武器。

但,個人真的能輕易與族群畫上等號嗎?相較於品特原作,「家」在親密中是個無比沉重的關鍵字。或許我們可以說,「親密」之於品特,是權力遊戲中用記憶奪取的戰利品;但在劇中這揉雜了諸般離散華人處境的家屋中,「親密」是因,是與生俱來的、血脈決定一切的宿命。三個冠上洋名的後輩,在叔叔南哥眼中「玫瑰即使不叫玫瑰,也是一樣(芬芳)」(別忘了,妻子角色正好便叫「Rose/玫瑰」)。世系、族譜、血脈之強勢,再無任何個人經驗、重新命名、回憶建構得以撼動。就像是Max從爸爸那裡繼承的這棟房子一樣穩固。至於因婚姻關係被強制寫入族譜的Rose,「你叔叔」從此成為「我叔叔」,不需任何前提,理所當然地(不管願或不願)擁有了屬於家人的親密。然而,宿命的家並不代表真實的歸屬感。這或許也是高俊耀試圖就中英劇名「親密/Outsider(外人)」點出的矛盾。那些被壓抑、抹去,卻依舊不斷浮現的差異,如Rose脫口而出的馬來西亞口音「誰:ㄕㄨㄟˊ」(開場時Anna也刻意用不標準的口音念出莎翁詩句,突顯了口音與歸屬感/所有權的關係);或是在Max一再堅持:「Rose不吃榴槤」之際,其他人依然打開保鮮盒讓(Max意欲隔絕的)氣味擴散,甚至滴汁、沾染了滿口滿手,似乎都反過頭來質疑了「親密」之真實性。

不過,就像角色們爬行進場,站立叩門,以動作暗示了實際上並無門牆阻隔的屋裡屋外,那些在「家」之外的又是什麼呢?殖民者置入的記憶,讓那些「之外的」被迫缺席:劇中角色刻意地以殖民者觀點,將馬來西亞、越南與東南亞畫上等號,刻意忽略了這兩地實則擁有獨立的記憶(越南自古以來與中國關係較為密切,馬來西亞則與印尼有著分合消長的歷史關係),像是習近平一句「源自明朝的歷史權利」,強勢地讓他人歷史消音(同時也別忘了,這句習近平的話是由菲律賓官方替他記錄的記憶)。被認可的記憶,讓歷史成為武器。但我們是否還有可能反向而行,藉著瓦解記憶來瓦解這場權力遊戲呢?品特的記憶,是幽微、神秘、曲折迂迴、難以掌握的幻形;高俊耀的詮釋,卻是渾凝沉重,在那名為「我/我們的」世界中自體循環、自我餵養,成了那Max不得不繼承的地產,因為土地政策而無法更動、脫手交易。所謂的所有權,實無任何權力,只是一個走也走不開的枷鎖而已。而開頭夫妻失敗的性慾場景,最後成了繁衍後代、穩固血脈的性,彷彿更像是輪迴詛咒的結局。

註釋

1、新聞出自中央社〈杜特蒂與習近平 南海交鋒對話曝光〉,2017/05/20,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705200259-1.aspx;另根據菲律賓Business World Online〈Friendly dialogue between Duterte and Xi〉報導,完整句子為:

「Yes, but ours is historical and yours is legal of recent memory. We had that since the Ming dynasty」,見http://www.bworldonline.com/content.php?section=Opinion&title=friendly-dialogue-between-duterte-and-xi&id=145634

《親密》

演出|窮劇場
時間|2017/05/20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看似只是任兩人關係,但編導高俊耀卻精彩地編生出相互糾結的整牆藤蔓,藤蔓中互生互息的仰賴,則是這個世界眾人皆備的性質:語言、種族、國籍等。但矛盾的是,這些當今世界人看似與生俱來的性質,卻是區分彼此的重要衡量所在。(汪俊彥)
5月
22
2017
角色糾紛最終與權力關係不太,而是直指向性支配本身。執行性事的肉身卻又與種族、東亞殖民歷史那些經由語言提示,難以化解的衝突結合。衝突因此最終指向超克肉身的欲望。(王威智)
5月
22
2017
劇中各角色有冤,有怨,無論是女兒無情誤解了父親,妻子無意外遇造成了悲劇,女學生無心害死了老師,如果這些冤結要解決,就必須被打開,才會有可能痊癒。做為女兒的陳怡靜活在惡夢中,反覆輪迴,直到遇見黃巧雲。⋯⋯德國學者韋伯(Max Weber, 1864-1920)談到宗教團體,其領袖經常有克里斯瑪特質(charisma),這來自基督教傳統,象徵得到上帝的幫助,造就跟一般人不同。
11月
30
2023
《神諭之時》編導在這趟從百年後的未來,回返當下的旅程中,以神秘學符碼,交織穿插在連結歷史現實的物件(寶特瓶與幻燈片)與事件(月光社區反迫遷與WDI獨立運動)的脈絡中,建構一則我們並不陌生的末世寓言——先進科技的發展,無法阻止生存環境的崩壞、人類社會的沈淪(確確實實地沉入地下),而這一切都肇因於反覆發生的災異。
11月
29
2023
俗套,乍聽負面,卻是編劇的絕佳手筆。編劇鄭國偉來自香港,《好日子》也為香港話劇團而寫;但場景轉換後仍有效符合臺灣,並與觀眾達到共鳴——這其實就是俗套的功能。
11月
29
2023
從舞台意象來說,導演將「盈虧」的概念發揮的淋漓盡致,整合了繽紛的燈光與壓低視覺的燈桿、肢體,提煉了潛藏在亂世中的焦慮和紊亂⋯⋯
11月
29
2023
藉由疫情這柄放大鏡,讓原本隱形的邊緣立體而真實的跳了出來。以失業社畜變成愛情事業兩得意的人生勝利組為基準,對比主流價值之外的議題。穩定收入與彈性自由的工作,社交無礙與社交恐懼、異性戀與(偽)同性戀,財富焦慮、情感焦慮、階級焦慮⋯⋯各種焦慮迎面襲來⋯⋯
11月
28
2023
面對「跨性別不是存在,只是創作議題」的戲劇產業,出校園連徵選機會都沒有的表演學研究生涯。不用解釋性別,也不被理解存在的助選員職涯。雖然不用解釋,其實解釋也沒用的社會人生活。
11月
27
2023
「保持清醒,非常重要⋯⋯」,這是在《一個沒有神的地方》開場,表演者用饒舌在提醒著觀眾⋯⋯ 創作者選擇以麥克・艾佛(Mike Alfreds)創立的說故事劇場(storytelling theatre)形式,以及《灰姑娘》、《傑克與魔豆》、十五世紀的《愚人船》情節和形象相互交糅、提喻和移植,來道出東南亞移工群體,包含非法黑工、遠洋漁業工人、外籍家庭看護工等,在勞動現場所遇到的實相。
11月
22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