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幽微記憶成了渾凝歷史《親密》
5月
26
2017
親密(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10次瀏覽
白斐嵐(專案評論人)

看完「新點子劇展」窮劇場《親密》當晚,一則新聞映入眼簾,是菲律賓報導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與菲律賓總統杜特蒂關於南海爭議之對談。根據菲方引述,習近平對於南海仲裁案的回應是:「我們的是歷史權利,你們的只是最近的法律。」【1】其中「歷史權利」四個字格外醒目。如果說「新點子劇展」策展主題【後真相】是要與當代社會氛圍呼應的話,「歷史權利」倒是成了戲裡戲外的相互呼應。

《親密》,以英國劇作家哈洛.品特(Harold Pinter)作品《往日(Old Times)》為原型發展,故事只保留最初設定──一對夫妻在家中等候妻子舊友造訪(劇中新增叔叔角色)。不過在日常對話中,平淡卻暗潮洶湧的針鋒相對與頓窒沉默,都叫人辨識出品特最為人熟知的語言特色,以及原作角色中以「記憶」為武器的權力遊戲(三人間不斷以記憶、失憶,或記憶的混淆,來證明或拒絕彼此的「親密」)。這些恍惚迷離、當事人有意或無意突顯的記憶,涵蓋了時代背景、性別宰制、身體慾望、社會階級,一一成為品特人物梭或不梭的依據。但到了高俊耀《親密》的舞台上,角色們不再是獨立自主的「人物」而已,而成了龐大族群脈絡的象徵標的:在英國讀書、嫁到台灣的馬來西亞華人Rose(劉廷芳飾)、土生土長的台灣人Max(王肇陽飾)、旅居英國多年的Anna(鄭尹真飾,Rose友),與在越南做生意的叔叔(安原良飾)。於是,個人記憶成為族群背負的「歷史權利」。換句話說,他們不再以個人記憶互相進攻、防守、拉鋸,反而以自身所代表的族群歷史,體現了跨越好幾世紀的殖民情境。

在這裡,殖民史不只是東南亞曾為歐洲殖民地的歷史事實(如馬來西亞之於英國,越南之於法國),還影射了明朝鄭和下西洋開啟的華人移民史(正是習近平所謂「歷史權利」之引述根據),直到現今華人持續的經濟殖民、台灣對日本的殖民地情懷(劇中Max對於皮膚白皙日本女性之慾望憧憬),甚至是歐美世界對整個亞洲的文化殖民。除了以開頭引述的莎劇詩句或改編的品特文本向英國/英文劇場經典致敬,Anna那出自《溫莎的風流婦人們》的開場白「The world’s mine oyster(世界是我的牡蠣)」,就已明確強調了所有權:你的土地/我的土地,你的世界/我的世界,你的家/我的家。當個人象徵著族群,記憶便形成歷史,而歷史也同時建構了記憶。正如角色們在台上高歌《明天會更好》,記憶是否準確並不重要,集體記憶讓記憶被佔有,讓「我」成了「我們」。同理可證,入侵他人土地的華人移民(如劇中台詞之隱喻:「像鬼針草,黏上了就拔不掉」),可以自己發明一套以膚色劃分族群的起源傳說,或像是以Anna之名影射的電影《國王與我》,由同名女教師與暹羅國王的愛情,象徵著西方世界如何在殖民地置入一整套文明體系、歷史與記憶,嫁接成了殖民的武器。

但,個人真的能輕易與族群畫上等號嗎?相較於品特原作,「家」在親密中是個無比沉重的關鍵字。或許我們可以說,「親密」之於品特,是權力遊戲中用記憶奪取的戰利品;但在劇中這揉雜了諸般離散華人處境的家屋中,「親密」是因,是與生俱來的、血脈決定一切的宿命。三個冠上洋名的後輩,在叔叔南哥眼中「玫瑰即使不叫玫瑰,也是一樣(芬芳)」(別忘了,妻子角色正好便叫「Rose/玫瑰」)。世系、族譜、血脈之強勢,再無任何個人經驗、重新命名、回憶建構得以撼動。就像是Max從爸爸那裡繼承的這棟房子一樣穩固。至於因婚姻關係被強制寫入族譜的Rose,「你叔叔」從此成為「我叔叔」,不需任何前提,理所當然地(不管願或不願)擁有了屬於家人的親密。然而,宿命的家並不代表真實的歸屬感。這或許也是高俊耀試圖就中英劇名「親密/Outsider(外人)」點出的矛盾。那些被壓抑、抹去,卻依舊不斷浮現的差異,如Rose脫口而出的馬來西亞口音「誰:ㄕㄨㄟˊ」(開場時Anna也刻意用不標準的口音念出莎翁詩句,突顯了口音與歸屬感/所有權的關係);或是在Max一再堅持:「Rose不吃榴槤」之際,其他人依然打開保鮮盒讓(Max意欲隔絕的)氣味擴散,甚至滴汁、沾染了滿口滿手,似乎都反過頭來質疑了「親密」之真實性。

不過,就像角色們爬行進場,站立叩門,以動作暗示了實際上並無門牆阻隔的屋裡屋外,那些在「家」之外的又是什麼呢?殖民者置入的記憶,讓那些「之外的」被迫缺席:劇中角色刻意地以殖民者觀點,將馬來西亞、越南與東南亞畫上等號,刻意忽略了這兩地實則擁有獨立的記憶(越南自古以來與中國關係較為密切,馬來西亞則與印尼有著分合消長的歷史關係),像是習近平一句「源自明朝的歷史權利」,強勢地讓他人歷史消音(同時也別忘了,這句習近平的話是由菲律賓官方替他記錄的記憶)。被認可的記憶,讓歷史成為武器。但我們是否還有可能反向而行,藉著瓦解記憶來瓦解這場權力遊戲呢?品特的記憶,是幽微、神秘、曲折迂迴、難以掌握的幻形;高俊耀的詮釋,卻是渾凝沉重,在那名為「我/我們的」世界中自體循環、自我餵養,成了那Max不得不繼承的地產,因為土地政策而無法更動、脫手交易。所謂的所有權,實無任何權力,只是一個走也走不開的枷鎖而已。而開頭夫妻失敗的性慾場景,最後成了繁衍後代、穩固血脈的性,彷彿更像是輪迴詛咒的結局。

註釋

1、新聞出自中央社〈杜特蒂與習近平 南海交鋒對話曝光〉,2017/05/20,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705200259-1.aspx;另根據菲律賓Business World Online〈Friendly dialogue between Duterte and Xi〉報導,完整句子為:

「Yes, but ours is historical and yours is legal of recent memory. We had that since the Ming dynasty」,見http://www.bworldonline.com/content.php?section=Opinion&title=friendly-dialogue-between-duterte-and-xi&id=145634

《親密》

演出|窮劇場
時間|2017/05/20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看似只是任兩人關係,但編導高俊耀卻精彩地編生出相互糾結的整牆藤蔓,藤蔓中互生互息的仰賴,則是這個世界眾人皆備的性質:語言、種族、國籍等。但矛盾的是,這些當今世界人看似與生俱來的性質,卻是區分彼此的重要衡量所在。(汪俊彥)
5月
22
2017
角色糾紛最終與權力關係不太,而是直指向性支配本身。執行性事的肉身卻又與種族、東亞殖民歷史那些經由語言提示,難以化解的衝突結合。衝突因此最終指向超克肉身的欲望。(王威智)
5月
22
2017
作品演出藉由「天光」降臨、壁上開花等隱喻,試圖形容當代社會的政治景況,彷彿島內正邁向一條逐漸明朗的道路,跨越歷史的陰霾。殊不知,如今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已逐漸成為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催眠劑。
12月
26
2024
「做自己」有時聽起來就像滿街飄搖的旗幟,彷彿有種正確答案;實際也可能不過是一個個向內溝通、與外協商的中繼點,不斷累疊起來的總體。
12月
23
2024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