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測量歷史的寬度《親密》
5月
22
2017
親密(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52次瀏覽
王威智(社會人士)

讀者好,以下您會發現,好像我沒説什麼重點,可是卻又長篇大論。後真相時代不就是如此嗎?重點不在講了什麼,而是訴説的姿態與傳播的媒介。

戲看沒多久,我就在想:「實在太想學品特了。」如果我能簡單化約一下品特,大概會這麼説:語言、性、階級等機制在品特劇本中,大多是策略性工具,替角色背後的權力鬥爭服務。權力在品特脈絡裡,則比較是抽象且無所不在,沒人能逃離,也沒什麼理由。所以《親密》一堆難解的台詞;一對看似有溝通障礙夫妻,卻又時時想用語言殺死對方,指桑罵槐,花草、山地、捲菸等等,一切日常生活範圍的物件似乎都和這對充滿衝突的夫妻不甚協調的性生活有關;再加上女性外來者安娜,太太蘿絲在英國留學的室友,當年應該跟蘿絲也有曖昧;以及歸鄉者,老公麥斯的叔叔,在東南亞流浪數十年後回家。這些人不知道為什麼,在客廳與回憶的中介空間,一桌一沙發組的家中,看似毫無脈絡就想幹翻(性意義上,也是生命層次上的)對方。劇中一切發展神秘難解,

然而說本劇像品特也不精準,脈絡還是有的。在《親密》裡,角色糾紛最終與權力關係不太,而是直指向性支配本身。執行性事的肉身卻又與種族、東亞殖民歷史那些經由語言提示,難以化解的衝突結合。衝突因此最終指向超克肉身的欲望,是以本劇開場時,蘿絲因為不夠「濕」而厭惡做愛;劇末則以她和麥斯交合的體液洪流為收束。(讓一切化為LCL的欲望具現,如果讀者您曾看過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

就是説,《親密》裡的鬥爭是生物決定論的。如同納粹制定的血統分級系統,一個人的出身地、說話的口音、膚色、決定了自己的種族,框定了自身該承載的歷史,也指定了能夠起爭執的對象。因此,不只叔叔和安娜,蘿絲同樣是侵入者。對叔叔來説,她是和姪子一同闖入這個父權之家莊園的陌生人;對丈夫而言,是個在電影院相遇,充滿浪漫情懷的「外籍新娘」,帶來了陰性的異國情調與試圖否定自身歷史的肉身。

歷史會回歸。叔叔在越南扮演征服者,買了位14歲少女的貞操,個人羅曼史亦成為種族、戰爭史。但是問題在於,歷史被稀釋了。導演精巧的演出調度,過兩步即是空間切換,轉個身旋而進入回憶,讓一切不符現實邏輯的性互動與暴力行為看似可以在情感層次上能夠接受:「好像不太合理?反正那邊似乎不是什麼寫實的戲,沒問題。」事實上文本太多台詞之間的空白地帶過大,連結性太低。於是演員演得精采,角色則似乎只是符號,用來將言語爭鋒背後承載的文化意涵,在短時間內壓縮至戲劇中,透過身體化約為性暴力的當下指涉,所以有抽不完的菸,有榴槤的啃食,還有謀殺與性交。叔叔這位殖民史載體只能被殺死的收束,似乎表示面對宏觀的歷史,《親密》以窺淫為主,實則失語,交由觀眾以後真相的邏輯想像。

最終我不禁想問,建立這般歷史、身體與性的生物式關連是否有效?如果受迫的想像仍然只能化約成性暴力的個人史來召換,對於歷史、身體與性的理解是否流於單向度與大寫僵化的歷史?後真相時代,後戲劇劇場,我們該如何測量歷史的寬度?

《親密》

演出|窮劇場
時間|2017/05/19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們是否還有可能反向而行,藉著瓦解記憶來瓦解這場權力遊戲呢?品特的記憶,是幽微、神秘、曲折迂迴、難以掌握的幻形;高俊耀的詮釋,卻是渾凝沉重,在那名為「我/我們的」世界中自體循環、自我餵養。(白斐嵐)
5月
26
2017
看似只是任兩人關係,但編導高俊耀卻精彩地編生出相互糾結的整牆藤蔓,藤蔓中互生互息的仰賴,則是這個世界眾人皆備的性質:語言、種族、國籍等。但矛盾的是,這些當今世界人看似與生俱來的性質,卻是區分彼此的重要衡量所在。(汪俊彥)
5月
22
2017
海島演劇推出「人權遊台灣計畫」,透過演出人權議題戲劇,將被過去政府刻意壓制的話題、人們漸漸淡忘的過往,用戲齣紀錄。《開在壁上的花》主要圍繞在當時政治受難者簡國賢、林秋祥、楊國宇及其家屬們。開場透過重現簡國賢編導的舞台劇《壁》⋯⋯
9月
25
2023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今年推出韋伯的《魔彈射手》,作為年度歌劇製作,選擇演出這部作品,其實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本文將試著從本次的《魔彈射手》的演出狀況與觀後心得,綜合思考歌劇製作的困難、與其在臺灣的運作複雜性。
9月
22
2023
由台灣C MUSICAL製作團隊與韓國拼死奔跑劇團所製作的《伊底帕斯》,選擇了一個不容易處理的文本,以一種相當冒險的方式來呈現,或許也呼應了伊底帕斯這個文本其中一個重點,也是主創團隊所挑中呈現的關鍵字「選擇」。
9月
19
2023
今年於新北市音樂劇節登場的音樂劇《沒有臉的娃娃》,這齣戲最先開始的設定為兒童音樂劇,並且是小劇場演出,但作品文本所探討的,包括家庭成員情感互動、群體所要共同面對的難關,還有生死病痛、人是否真的能選擇命運等議題。
9月
14
2023
看著《親愛的陌生人2.0》,難免感到心情複雜。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患者增多,也讓許多老年人士與其家人憂心忡忡。這背後及牽涉到「失智症污名化」的問題:因為對失智症的迷思與刻板印象,使得患者不願及時就醫,造成後續治療與照護準備的困難。
9月
11
2023
在本次藝穗節中,由陽明交大演藝廳劇場助理與清大戲劇表演通識課學生所創立的「緊急出口製作」選擇呈現喬埃‧波默拉(joël pommerat)劇作《兩韓統一》當中的七個短篇。在政治意味極濃的劇名下,實則是二十個拉扯「愛」字之定義與樣貌的生活場景。
9月
07
2023
在臺灣的售票系統,音樂劇仍被歸類為「戲劇」類演出,但每次演出完,也不乏在黑特版上看見網友對於臺灣音樂劇演員唱功的批評(當然對歌劇演員拙劣演技的批評也不在話下),音樂劇在韓國,同樣也是近二十年,才開始飆升式地成長,但從台上大大小小演員所呈現的,卻能透過演員的功底來彌平音樂與戲劇到底孰為重的難題。
9月
05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