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蔓下的共生共滅《親密》
5月
22
2017
親密(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07次瀏覽
汪俊彥(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台北市郊區,一棟由老房子重新裝潢,除了懸掛在挑高牆面上的一扇方形窗,窗口藤蔓糾結漫生,形成幾近密閉的極簡空間。老家新建的後面整座山是已經劃為保護區而無法變賣的家產,從父祖輩手中接下老房子的繼承人阿明(Max)娶了馬來西亞華裔妻子Rose,正等待Rose在倫敦求學時的親密室友Anna的來訪。房子裡保留了一間房間給長期在外(尤其是東南亞)旅居的叔叔,叔叔不在的房間就騰出舊物,空出來當作Anna的客房。

從阿明與Rose無法繼續進行下去的做愛場景開始,透過談話逐漸揭露兩人的身世背景,此時傳遞的是阿明與Rose的關係;再隨著Anna來訪的加入談話,Anna與Rose兩兩間關係的訊息越來越豐富;後半場叔叔回來,繼續加入的關係則是阿明與叔叔間的內在衝突;然後在阿明離場後,我們發現連叔叔與Anna間也有著無須私人交往就具備的關係。看似只是任兩人關係,但編導高俊耀卻精彩地編生出相互糾結的整牆藤蔓,藤蔓中互生互息的仰賴,則是這個世界眾人皆備的性質:語言、種族、國籍等。但矛盾的是,這些當今世界人看似與生俱來的性質,卻是區分彼此的重要衡量所在:標準的英語或是國語?白人、華人、馬來人還是印度人?越南、印尼、日本還是臺灣?

除了阿明離開本島的經驗是綠島當兵之外,其餘三者都具有離鄉的跨國經驗,Rose從馬來西亞到英國到臺灣、Anna留英也留美、叔叔則大半輩子生活在東南亞。這些跨國的經驗成了每個人口中爭相回憶與說嘴的留學/國際生活,Anna還已經轉身成為英國人。如果在殖民時代,種族與身份嚴格地劃分了人我,是不能輕易轉換的;在今日自由的世界裡,「成為英國人」則證明了自己成功,就可以擺脫歧視。 然,英國人其實並不具有任何特殊性,英國人可以輕易被置換成美國人、日本人,甚至臺灣人,只要國籍的世界與經濟排名,可以對照某些「落後」、「未開發」、「不現代」的國家。是了,在這樣的世界邏輯裡,沒離過鄉的阿明,其實也很「世界」。他要那個摳腳皮、看起來相當「台」的叔叔叫他Max,但叫了Max就可以成為邁斯?或只要有7-11的地方,就是現代?

表面上,雖然這四人都是某種程度的人生勝利組,但導演完全不迴避以大量的菸癮顯露出他們的不穩定,隨時亟需藉由菸來安定自己,顯示堅強背後的脆弱與傷痕。操著標準不漏口音的英文,能不能擺脫「Suck my dick, Chink?」的創傷?國語說的之好的Rose,倒底有沒有真的掉出以「隨」說「誰」的破綻?還是阿明的耳中,隨時在等待Rose的「誰」?因而她一定會發出像是「隨」的口音。最終,每一個在外的勝利者,都帶著不可告人的傷痕「回家」。但誰在這個家有絕對的說話聲音?恐怕任誰也沒有。未上台的Anna (或是鄭尹真)大喊:M-I-N-E!我的! 但阿明無法在性交中掌握Rose;Rose又隱隱透露出在倫敦的一段,最終拒絕了Anna;身為長輩的叔叔,在家卻沒有地位。 觀眾不見得知道這四人所有的人生經歷,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但這個世界所帶出的種族創傷卻都存在在每一個跨國的人身上。即便是阿明,也在沒出國的焦慮之中;即便是叔叔,也是在愛與不愛、帶與不帶的追問下,在那個性交易的越南小女孩身上看見自己國籍優勢下的暴力。沒有置身事外的人,每一個人都互相牽連,就連原先八竿子扯不上關係的ANNA與叔叔,也在共同的跨國經驗中帶出彼此的共性與敵意,無論是在英國或是越南,是「爽完了就回來」?還是「被爽完了就回來」?「想回來當臺灣人」恐怕也只是被不爽了之後,想回來繼續爽吧?

這四人處在封閉空間之中,陽光似乎永遠都照不進來。對我而言,高俊耀眼中的這個空間,像極了被詛咒的牢房、像極了禁閉高級犯人的監獄。窗口原先翠綠天然的藤蔓顏色,卻因對照這棟重新裝潢後的老房子後,在四人的對話中,顯得有些猙獰。談話進行中,窗外光色悄悄地變換,血紅色、亮黃色、寶藍色…,老房子空間裡外傳來的各種聲響、音樂、人語,幾乎無法判斷這些聲音是骨子裡來自這個被詛咒的空間,還是房子外安然進行的世界。但這兩者幾乎沒有差別,這個被詛咒的空間是臺灣,也是英國、是馬來西亞、是印尼、是越南,也是世界。

最後,在一場狂歡中,沒有出過國的臺灣男人阿明以抱枕悶死了叔叔,從故事內部的敘事來推敲,表面上看起來可能是因為家產問題。但我認為高俊耀在高度內外、重重借喻之下,暗藏了一則後殖民寓言。在今日的世界,不用出國,或是最「本土」的身份恐怕也沒有也無法逃脫世界的種族政治,相反的,更可能是最暴力的施行者。阿明想要悶死Anna的意圖行動,彰顯了欲親手殺了「外來」(無論是基於對Rose的獨佔或是因凸顯了自己的侷限);或是,殺了叔叔暗示了無法容忍任何對「絕對本土」/「假本土」具有威脅的人事。高俊耀對今日的世界與國際、帝國的記憶與歷史、種族的嘲諷與歧視、乃至延續而來的本土與自尊,都響亮地賞了幾個耳光。

這一齣如藤蔓般複雜性極高的作品,卻又在合理的人事物中進行得條理分明,缺少了四位精彩的演員,將無法撐起九十分鐘的高密度敘事。四位演員各自拉起了四角,無論是節奏或情緒,在鬆弛緊張之間拿捏得恰如其分。尤其安原良表演的層次,收放自如地拿捏叔叔角色的世故與攻守之間的生存韌性;鄭尹真或隱喻或寫實的身體表演,充滿能量的演出,卻是仰賴於高度自制而不外顯的意識。這兩人的對照與對手戲,令人張力十足,令人激賞。

開場的「The world is mine oyster, which with sword I will open.」, 原本是莎士比亞的一句台詞,在編導高俊耀手中,轉化為《親密》一戲多層次的當代隱喻。如同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以降的世界,種族的優劣、歷史進展的勝敗、國家與人生的成就等都依賴著那把劍撬開世界的牡蠣外殼,攫取珍珠。高俊耀表面上讓我們看到珍珠(如現代、文明、資本)的誘人,再仔細一挖,卻看到一團開始發臭的牡蠣爛肉。在所有競爭、較量、傷害、佔領與擁有之下,原本區分彼此的種族、膚色、性別、年齡、國籍,終於不分彼此地親密在一起。

《親密》

演出|窮劇場
時間|2017/05/19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們是否還有可能反向而行,藉著瓦解記憶來瓦解這場權力遊戲呢?品特的記憶,是幽微、神秘、曲折迂迴、難以掌握的幻形;高俊耀的詮釋,卻是渾凝沉重,在那名為「我/我們的」世界中自體循環、自我餵養。(白斐嵐)
5月
26
2017
角色糾紛最終與權力關係不太,而是直指向性支配本身。執行性事的肉身卻又與種族、東亞殖民歷史那些經由語言提示,難以化解的衝突結合。衝突因此最終指向超克肉身的欲望。(王威智)
5月
22
2017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