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外的歌與海洋 《038》
12月
08
2016
038(黃阿鶴 攝,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實驗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36次瀏覽
樊香君(專案評論人)

進到《038》花蓮場的表演場地,【1】起初你會感到小小神秘與浪漫,藍色憂鬱、波光粼粼、視線暗的可以,尤其看戶外演出的悶熱與興奮(尤其好發於台北以外)。隨著演出展開,藍色憂鬱漸漸被灰色無奈侵蝕,即便最後高潮幾秒,回過神來,卻留下更大的無奈、諷刺與傳統的不可能性。

印象中的原民舞蹈劇場創作,吟唱總是關鍵元素之一,「以歌入舞」作為方法處處可見。無論是蒂摩爾古薪透過傳統樂舞的韻律與節奏感,作為開啟身體的鑰匙。或是Tai的工寮林班歌、布拉的部落卡拉流行金曲,連結當代原住民情感與處境,更別說早期原舞者於舞台再現部落歌舞。聲音,從舞者體內發出,無論振動到誰的、或什麼樣的身體記憶,總還是有出口,有個試圖與身體連結的依循。莊國鑫的《038》有點特別,舞者從頭到尾沒開口唱一句,這麼說,倒不是因為原民劇場非唱不可的刻板印象,也不是說開口就一定好。對我來說,更有意思在於,這樣的選擇反映了什麼?不唱,總有不唱的意味。

回到《038》那群灰灰的人,也許有些線索可循。

隨著火車到花蓮站的廣播聲,一群人身穿灰色長袍,腳上是灰色短襪,從泳池旁的階梯依序下來。面無表情的他們像極了一群魚,在看起來波光粼粼卻其實沒有水的泳池中,伴隨久久揮之不去的消毒水氣味,細碎移動、細碎踏步、細碎擺動,整齊劃一地機械式行進。他們牽手,與其因神聖莊嚴而緩慢,不如說是因不確定而顯得遲緩。踏步,再怎麼用力,隔了一層襪子總難接收大地的反饋。跑步,卻總在原地,即便舞者排著如火車座位般的行列,伴隨行進式的節奏,奔跑再賣力,還是在原地。唱歌,嘴都被自己的手摀住了,還唱什麼呢?

這群人,於是追不上現代,也連結不了過去,卡在沒了水卻充滿消毒水氣味的泳池裡,卡在現代國家自強的教育體制裡,卡在不斷將部落青年送出、觀光客送入的火車裡,卡在現代化看似進步卻其實沒有方向感的前進裡。只能看著投影幕上的山海月亮,聽著空氣中漸漸傳來兒時部落老人家工作時吟唱的歌謠,【2】如某種召喚般,瞬間,解放機械式身體好像成為可能,灰色的人們開始繞著泳池奔跑,旋渦一樣向中心聚集。他們牽手、擁抱,不再是面無表情的那種,這群從小與莊國鑫學舞,後離家求學的女孩們,臉上泛起了一絲激動。不可諱言,隨著部落歌謠漸漸傳來,音樂堆疊的澎湃高昂,以及眼前舞者向中心擁抱的圓圈,加上從前面反覆壓抑的身體動能,到後段部落歌謠的召喚,所有元素加乘下,某種程度上,的確達到了今晚的高潮,但一兩秒後,無奈與諷刺也隨即襲來。

到底「家」是投影幕上的山與海、音響傳來的部落歌謠、以及聽到歌謠後馬上軟化的身體?還是那些被卡在泳池中、被卡在國家、教育、現代化裡永無止盡卻原地踏步的前進呢?後面奔跑、擁抱的高潮越是感人,歌謠、音樂越是澎湃,關於家,就更顯諷刺,關於家的距離,就更顯遙遠。莊國鑫在節目冊中用了舞者Ipun Kanasaw的話「我是主人還是過客?離家越久,越是模糊。」被現代化俘虜已久的身體,想必不可能只是音響中的歌謠、投影幕上的山海可以召喚回來的,《038》前長後短的段落分配已透露(以歌謠出現為分水嶺的話),機械化、僵硬細碎的身體發展許久,歌謠出現到結尾相對簡短。

回過頭來,如果這麼看舞者從頭到尾沒有開口的選擇,也許有其邏輯了。就像進不了身體的海洋,只有充滿消毒水味的無水泳池與屏幕上平面的大海。歌謠也進不了身體,於是也出不來,只在離家的孩子耳邊與腦中叨絮著,精神上也許成立,但召喚終究存於想像之中,身體或許還是那個在現代化下每日汲汲營營的軀殼,以歌謠作為過於迅速的轉接,則更顯諷刺與無奈。但無論如何,我相信,家雖模糊,卻也因模糊而有可能,定位則是必須的。我想莊國鑫的觀察有其道理,選擇自強國中的泳池作為首演之地,嗅覺與視覺上均加乘了現代化建設與體制下身體的破碎與異化。但關於家,或許太快給出了回家的途徑,家好像又遠了些。

註釋

1、《038》花蓮場於自強國中游泳池進行,台北與高雄場則於一般劇場中進行。

2、此歌謠名稱為sa bi yo'c yo'c。為阿美族部落老人家一邊除草一邊唱的工作歌謠。資料為編舞者莊國鑫提供

《038》

演出|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實驗劇場
時間|2016/12/3 19:30
地點|花蓮自強國中游泳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作中的推、放、舉、撥、奔逃與相擁中,看到認同的錯亂與記憶的殘破;舞作編者一再透過他的舞蹈創作,搖醒那些在記憶中沉睡的人,莫忘自身最初的形象。然而,那形象究竟是甚麼?我們如何知曉它的內涵?(石忠山)
1月
23
2017
透過《038》所提供的路徑,去捕捉痙攣的成因,最明顯的,莫過於人的離鄉與返鄉,透過反覆出現的火車影像,以及伴隨著阿美族語的站名廣播,提醒著人與故鄉的距離。(盧宏文)
12月
31
2016
單一的身體表情,於劇烈的堆疊中,竟也產生情動式的感性形式。舞者身體勞動與體能耗竭創造的知覺傳導,透過音樂賦加渲情強度,在幾乎無法辨識的臉孔,刻意(?)抹除個體差異的持續律動,逼使觀眾去感知律動,進入身體質感。(紀慧玲)
12月
19
2016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