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的漂泊人生《038》
12月
21
2016
038(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49次瀏覽
Sifo Lakaw 鍾文觀(阿美族,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生,前花蓮縣原住民族部落大學校長)

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實驗劇場舞作《038》,開場即使用臺灣鐵路花東線獨有的阿美族語廣播“kaepodan no sawni i Kalingko(語譯:火車即將抵達花蓮站)”揭開序幕。輕柔的廣播聲音,喚醒了臺灣原住民族在城鄉間的漂流記憶,也激活了其銘刻在內心深處的鑿刻文化痕跡,試圖卸下歸鄉人疲憊的心靈和煩憂,走進那曾經是阡陌景緻,安身立命的部落生活。我們為何離鄉?又如何歸鄉?我們又為何被迫離開?又為何被迫迴游?觀賞後一時竟說不上來,但卻也是被現代生活緊緊綁捆的真實又殘酷的寫照。

過去至今以來,臺灣原住民族在山川溪谷間和大海諸島間移動,創造了令人驚豔的南島民族文化,也發展締造出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的文化生活型態。殖民者的陸續侵入與強迫剝奪,瞬間改變了原住民族的生活模式,無情的迫使臺灣原住民族陷入現代化生活的囚牢,禁錮在都會間不斷地不停地漂流著。令人諷刺的是,過去原民族人被強制動員開鑿道路(蘇花/中橫),鋪鐵路(北迴),建海港(花蓮港),築機場(花蓮機場),這些原本是殖民者所需求而建造的大型交通工程,深鑿在族人部落的土地上,直到了近代,卻成為了原住民族人離鄉的輸送帶。

《038》舞作,如同火車上的族語廣播,象徵著部落族人對家鄉的符號的揣念,亦是每一位來自《038》花蓮的離鄉族人與原鄉聯繫的代表號。尤其,自從1998年花蓮電話區碼「038」改成為「03」之後,這曾是代表花蓮地區的長途電話首碼竟也跟同樣是「03」的縣市並無二致(新竹03-5,宜蘭03-9等),也似乎意味著交通(鐵路)是一條通往文化同質化的無終點軌道,終將把我族人帶離了部落,也從自己的母體文化中抽離於無形。

你我都是歸鄉人,同時也有離鄉愁。《038》這齣舞作體現了臺灣原住民族人穿梭於都會區和部落間的漂泊浮萍人生,同時對於何處是母體故鄉的命題感到完全的焦慮與十足的徬徨。在被同質化的都會生活是另一個新的故鄉,而越過了邊境的雙文化認同,離鄉的族人竟也成為了部落與都會間的熟悉陌生人。

花蓮美麗的景緻是我們對故鄉部落的夢囈與完全憧憬,而天災的遺跡是部落文化瓦解的歷史過程,對於文化消失的窘境,我們同時感到焦躁不安而手足無措,但卻從也未曾停止對文化復返的期待,而期待的同時,對於《038》舞作一開始呈現阿美族語的火車廂的熟悉溫暖題詞以及舞作末尾出現的阿美族老者吟唱的工作歌謠,首尾出現的相互呼應也只是莊國鑫再再呈現那令人椎心的文化剥離之慟。

《038》

演出|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實驗劇場
時間|2016/12/02:19:30
地點|花蓮市自強國中游泳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作中的推、放、舉、撥、奔逃與相擁中,看到認同的錯亂與記憶的殘破;舞作編者一再透過他的舞蹈創作,搖醒那些在記憶中沉睡的人,莫忘自身最初的形象。然而,那形象究竟是甚麼?我們如何知曉它的內涵?(石忠山)
1月
23
2017
透過《038》所提供的路徑,去捕捉痙攣的成因,最明顯的,莫過於人的離鄉與返鄉,透過反覆出現的火車影像,以及伴隨著阿美族語的站名廣播,提醒著人與故鄉的距離。(盧宏文)
12月
31
2016
單一的身體表情,於劇烈的堆疊中,竟也產生情動式的感性形式。舞者身體勞動與體能耗竭創造的知覺傳導,透過音樂賦加渲情強度,在幾乎無法辨識的臉孔,刻意(?)抹除個體差異的持續律動,逼使觀眾去感知律動,進入身體質感。(紀慧玲)
12月
19
2016
被卡在泳池中、被卡在國家、教育、現代化裡永無止盡卻原地踏步的前進?後面奔跑、擁抱的高潮越是感人,歌謠、音樂越是澎湃,關於家,就更顯諷刺,關於家的距離,就更顯遙遠。(樊香君)
12月
08
2016
主辦方與四位創作者的相互合作與調度,為平台找到了一種極具特色的策展方法。這不但使創作者本身能進行創作經驗的積累,更替主辦方蘊生了頗具辨識度的平台樣貌,承接過往不同單位的策展養分,進而開拓一條全新的大門與方向,將整場製作形塑出一種小型舞蹈節的流程與規模,使得四首作品能夠各自獨立之餘,也得以串聯成為一檔完整的製作演出。
9月
13
2024
回到作品本身,蘇品文身體所呈現的,正是此種複雜性,引出一個又一個問題,或許互有矛盾,互有岔出,卻又能走出另一條路。最重要的是——撇開層層論述不提——蘇品文的演出總讓人感受到某種細膩關照,關照所處環境,關照自身,也關照與之互動的周圍觀眾。
9月
11
2024
霎那間,觀者和舞者的界線被戳破,整個庭園在觀眾的或站或坐、舞者的漫步和靜止中形成一幅畫,我們又再次被融入作品之中,共同成為鬧市轉角的一幕風景。
9月
07
2024
如果我們期待在《惑》中看到更多,那迎面而來只有一股渾沌而無定向的氣團。但如果我們在《惑》中放下期待,遇見的將會是一股沉浸式的流浪與沉澱。從舞者黃立捷與鄭希玲精湛的雙人舞中,我們可以判斷《惑》之中仍舊有具傳統性、屹立不搖的主體所存在著。然而《惑》的本體並非在這些肉眼可見的純肢體身上,而是其身後的投影,以及那些被驅使的當代藝術/科技藝術。
8月
16
2024
什麼能是劉奕伶的parrhesia呢?這是發生在劇場裏的事,入場時刻還替觀眾備酒,迎賓,也是她將要be real之前,舒緩氣氛。她面對的是觀眾,有粉絲、朋友、同好、學生、老師、學者、劇評人或藝術機構各式人等,而她已勇於說出她的事了
8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