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的底部及其感性形式《038》
12月
19
2016
038(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實驗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43次瀏覽
紀慧玲(2016年度駐站評論人)

對花蓮人─尤其是原住民─來說,花蓮家鄉印記是什麼?當然絕不會是麻糬、扁食或臨眸一瞥的崇山峻嶺、浩瀚藍波;所有觀景窗裡幽祕、靜謐、舒朗、湛藍的片刻,都必回到心裡某個祕密角落,或許是一次明月,一次海潮,一個輕聲呼喚,或一個守候的訊息。在《038》舞作裡,漫漶整片的幽藍,暗影裡浮動水波,持續搖動不止晃影,人形迷離。有一幕,舞作背景疊現幾幅山水映像,是熟悉的大山大海、稻浪水痕,但不清晰且模糊,低感度的畫質似回問觀者:是這樣嗎?不夠藍,不夠清,不夠壯美,還是想像中的花蓮嗎?失去了畫質的花蓮,於是沈入靜默,是誰的花蓮?如何訴說花蓮,那個038電話開頭的遙遠異地?

在花蓮自強國中游泳池抽乾的池底,舞者沈入,宛若也沈入地裡,溺於深藍,深不可解的悲傷。幽暗的色調首先被編舞家莊國鑫選用,包括舞者灰撲撲的長袍,宛若祭儀者,始於背對觀眾,於近於墨色般的莊嚴冷冽,群起一致抖動、抽搐身體。包覆於外的,是凹陷的場景,延伸至池緣、牆面、觀眾席,舞者比觀眾低下,處於底部。藍光無一縫隙,黏附於空間,舞者動作也無多大變化,反覆劇烈的挺胸、剉肩、垂首、旋身,動作凝結為團塊,攪亂空氣,復又凝結。幾次逼近觀眾,瞬時又退至暗處。糾結不去的光影泛動,抑鬱的藍與弦音交織綿延,悲傷如網,往地底吸入。那是底部的重量,彷彿只有下沈,繼續陷溺,沒有出路。

應該是要描述自己的家鄉的,《038》是花蓮人寫給花蓮的詩,卻沒有太多敘事,或說,敘事所指並不十分明確。跟返家有關,池底擺置的鐵椅,拖動時發出巨響,模擬火車上排列的座椅,嘎吱嘎吱。但鐵椅與舞者的關係僅於此,更多時,椅子並未形成另一組符號,關於空缺或等待,關於空間的切割或重新畫定等等;除了聚攏為座椅形象,椅子被推置於池邊,沒有再與舞作產生關聯。這可視為可惜之處,舞者藉椅子可產生的敘事與表情,除了坐下、起身,再無其它。

舞者的動作亦然,以表現性相當強烈的肢體語彙,描摹壓抑、窒悶、緊促,甚至憤怨,多數動作採群體性,肩線、肘、頸、背是主要啟動點,中心軸線的開展呈現早期現代舞對線條的強調,外形是主要符號,構成句子的是民族舞編排慣用的隊形變化。不論直線、斜線、正反三角形、圓形追逐、分散,都有「跡」可尋。在動作與隊形變化組構下,類似的情節推進著,或可想像是對家鄉的回望、渴切、疏遠、親嫟。有一幕似回到部落廣場,舞者牽起手踩踏,原住民吟唱此時伴隨而起,舞者也泛起短暫的歡娛表情,但為時不長,祭儀歌舞很快又被打回散亂隊形,如同前述模糊的風景畫片,愈是刻板印象,愈是不定著──這是編舞家意欲對抗的對象?誰的花蓮?印記與主權下的花蓮,欲奪回的話語表述?

由於空間的凝固狀態,加上道具(椅)、燈光、音樂雖給予了襯托,卻沒有彼此對話(或抗拮),敘事單一,且指涉明度不足,剩下的只有身體表情創造的文本情境。卻是如此看似單一的身體表情,一再再的重複,於劇烈的堆疊中,竟也產生情動式的感性形式。舞者身體勞動與體能耗竭創造的知覺傳導,透過音樂賦加渲情強度,在幾乎無法辨識的臉孔,刻意(?)抹除個體差異的持續律動,於時間的延遞裡,臉、手、腳細碎的變化,化零為整,一再再強固,逼使觀眾去感知律動,進入身體質感;這些從身體內部爆發的情緒,如此不馴,不服從,不停甩動似欲甩開莫名的壓抑。是被剝奪的話語?被占領的祖居地?被失語的母語?被擠壓的族群?重複的情緒沒有明確指涉,卻在禁錮的池底空間,噴發出滯結如海底深藍般黝密的重量,沈甸甸地將人拉向底部,幾近窒息。

或許受到當代舞作影響,編舞家也用了摀嘴此一極具象徵的日常動作,加強失語的控訴。最後一幕,舞者坐於池畔,遙視前方,隨即以癱軟狀,一個個復滑入池底。沒有力量的身體,緩緩站起,慢慢聚攏,最終隱沒於觀眾眼前最遠的池邊,幽影,消失。

《038》說的是家鄉,演現的卻只是悲抑。在一片黝藍裡,情感結為岩塊,幾乎無法動彈,即使嘗試翻攪、滾動,仍被無法言說(或缺少語彙)的狀態凝固。於是觀者只能自我想像,那是編舞家的控訴,時間與空間都掙脫不去的窒悶幾近死亡,除了靜默,再無法其它;除了沈溺於悲傷底部,注視並與之共舞。

《038》

演出|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實驗劇場
時間|2016/12/02 19:30
地點|花蓮自強國中游泳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作中的推、放、舉、撥、奔逃與相擁中,看到認同的錯亂與記憶的殘破;舞作編者一再透過他的舞蹈創作,搖醒那些在記憶中沉睡的人,莫忘自身最初的形象。然而,那形象究竟是甚麼?我們如何知曉它的內涵?(石忠山)
1月
23
2017
透過《038》所提供的路徑,去捕捉痙攣的成因,最明顯的,莫過於人的離鄉與返鄉,透過反覆出現的火車影像,以及伴隨著阿美族語的站名廣播,提醒著人與故鄉的距離。(盧宏文)
12月
31
2016
被卡在泳池中、被卡在國家、教育、現代化裡永無止盡卻原地踏步的前進?後面奔跑、擁抱的高潮越是感人,歌謠、音樂越是澎湃,關於家,就更顯諷刺,關於家的距離,就更顯遙遠。(樊香君)
12月
08
2016
主辦方與四位創作者的相互合作與調度,為平台找到了一種極具特色的策展方法。這不但使創作者本身能進行創作經驗的積累,更替主辦方蘊生了頗具辨識度的平台樣貌,承接過往不同單位的策展養分,進而開拓一條全新的大門與方向,將整場製作形塑出一種小型舞蹈節的流程與規模,使得四首作品能夠各自獨立之餘,也得以串聯成為一檔完整的製作演出。
9月
13
2024
回到作品本身,蘇品文身體所呈現的,正是此種複雜性,引出一個又一個問題,或許互有矛盾,互有岔出,卻又能走出另一條路。最重要的是——撇開層層論述不提——蘇品文的演出總讓人感受到某種細膩關照,關照所處環境,關照自身,也關照與之互動的周圍觀眾。
9月
11
2024
霎那間,觀者和舞者的界線被戳破,整個庭園在觀眾的或站或坐、舞者的漫步和靜止中形成一幅畫,我們又再次被融入作品之中,共同成為鬧市轉角的一幕風景。
9月
07
2024
如果我們期待在《惑》中看到更多,那迎面而來只有一股渾沌而無定向的氣團。但如果我們在《惑》中放下期待,遇見的將會是一股沉浸式的流浪與沉澱。從舞者黃立捷與鄭希玲精湛的雙人舞中,我們可以判斷《惑》之中仍舊有具傳統性、屹立不搖的主體所存在著。然而《惑》的本體並非在這些肉眼可見的純肢體身上,而是其身後的投影,以及那些被驅使的當代藝術/科技藝術。
8月
16
2024
什麼能是劉奕伶的parrhesia呢?這是發生在劇場裏的事,入場時刻還替觀眾備酒,迎賓,也是她將要be real之前,舒緩氣氛。她面對的是觀眾,有粉絲、朋友、同好、學生、老師、學者、劇評人或藝術機構各式人等,而她已勇於說出她的事了
8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