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中不斷變形的夢境《阮兜322巷6號》
5月
22
2020
阮兜322巷6號(阮兜322巷6號演出團隊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57次瀏覽

蔡孟凱(專案評論人)


坐落於萬華區萬大路,隱藏在巷弄之間的水谷藝術成立邁入第六年,【1】這間外觀、結構都與尋常民宅無異的五層建築,是國內幾個新興的當代藝術展覽空間之一。水谷藝術的建物是上世紀末典型的臺灣透天建築,狹長的縱深、偏窄偏陡的樓梯、房間與房間之間呈現出的擠壓感,都讓人一進屋就感到滿滿的懷念。而這樣的懷舊氛圍又與水谷藝術當代、實驗、跨域的策展路線有著明顯而極端的衝突和反差,讓觀者每每著迷於展覽與建築之間碰撞出的奇幻場景。

甫自歐陸歸國的行為藝術家許懿婷,今年春天於水谷藝術舉辦個展「飄浮身體-挖掘第三空間」(簡稱「飄浮身體」),內容包括四月十二日至五月十日的裝置、現場行為及行為紀錄展,還有五月十號下午三個售票場次,由黃紹萱導演,許懿婷任創作顧問的跨域展演《阮兜322巷6號》(簡稱阮兜)。【2】「飄浮身體」展覽聚焦在藝術家長年關注的階級衝撞、社會壓迫等議題,作品多探討日常生活中的界線:國族的、政治的、文化的,甚至是公私之間的界線,再從中延伸出各種界線自然派生之兩造對話的「高度差異」,探討身分與階級之間的矛盾,諸如展覽期間的行為藝術作品〈之上〉,許懿婷在水谷藝術的頂樓窗台延伸出一跳水台般的木板,站在五樓高的空中吃著瓜子,並將瓜子殼恣意扔下地面;〈我們〉則是將四張椅子安裝在四樓牆壁高處,椅子上的行為者斜眼盯著參觀民眾沉默不語。兩者皆是透過物理上與觀眾的相對位置,以奇幻的景觀暗喻社會環境中的階級對話,而展覽期間的展演《阮兜》,則回歸水谷藝術的家屋空間,以「家的想像」為核心命題,結合行為藝術、舞蹈、互動、裝置、現場演奏等各個領域的創作者及表演者,共同丟出自身對家的詮釋。

《阮兜》從展場的導覽開始,許懿婷著套裝紗裙,戴著禮賓手套,以導覽解說員的腳色帶領觀眾進入位於水谷藝術的「飄浮身體」展覽空間,逐樓逐項地解說自己的作品。許懿婷隱藏自己藝術家的身分,用第三人稱的解說角度快速帶著觀眾了解「飄浮身體」的策展脈絡與作品內涵,隨後,表演啟動,許懿婷仍身在展場導覽員/管理者的角色裏頭,但旋即與觀眾切斷互動,自顧自地重複打掃、吃水果、脫衣服等動作。原本隨觀眾上樓、夾雜在群眾隊伍中的其他表演者開始與作品互動、表演,或是用原先設計好的對話主題與觀眾交流。

《阮兜》並不完全是以「飄浮身體」做為發展的基礎,而是以水谷藝術的建物特質去闡述自身的課題。演出內容或許多少延伸了展出作品的思考,但絕大部分仍是以許懿婷作品與建物之間的關係作為開展的立基點。以〈我們〉為例 ,這件原本在關渡美術館展出的作品,原本是批判、反諷藝術教育中的評審、徵選制度中的權力壓迫,但當〈我們〉被移出美術館空間,原本的批判對象便隨之消逝。表演者坐在高空的椅子上,做為作品一部份的行為者,在演出進行中開啟了「家人與自身的期望」的話題,將原本的批判對象轉移至家庭中的權力關係,而〈我們〉的內涵就在《阮兜》之中產生了質變。

阮兜322巷6號(阮兜322巷6號演出團隊提供)

這樣的創作策略並不能說是無效的,如果單純把《阮兜》當作一場老舊建築的夢境,當作對於每個人幼兒時懵懂模糊的家屋記憶的一種觸碰、勾勒,它的確有其引人入勝而詭譎唯美的一面,但其與「飄浮身體」展覽的斷裂和疏離,卻令人感到有點徬徨失措,摸不清創作團隊對於兩個製作之間,該呈現什麼樣的相互關係,是否有足夠明確的意識或立場。例如二樓的錄像裝置〈邊界之間〉,是房間中一排沿對角線懸掛的筆電,錄像內容是許懿婷透過網路,聯絡在歐陸生活的友人,在捷克與波蘭國界線的兩側玩桌球或飛盤等雙人遊戲。而《阮兜》的表演者則是在這一排筆電的兩側互擲紙飛機,雖然(展演與展覽作品之間的)形式相近,但《阮兜》裡頭這段直接以影音器材(筆電)作為互動對象的展演,很大幅度地削滅了〈邊界之間〉的原有內涵,成為一種單純對展覽作品及影像的模仿或戲謔。又如舞者高詠婕和樂手林語桐,是《阮兜》之中唯二自始至終都嚴守第四面牆的表演者,他們恣意地在建築物中遊走、即興表演,卻與展場裡的作品和其他演出內容有著無以名狀的隔閡,呈現一種不自然的孤立狀態。

不過,雖然《阮兜》的主題和定位稍嫌不夠成熟,但我認為在這樣一個沒有固定文本的演出中,導演黃紹萱確實地掌握了縱向結構的平衡:利用聲音及表演者的編排,吸引觀眾的注意,於特定的時間段將觀眾聚集在特定的樓層、場域中,讓整個表演的架構不至於因即興互動的形式而潰散。順帶一提,《阮兜》每場次的觀眾數上限是十五人,在疫情影響活動人數被強制限縮的情況下,感謝我們還有像《阮兜》這樣的小型非典型創作,能夠讓藝文不致於完全從日常生活中消失,在巷弄的角落中燃燒淡淡的光與熱。

註釋

1、https://waleyart.wixsite.com/website/about

2、332巷6號既為水谷藝術在萬大路的地址。

《阮兜322巷6號》

演出|黃紹萱(藝術統籌)、許懿婷(創作顧問)
時間|2020/05/11 16:30
地點|水谷藝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命名巧妙地疊影了我與非我、家空間與藝術空間,先結論地說,這樣的疊影製造了邊界的模糊,藉以拉出對權力的凝視;一部分模糊生活與藝術的邊界,尤其是在藝術空間不斷建構著家的敘事,一部分延伸展件,持續模糊觀與演的關係。(吳思鋒)
5月
25
2020
簡單歸納財劃法的修法效果,即2026 年起,國家會將更多的總稅收分給地方政府,使中央政府可支配的稅收將縮減,地方政府分得的財源則相對增加。但國家總體資源沒有增加,理想上地方政府則必須承擔更多公共政策的責任,中央及地方政府應該要商討,隨著財劃法改動,中央有什麼公共任務必須移交由地方政府執行。而主計總處也指出,在中央政府不另闢財源的前提下,各部會預算將平均刪減 28%,以因應中央政府減少的收入。
9月
05
2025
補助的初衷,是要為文化公共價值撐出空間。但當它成了唯一的航道,便失去了讓創作自由航行的可能。 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制度想像──一種願意長期共擔風險的補助機制、一種能讓藝術在市場之外存活的社會支持系統。
8月
29
2025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