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與戲曲的璀璨交鋒《駝背漢與花姑娘》
11月
15
2017
駝背漢與花姑娘(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07次瀏覽
楊閩威(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駝背漢與花姑娘》雖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新編的客家大戲,但仍保留了客家三腳採茶戲「小戲」的表演體製,以「一旦(花姑)、一丑(田哥)、一生(次郎)」為劇情主軸。每幕戲同樣也是以三個演員(或「三」的組合)。須知客家戲曲最早的模式就是「一丑二旦」的「三腳採茶戲」。往後所有的客家戲曲不管從音樂、劇情、舞臺設計,皆依循此種基礎進一步加以發展。

本戲的背景為日據時代的台灣,不管是人物扮相還是舞台設計,皆近於現代的特徵。根據筆者以往的觀察,許多改編近現代題材的傳統戲曲多半都會有「不中不西」的缺點,就是為了表示現代化而大量沿用西方的音樂與表演模式,反倒丟失了傳統戲曲的元素。而《駝背漢與花姑娘》在表演上仍保留了戲曲身段,音樂部分仍是以中樂的文武場為主。本戲的編腔除了保留「採茶」、「平板」等客家戲中常見的曲腔外,負責音樂設計的鄭榮興在本戲中新編了大量曲調,藉此一展他在作曲上的天份。去年演出的《六國封相─蘇秦》為了烘托戰國時代的嚴謹端雅,運用了大量的亂彈曲腔,在本戲同樣也有亂彈的身影,不過卻是拿來襯托緊張、對峙時的場面。

除了文武場領奏之外,《駝》戲中大量插入了音效:如雨聲、軍機空襲聲、嬰兒哭泣聲等等。因為這些音效用樂器是無法演奏出來的,適當運用之更能襯托戲劇效果。蘇國慶飾演的次郎深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所苦,為了表示他的幻覺,本戲首次插入了日本軍歌,這在傳統戲曲上極為少見。

《駝背漢與花姑娘》為王瓊玲原著中篇小說,榮興將之重新整編為八場幕次。如首幕以「群戲」方式展現鄉民小人物的活潑生命力,再藉此介紹田哥(駝背漢),及其與阿公真摯的祖孫情。同時也安排了反面人物地主老爺趙添財上場,形成反襯的戲劇效果。第二幕因阿公在田中突發疾病過世,老保正便以冤魂不散為藉口,逼使地主趙添財為其進行慎重的喪禮儀式「弄鐃」,慰其魂靈。按「弄鐃」又稱為「弄樓」,是喪禮中常見的祭祀活動。由鄉俗喪家出資僱請民間雜耍者表演特技。在本戲中則嘗試將傳統戲曲之特殊身段與此民俗信仰結合為一,也能讓榮興的武生演員能派上用場。第三幕則描述田哥、花姑、次郎成人後,花姑滿心希望次郎能履行幼時諾言娶她為妻,次郎不願接受,並表明自己將被徵召入伍,花姑大受打擊在大雨中昏厥。田哥心生不忍,帶著飯糰去寒水潭讓花姑止飢,更提出願意照顧她的誓言。花姑深受感動之餘,也覺得跟著駝背漢能衣食無缺、生活安定,便與田哥一同返回豬寮,嫁給他當妻子。在王瓊玲的原著中,花姑是多次被無良男性騙財騙身的悲慘女子,本劇則改編成了田哥、花姑、次郎之間的三角戀愛,淡化了原著女主的不堪色彩。在此段劇情使用了客家採茶戲中的男女對唱,臺詞中大量採用了客家俚語、俗語,表現出活潑逗趣的鄉土文化。花姑與田哥展示嫁衣的情節也借鑒了戲曲中的「甩水袖」身段。

第四幕與第五幕是以二次大戰中臺灣的慘況為主軸,田哥因天生殘缺得以苟全亂世,不必入伍當兵。而且他善於捕捉小動物,所以花姑跟他的孩子都能填飽肚子活了下來。符合了莊子中的「無用之用」。此段劇情使用了鑼鼓與雞叫聲的音效,營造眾人受戰爭饑饉之苦,四處在田野中捕捉野雞的過程。地主趙家大媳婦也因為飢餓而奶水不足,無法餵養嬰兒,所以只好反過來請求花姑幫忙「雙奶餵雙孩」。第六幕的重要人物便是次郎少爺,他在南洋戰爭中失去一條腿,且伴隨著嚴重的陰影,此處設計他將梅山辛勤耕作的農民看成拿槍的日軍,並放日本軍歌,以襯托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戲劇效果。在傳統戲曲中極為少見。花姑在原著中同樣是因飢餓而瀕死,但在本戲中卻改編成被次郎嚇暈。表示了戰爭的陰影可比饑饉之苦還可怕。

至於舞臺藝術的部分,本戲佈景上運用了旋轉式舞臺,此舞臺設計首見於《霸王虞姬》。旋轉舞臺上設置了大樹與「慰靈碑」,以符合當代的社會背景。而旋轉舞臺下方就是田哥與花姑居住的「豬寮」,是很新穎的佈景設計。另《駝背漢與花姑娘》一戲的背景為嘉義梅山,所以在佈景上出現了梯田、汗路、檳榔樹等梅山的風景作為象徵。演員陣容凸顯「老幹新枝」的特色,前段以年輕演員飾演田哥、花姑、次郎三人的幼年時期,成年之後才由主角擔任。希望全團的演員都能均衡發展,而不是只把焦點擺在某些臺柱的身上。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一直以來著力於培養新一代客家戲曲表演人才,從本戲可以看到製作團體漸漸為年輕一輩扛下了擔子。《駝背漢與花姑娘》也為客家大戲打開了新局面,題材不再限制於傳統的古裝大戲上,從現代文學中亦能發掘演出的新素材。

《駝背漢與花姑娘》

演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時間|2017/11/04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盛開的桐花,似雪飄落卻絕非「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因為戰爭所造成的傷痕難以弭平、時代的記憶也不會被遺忘,反而從中尋找出了一線生機。(蘇恆毅)
11月
29
2017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
《閻羅殿AI手冊》或許不能算是齣完成度高的精彩作品,但它的確有意無意承襲了近年新編戲曲抑或跨界戲曲常見路線,以虛擬的陰間鬼界切入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試圖為傳統形式尋找述說當代故事的可能途徑
4月
17
2025
筆者以為《黃鶴樓》之看點乃在於演員如何將角色性格內化、使形神相合,此劇若非老將來演大抵也演不出精妙之處,而《周瑜歸天》則因做工繁重常為新秀練功劇目,此次劇目安排不僅僅在劇情的銜接,與演員特質亦有其適切考量。
4月
16
2025
這類型經典新製的演出,勢必面臨「技藝傳承-戲曲文本-觀眾品味」三者孰輕孰重?該如何重新取捨建構?筆者認為《漁樵歌》為經典嶄頭新詮釋,做了極大化的提煉與平衡。
4月
15
2025
《若沒有你,我還會是關羽?!》從命題可知這齣戲的靈魂人物除了名垂千古的武聖關公外,更加進了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和隨身誅敵兵器青龍偃月刀兩個角色;這後二角的真實存在形體,乃吾人可以用感官感知到的「器」或「物」,是屬於哲學家所謂的「形而下」者
4月
11
2025
整個作品可以說是立意良善,也達成了將物件擬人化,並以此解構英雄神話的目標,但是在演出結構的安排上,或許還有調度完善的空間,使演出在戲中戲的架構中,能夠得到更密切的呼應
4月
11
2025
大量且不斷穿插的說書,明確切斷了情節的延續性,同時也斷裂了演員對於劇中人物的揣摩,於是演員成為「立體化」的繪本,隨「說書的語言」展開所有動作,成為服務說書的狀態。而這樣的形式多少也拖沓了整體節奏
4月
10
2025
團隊過往對於戲曲身段的承襲或化用著力甚深,不論是接聽杖頭飛鴿傳書,或是化趟馬程式為現代機車的騎乘,都是極具巧思的創發。可惜本劇的表演採取較隨性自在的形式,藏身在華麗服飾的身段,不復見獨出心裁的精彩。
3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