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怪戲的新高度──《海神媽祖》隱含的多元敘事
12月
28
2023
海神媽祖(秀琴歌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95次瀏覽

文 林鎰生(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二年級)

府城歲末,總縈繞在鑼鼓喧天的喜慶與煙花絢爛的美景之間,身為台南人於與榮焉,把握機會多看幾場戲。海尾朝皇宮,於癸卯年科五朝祈安清醮典禮中,邀請秀琴歌劇團搬演《海神媽祖》【1】,替本就熱鬧的儀典再添幾分沸騰的熱血,人神共樂,浸泡在裊裊檀香與悠悠曲調之中,體現台灣人的集體記憶。本次演出場地選在三官首【2】媽祖壇,無論是主辦方的巧思抑或是巧合,都讓身為觀眾的我感到驚艷,能聚集天時、地利、人和,便注定了戲劇的完美與圓滿。

本劇跳脫原先媽祖收服桃山千順二將、海濱拯兄救父的橋段,更捨棄鬥法大道公吳夲的情節,於傳統之中加入元素:龍太子的愛情與海宴公的仇恨,舊瓶裝新酒,讓觀眾品嘗新料理手法所帶來的別有滋味,針對「仇恨」一事,於「濫殺抓魚心自私」一句,不難看出編劇想埋藏的「海洋保育」議題,正所謂「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傳統劇碼扣合「永續經營」的深刻議題,意義非凡。因此本劇不單只是神怪戲,更是生活素養的體現,試圖彰顯不同面貌,進而引起觀眾反思。

編劇捨棄傳統「小生當家」的敘事框架,甚至讓小生成了「無能」的配角【3】(盡可能的耍帥就好,畢竟觀眾愛看),徹頭徹尾聚焦在林默從道姑至成神的經歷,讓旦角擔任故事骨幹,這也是秀琴團近幾年來的成長與新視野,洪瓊芳筆下的梁紅玉、王友輝《鳳凰變》中的董太夫人、昭娘與陳氏,以及米雪構築的媽祖林默,再再的顯示主角本位的置換現象,是新潮流底下的顛覆,亦是成長。


海神媽祖(秀琴歌劇團提供)

全劇觀來節奏緊湊、鑼鼓點把控縝密、曲唱篇幅甚廣、表演張力緊繃,是一場毫不遜色於室內展演的外台戲,以下分為幾點談論:

首先,就情節而言,全劇分十場,採順敘方式演進。值得褒獎的是在鰲乙(張秀琴飾)為遞法器給林默(莊金梅飾)時被海宴公(張心怡飾)所戕,利用插敘兼合蒙太奇的方法分割舞台,並列陳述林默幼時拯救七彩龍魚(鰲乙原型)與當下二人的死別戚戚,用〈捕魚之歌〉呈現不同時空底下的共通情感,完整而不含糊,嚴謹而不拖棚,訴說在錯位時空下的追尋與等待,釋放濃厚情感,扣動觀眾最純粹的心弦。

其次,就音樂而言,本劇大量使用傳統曲調,於高潮處穿插新編曲風,做到不落窠臼又不奪主的揉雜,聞來只覺悠揚而不生澀。本場張秀琴的唱功表現令人讚嘆,特別於第一場用六首歌牽引亮相,給予觀眾最豐富的聽覺享受,從〈風瀟瀟〉到〈雜碎調〉再接〈都馬調〉到〈都馬尾〉,兩百多個字的文白夾雜,能夠流利的呈現,實屬不易,還要謹記身段與走位,完全是國寶級的表演,當真拍案叫絕,難怪現場觀眾滿滿,就算頂著冬月寒風,也要一睹風采,真心值回票價;莊金梅登台即展現強大優勢──堪比花腔女高音的金嗓,一曲〈望月詞〉接〈踏雲觀〉再接〈七字調〉,結合柔美身段,雲月飄移,步步生蓮,回味無窮,後場於武戲打鬥時,遵守因還是凡人身分尚未成神,將縱有幾分法術也難敵妖魔的規則,將不安與惶恐細膩呈現,觀察其表情是豐富的,絲毫不虛應故事。

再者,針對表演而言,全本無斷點與承接不順的失誤,每個演員堅守自身節點,像一架大型機械的每顆螺絲,盡忠職守,讓外台戲的檔次提升,精緻且流暢。張心怡本場表現亦是讓人驚艷,亮相時的造型別緻,表情細膩,呈現反派角色的放蕩不羈,用一曲〈陰調〉結合特殊的抑揚頓挫將情感推向置高點,散發陰狠與毒辣瀰漫整個空間,後再用一首〈黑暗路〉堆疊深厚喉音,強烈感受其氣場威壓,後面與秀琴的對手戲也是緊跟鑼鼓點,該觀目時觀目,該落詞處落詞,是爐火純青的母女默契,亦是超凡的表現。

最後,針對演員的表現評點:千順二將臉譜精緻,武戲俐落,合作無間,無半字口白卻營造盈溢的肅殺威風;嘉氏二怪(林佳欣、李婉瑜飾)一曲〈三聲無奈〉令人雪目,特殊曲調結合滑稽表演,和緩嚴肅的氣氛,也鋪墊後來主角的出場應對,吸睛卻不越位,恰如其分,雖是配角,卻令人印象深刻;一元道長(楊秀梅飾)的丑角表現令人捧腹,巧妙運用「咱穩贏」與「獅您娘」的諧音,逗得觀眾大笑,而模仿獨臂海宴公身段的橋段,利用僵硬的肢體動作與不協調的誇張表現,成功讓座位旁邊的阿嬤直接站起來朝演員比讚,於後更活化了外台戲得天獨厚的優勢,向觀眾互動討要掌聲,拉近彼此距離,使觀眾深入文本之中。

綜觀全劇,捨棄傳統結構,創新思維,利用女性觀點敘事,原先不受父親諒解,甚至被沒收法器,到後來冰釋前嫌,在平凡與不凡之中煎熬,乍由女孩而女人,這從來由不得自己,也無從選擇,是一種無奈也是自我期待與實現;摻雜環保議題,扣合當代社會,貼近生活,給人一種真實感,而不生疏,觀戲之於而有反思,收穫滿滿,是一場水準極高的外台戲。

《海神媽祖》取材貼近台灣人的生活,主軸雖是闡述林默飛昇得道的故事,但不難看出編劇的巧思,敘事多元,用自我、親情、愛情,三點一面,編織強大的網,網絡觀眾的心,天候雖是寒風刺骨,但人神溫情不減,能沉醉在歌仔戲迷人的餘韻之中,也是一種風流。


註解

1、米雪編劇,米雪導演,結合亞太藝術節而生。是2021年的年度大戲。

2、建醮儀典的一個會首。

3、此處「無能」是筆者所感,因在劇中小生頻繁受傷,屢次靠林默相救才得以脫險或復原,甚至在遞送法器時仍只有被殺死的用途,為了的是凸顯旦角不同凡響,故稱其「無能」,但劇中秀琴的扮相帥氣,仍然令人讚嘆。

《海神媽祖》

演出|秀琴歌劇團
時間|2023/12/24 18:30
地點|海尾朝皇宮五主會醮壇(台南市安南區郡安路五段178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
《閻羅殿AI手冊》或許不能算是齣完成度高的精彩作品,但它的確有意無意承襲了近年新編戲曲抑或跨界戲曲常見路線,以虛擬的陰間鬼界切入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試圖為傳統形式尋找述說當代故事的可能途徑
4月
17
2025
筆者以為《黃鶴樓》之看點乃在於演員如何將角色性格內化、使形神相合,此劇若非老將來演大抵也演不出精妙之處,而《周瑜歸天》則因做工繁重常為新秀練功劇目,此次劇目安排不僅僅在劇情的銜接,與演員特質亦有其適切考量。
4月
16
2025
這類型經典新製的演出,勢必面臨「技藝傳承-戲曲文本-觀眾品味」三者孰輕孰重?該如何重新取捨建構?筆者認為《漁樵歌》為經典嶄頭新詮釋,做了極大化的提煉與平衡。
4月
15
2025
《若沒有你,我還會是關羽?!》從命題可知這齣戲的靈魂人物除了名垂千古的武聖關公外,更加進了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和隨身誅敵兵器青龍偃月刀兩個角色;這後二角的真實存在形體,乃吾人可以用感官感知到的「器」或「物」,是屬於哲學家所謂的「形而下」者
4月
11
2025
整個作品可以說是立意良善,也達成了將物件擬人化,並以此解構英雄神話的目標,但是在演出結構的安排上,或許還有調度完善的空間,使演出在戲中戲的架構中,能夠得到更密切的呼應
4月
11
2025
大量且不斷穿插的說書,明確切斷了情節的延續性,同時也斷裂了演員對於劇中人物的揣摩,於是演員成為「立體化」的繪本,隨「說書的語言」展開所有動作,成為服務說書的狀態。而這樣的形式多少也拖沓了整體節奏
4月
10
2025
團隊過往對於戲曲身段的承襲或化用著力甚深,不論是接聽杖頭飛鴿傳書,或是化趟馬程式為現代機車的騎乘,都是極具巧思的創發。可惜本劇的表演採取較隨性自在的形式,藏身在華麗服飾的身段,不復見獨出心裁的精彩。
3月
28
2025
碎片化的情節,各懷心事的人物,鋪陳及意外躍進躍出,聯手將兇殺案推上前線;情節提供的事實指向特定伏線:暴政必亡、惡者伏誅。散落的懸缺訊息形成一齣「推理群像劇」。若問起作品脈絡和歌仔戲在戲裡意味著什麼?兩者同樣幽微。
3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