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怪戲的新高度──《海神媽祖》隱含的多元敘事
12月
28
2023
海神媽祖(秀琴歌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61次瀏覽

文 林鎰生(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二年級)

府城歲末,總縈繞在鑼鼓喧天的喜慶與煙花絢爛的美景之間,身為台南人於與榮焉,把握機會多看幾場戲。海尾朝皇宮,於癸卯年科五朝祈安清醮典禮中,邀請秀琴歌劇團搬演《海神媽祖》【1】,替本就熱鬧的儀典再添幾分沸騰的熱血,人神共樂,浸泡在裊裊檀香與悠悠曲調之中,體現台灣人的集體記憶。本次演出場地選在三官首【2】媽祖壇,無論是主辦方的巧思抑或是巧合,都讓身為觀眾的我感到驚艷,能聚集天時、地利、人和,便注定了戲劇的完美與圓滿。

本劇跳脫原先媽祖收服桃山千順二將、海濱拯兄救父的橋段,更捨棄鬥法大道公吳夲的情節,於傳統之中加入元素:龍太子的愛情與海宴公的仇恨,舊瓶裝新酒,讓觀眾品嘗新料理手法所帶來的別有滋味,針對「仇恨」一事,於「濫殺抓魚心自私」一句,不難看出編劇想埋藏的「海洋保育」議題,正所謂「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傳統劇碼扣合「永續經營」的深刻議題,意義非凡。因此本劇不單只是神怪戲,更是生活素養的體現,試圖彰顯不同面貌,進而引起觀眾反思。

編劇捨棄傳統「小生當家」的敘事框架,甚至讓小生成了「無能」的配角【3】(盡可能的耍帥就好,畢竟觀眾愛看),徹頭徹尾聚焦在林默從道姑至成神的經歷,讓旦角擔任故事骨幹,這也是秀琴團近幾年來的成長與新視野,洪瓊芳筆下的梁紅玉、王友輝《鳳凰變》中的董太夫人、昭娘與陳氏,以及米雪構築的媽祖林默,再再的顯示主角本位的置換現象,是新潮流底下的顛覆,亦是成長。


海神媽祖(秀琴歌劇團提供)

全劇觀來節奏緊湊、鑼鼓點把控縝密、曲唱篇幅甚廣、表演張力緊繃,是一場毫不遜色於室內展演的外台戲,以下分為幾點談論:

首先,就情節而言,全劇分十場,採順敘方式演進。值得褒獎的是在鰲乙(張秀琴飾)為遞法器給林默(莊金梅飾)時被海宴公(張心怡飾)所戕,利用插敘兼合蒙太奇的方法分割舞台,並列陳述林默幼時拯救七彩龍魚(鰲乙原型)與當下二人的死別戚戚,用〈捕魚之歌〉呈現不同時空底下的共通情感,完整而不含糊,嚴謹而不拖棚,訴說在錯位時空下的追尋與等待,釋放濃厚情感,扣動觀眾最純粹的心弦。

其次,就音樂而言,本劇大量使用傳統曲調,於高潮處穿插新編曲風,做到不落窠臼又不奪主的揉雜,聞來只覺悠揚而不生澀。本場張秀琴的唱功表現令人讚嘆,特別於第一場用六首歌牽引亮相,給予觀眾最豐富的聽覺享受,從〈風瀟瀟〉到〈雜碎調〉再接〈都馬調〉到〈都馬尾〉,兩百多個字的文白夾雜,能夠流利的呈現,實屬不易,還要謹記身段與走位,完全是國寶級的表演,當真拍案叫絕,難怪現場觀眾滿滿,就算頂著冬月寒風,也要一睹風采,真心值回票價;莊金梅登台即展現強大優勢──堪比花腔女高音的金嗓,一曲〈望月詞〉接〈踏雲觀〉再接〈七字調〉,結合柔美身段,雲月飄移,步步生蓮,回味無窮,後場於武戲打鬥時,遵守因還是凡人身分尚未成神,將縱有幾分法術也難敵妖魔的規則,將不安與惶恐細膩呈現,觀察其表情是豐富的,絲毫不虛應故事。

再者,針對表演而言,全本無斷點與承接不順的失誤,每個演員堅守自身節點,像一架大型機械的每顆螺絲,盡忠職守,讓外台戲的檔次提升,精緻且流暢。張心怡本場表現亦是讓人驚艷,亮相時的造型別緻,表情細膩,呈現反派角色的放蕩不羈,用一曲〈陰調〉結合特殊的抑揚頓挫將情感推向置高點,散發陰狠與毒辣瀰漫整個空間,後再用一首〈黑暗路〉堆疊深厚喉音,強烈感受其氣場威壓,後面與秀琴的對手戲也是緊跟鑼鼓點,該觀目時觀目,該落詞處落詞,是爐火純青的母女默契,亦是超凡的表現。

最後,針對演員的表現評點:千順二將臉譜精緻,武戲俐落,合作無間,無半字口白卻營造盈溢的肅殺威風;嘉氏二怪(林佳欣、李婉瑜飾)一曲〈三聲無奈〉令人雪目,特殊曲調結合滑稽表演,和緩嚴肅的氣氛,也鋪墊後來主角的出場應對,吸睛卻不越位,恰如其分,雖是配角,卻令人印象深刻;一元道長(楊秀梅飾)的丑角表現令人捧腹,巧妙運用「咱穩贏」與「獅您娘」的諧音,逗得觀眾大笑,而模仿獨臂海宴公身段的橋段,利用僵硬的肢體動作與不協調的誇張表現,成功讓座位旁邊的阿嬤直接站起來朝演員比讚,於後更活化了外台戲得天獨厚的優勢,向觀眾互動討要掌聲,拉近彼此距離,使觀眾深入文本之中。

綜觀全劇,捨棄傳統結構,創新思維,利用女性觀點敘事,原先不受父親諒解,甚至被沒收法器,到後來冰釋前嫌,在平凡與不凡之中煎熬,乍由女孩而女人,這從來由不得自己,也無從選擇,是一種無奈也是自我期待與實現;摻雜環保議題,扣合當代社會,貼近生活,給人一種真實感,而不生疏,觀戲之於而有反思,收穫滿滿,是一場水準極高的外台戲。

《海神媽祖》取材貼近台灣人的生活,主軸雖是闡述林默飛昇得道的故事,但不難看出編劇的巧思,敘事多元,用自我、親情、愛情,三點一面,編織強大的網,網絡觀眾的心,天候雖是寒風刺骨,但人神溫情不減,能沉醉在歌仔戲迷人的餘韻之中,也是一種風流。


註解

1、米雪編劇,米雪導演,結合亞太藝術節而生。是2021年的年度大戲。

2、建醮儀典的一個會首。

3、此處「無能」是筆者所感,因在劇中小生頻繁受傷,屢次靠林默相救才得以脫險或復原,甚至在遞送法器時仍只有被殺死的用途,為了的是凸顯旦角不同凡響,故稱其「無能」,但劇中秀琴的扮相帥氣,仍然令人讚嘆。

《海神媽祖》

演出|秀琴歌劇團
時間|2023/12/24 18:30
地點|海尾朝皇宮五主會醮壇(台南市安南區郡安路五段178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