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怪戲的新高度──《海神媽祖》隱含的多元敘事
12月
28
2023
海神媽祖(秀琴歌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20次瀏覽

文 林鎰生(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二年級)

府城歲末,總縈繞在鑼鼓喧天的喜慶與煙花絢爛的美景之間,身為台南人於與榮焉,把握機會多看幾場戲。海尾朝皇宮,於癸卯年科五朝祈安清醮典禮中,邀請秀琴歌劇團搬演《海神媽祖》【1】,替本就熱鬧的儀典再添幾分沸騰的熱血,人神共樂,浸泡在裊裊檀香與悠悠曲調之中,體現台灣人的集體記憶。本次演出場地選在三官首【2】媽祖壇,無論是主辦方的巧思抑或是巧合,都讓身為觀眾的我感到驚艷,能聚集天時、地利、人和,便注定了戲劇的完美與圓滿。

本劇跳脫原先媽祖收服桃山千順二將、海濱拯兄救父的橋段,更捨棄鬥法大道公吳夲的情節,於傳統之中加入元素:龍太子的愛情與海宴公的仇恨,舊瓶裝新酒,讓觀眾品嘗新料理手法所帶來的別有滋味,針對「仇恨」一事,於「濫殺抓魚心自私」一句,不難看出編劇想埋藏的「海洋保育」議題,正所謂「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傳統劇碼扣合「永續經營」的深刻議題,意義非凡。因此本劇不單只是神怪戲,更是生活素養的體現,試圖彰顯不同面貌,進而引起觀眾反思。

編劇捨棄傳統「小生當家」的敘事框架,甚至讓小生成了「無能」的配角【3】(盡可能的耍帥就好,畢竟觀眾愛看),徹頭徹尾聚焦在林默從道姑至成神的經歷,讓旦角擔任故事骨幹,這也是秀琴團近幾年來的成長與新視野,洪瓊芳筆下的梁紅玉、王友輝《鳳凰變》中的董太夫人、昭娘與陳氏,以及米雪構築的媽祖林默,再再的顯示主角本位的置換現象,是新潮流底下的顛覆,亦是成長。


海神媽祖(秀琴歌劇團提供)

全劇觀來節奏緊湊、鑼鼓點把控縝密、曲唱篇幅甚廣、表演張力緊繃,是一場毫不遜色於室內展演的外台戲,以下分為幾點談論:

首先,就情節而言,全劇分十場,採順敘方式演進。值得褒獎的是在鰲乙(張秀琴飾)為遞法器給林默(莊金梅飾)時被海宴公(張心怡飾)所戕,利用插敘兼合蒙太奇的方法分割舞台,並列陳述林默幼時拯救七彩龍魚(鰲乙原型)與當下二人的死別戚戚,用〈捕魚之歌〉呈現不同時空底下的共通情感,完整而不含糊,嚴謹而不拖棚,訴說在錯位時空下的追尋與等待,釋放濃厚情感,扣動觀眾最純粹的心弦。

其次,就音樂而言,本劇大量使用傳統曲調,於高潮處穿插新編曲風,做到不落窠臼又不奪主的揉雜,聞來只覺悠揚而不生澀。本場張秀琴的唱功表現令人讚嘆,特別於第一場用六首歌牽引亮相,給予觀眾最豐富的聽覺享受,從〈風瀟瀟〉到〈雜碎調〉再接〈都馬調〉到〈都馬尾〉,兩百多個字的文白夾雜,能夠流利的呈現,實屬不易,還要謹記身段與走位,完全是國寶級的表演,當真拍案叫絕,難怪現場觀眾滿滿,就算頂著冬月寒風,也要一睹風采,真心值回票價;莊金梅登台即展現強大優勢──堪比花腔女高音的金嗓,一曲〈望月詞〉接〈踏雲觀〉再接〈七字調〉,結合柔美身段,雲月飄移,步步生蓮,回味無窮,後場於武戲打鬥時,遵守因還是凡人身分尚未成神,將縱有幾分法術也難敵妖魔的規則,將不安與惶恐細膩呈現,觀察其表情是豐富的,絲毫不虛應故事。

再者,針對表演而言,全本無斷點與承接不順的失誤,每個演員堅守自身節點,像一架大型機械的每顆螺絲,盡忠職守,讓外台戲的檔次提升,精緻且流暢。張心怡本場表現亦是讓人驚艷,亮相時的造型別緻,表情細膩,呈現反派角色的放蕩不羈,用一曲〈陰調〉結合特殊的抑揚頓挫將情感推向置高點,散發陰狠與毒辣瀰漫整個空間,後再用一首〈黑暗路〉堆疊深厚喉音,強烈感受其氣場威壓,後面與秀琴的對手戲也是緊跟鑼鼓點,該觀目時觀目,該落詞處落詞,是爐火純青的母女默契,亦是超凡的表現。

最後,針對演員的表現評點:千順二將臉譜精緻,武戲俐落,合作無間,無半字口白卻營造盈溢的肅殺威風;嘉氏二怪(林佳欣、李婉瑜飾)一曲〈三聲無奈〉令人雪目,特殊曲調結合滑稽表演,和緩嚴肅的氣氛,也鋪墊後來主角的出場應對,吸睛卻不越位,恰如其分,雖是配角,卻令人印象深刻;一元道長(楊秀梅飾)的丑角表現令人捧腹,巧妙運用「咱穩贏」與「獅您娘」的諧音,逗得觀眾大笑,而模仿獨臂海宴公身段的橋段,利用僵硬的肢體動作與不協調的誇張表現,成功讓座位旁邊的阿嬤直接站起來朝演員比讚,於後更活化了外台戲得天獨厚的優勢,向觀眾互動討要掌聲,拉近彼此距離,使觀眾深入文本之中。

綜觀全劇,捨棄傳統結構,創新思維,利用女性觀點敘事,原先不受父親諒解,甚至被沒收法器,到後來冰釋前嫌,在平凡與不凡之中煎熬,乍由女孩而女人,這從來由不得自己,也無從選擇,是一種無奈也是自我期待與實現;摻雜環保議題,扣合當代社會,貼近生活,給人一種真實感,而不生疏,觀戲之於而有反思,收穫滿滿,是一場水準極高的外台戲。

《海神媽祖》取材貼近台灣人的生活,主軸雖是闡述林默飛昇得道的故事,但不難看出編劇的巧思,敘事多元,用自我、親情、愛情,三點一面,編織強大的網,網絡觀眾的心,天候雖是寒風刺骨,但人神溫情不減,能沉醉在歌仔戲迷人的餘韻之中,也是一種風流。


註解

1、米雪編劇,米雪導演,結合亞太藝術節而生。是2021年的年度大戲。

2、建醮儀典的一個會首。

3、此處「無能」是筆者所感,因在劇中小生頻繁受傷,屢次靠林默相救才得以脫險或復原,甚至在遞送法器時仍只有被殺死的用途,為了的是凸顯旦角不同凡響,故稱其「無能」,但劇中秀琴的扮相帥氣,仍然令人讚嘆。

《海神媽祖》

演出|秀琴歌劇團
時間|2023/12/24 18:30
地點|海尾朝皇宮五主會醮壇(台南市安南區郡安路五段178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