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戲帶功的兩種形態《三藏出世》、《雯姬起嫵-擋馬》
8月
30
2023
陳剩藝師「腹內」經典戲齣保存計畫《三藏出世》讀劇展演(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536次瀏覽

文 蔡佩伶(專案評論人)

《擋馬》和《三藏出世》都具有劇藝承繼意圖。前者將崑大班傳字輩整編的折子戲轉化歌仔戲版本,折子戲是摘自全本戲的精華片段,探究武旦和武丑如何建構存在感。後者以讀劇形式再現藝師陳剩經典戲齣《三藏出世》,以文字與聲音的故事性為基礎,嘗試留存無形的腹內功夫。兩場演出呈現風格有別,不約而同採取以戲帶功的模式發展,藉折子戲和讀劇形式啟動演員養成。 

以戲帶功:歌仔戲演員養成之路 

歌仔戲如海綿,廣泛吸收其他戲曲劇種的表演技術,但在角色情感的演技面強調寫實,因此呈現介於戲曲和戲劇的流動感。探究歌仔戲表演者的養成經歷,因應發展脈絡與演出場域的高變動性,常見「以戲帶功」作法——要求演員按照分派角色需求練功,透過腳步手路的典範複製完成劇碼,同時掌握身體規範。

武戲文作歌仔味《擋馬》 

《擋馬》情節單純,描述楊八妹(孫詩雯飾)奉元帥楊延昭之命,反串入遼刺探軍情,歸途路經焦光普(陳嫵兒飾)所開客棧,焦光普起意盜取楊八妹的腰牌回鄉探親。兩人因此展開攻防。此劇看點主要在偷牌過程的武戲編排,武丑應工的焦光普一角必須千方百計偷牌以完成角色動機,而楊八妹察覺異狀後,打鬥空間逐漸縮小到桌椅範圍,高難度椅子功和翻打跌撲技巧,考驗對手演員默契。 

功法的可看性之外,擴寫的賞畫段落跨越劇種藩籬。場上僅孫詩雯飾演的楊八妹一人,眼見故里畫作藉物抒情,卸下反串男性的剛硬武裝,回歸旦行柔軟聲姿,詠畫唱詞取材梁祝歌仔冊,大段文戲唱唸優雅展現跨行當本事。 


雯姬起嫵-擋馬(梨園坊工作室-孫詩雯提供/攝影張嘉玲)

古冊戲的讀劇培力《三藏出世》 

讀劇並無走位安排,去除舞台技術的讀劇形式,淡化了視覺訊息,聚焦在演員如何以聽覺訊息形塑劇本世界。演員群分飾數角,唱唸身段各自表述,自由安插身段輔助,不均的表演力度沖淡了戲味,顯示演員在角色到劇本空間的對應關係仍待梳理。聲情游移留下的空隙交由大量唱段和文武場樂師填補。 

進一步思考,讀劇仍屬於演出的一種,作為類創作前期展演,其表現形式可能介於文字劇本和正規演出之間,但聲音可承載的情緒、情感等細部資訊較肢體動作更加細膩。抽離視覺訊息和腳步手路之後,時裝上陣似乎令演員難以施展。尷尬透露的不只是演員身體到空間的疏離,延伸到習藝和展演的關係亦然,戲曲追尋的寫意境界是否固化了演員的虛實分野,甚至加劇了觀演距離?《三藏出世》在保存劇藝的層面立意良善,然而古冊戲到讀劇的轉換恐怕需要再琢磨。 


陳剩藝師「腹內」經典戲齣保存計畫《三藏出世》讀劇展演(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提供)

年輕歌仔戲演員的劇藝進路何在?中生代歌仔戲演員的舞台何在?關於以戲帶功,劇藝其後潛藏費解的歌仔戲傳承命題。面對演員斷層,適時且有系統整合無形文化資產,作為傳承母體的經典是迫切的。另一方面,多變是歌仔戲特質之一,以戲帶功並非劇藝的終點,而是創造的起點。透過經典劇碼建立演員與傳統的關聯,期待功法最終回歸演員自身化為養分,滋長出自由的歌仔味。 

《雯姬起嫵-擋馬》

演出|梨園坊工作室-孫詩雯
時間|2023/07/22 14:30
地點|齊格飛藝術中心

《陳剩藝師「腹內」經典戲齣保存計畫《三藏出世》讀劇展演 》

演出|薪傳歌仔戲劇團
時間|2023/08/05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八樓曲藝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的編導,立足此刻,把人類共同情感設定為啟動嘉慶君遊台灣異世界的鑰匙,連接到清代台灣的歷史事實和歌仔戲表演邏輯構成的縱橫脈絡之中
6月
27
2025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
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
6月
25
2025
附身,其實也讓《幽戀牡丹》形成多重樣貌,從「情節架構的層疊與綿延」到「人物與演員間的扮演關係」,讓多具有不同名字、卻是相同身體的軀體,在實情假意、真相謊言間游走。
6月
19
2025
《戲神養成記》作為三十年大戲,除了是尚和階段性的成果展現,以戲神與劇團入題,也帶著對於這三十年來經營劇團的省思與心得,對自我的承擔給予期許及肯定。
6月
18
2025
作為新生代的跨界創作,筆者未見其具備青年跨界應有的「衝突感」與「破格感」。跨界是否僅止於形式的並置?是否還能更進一步——解構並重組彼此?本劇標榜舞蹈與戲曲融合,但實際觀看下來,兩者卻往往各說各話,難以達成真正的交融。
6月
12
2025
整體而言,本劇仍不失為一次成功的改編,不但貼近傳統歌仔戲的大眾口味,也為本土劇團示範將來跨國合製、或深化表演語境的可行路徑。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