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海島上拂來微風《南方小島的故事》
10月
14
2015
南方小島的故事(偶偶偶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97次瀏覽
謝鴻文(專案評論人)

偶偶偶劇團的「文學劇場系列」,之前曾演出過《我是貓》、《湯姆歷險記》等外國名著,直到2014年首次相中改編演出台灣本土兒童文學作家林鍾隆的作品《蠻牛傳奇》,《南方小島的故事》是偶偶偶劇團再次慧眼獨具,選擇林鍾隆很珍貴的一本日文繪本《みなみのしまのできごと》改編而成。《みなみのしまのできごと》這本繪本是1976年9月由日本學習研究社出版,從未在台灣翻譯出版過,首次在劇場呈現意義非凡。

《南方小島的故事》應用說書的結構,讓新增的說書人角色融入劇情中,一邊說書同時,一邊引領其他演員佈置出充滿南洋風情的舞台布景,同時介紹現場演奏的樂手出場,接著故事中的角色也一一出場。所有的角色都是非人的偶,馬、牛、老虎、火雞、鸚鵡、孔雀登場的一剎那,明麗鮮豔的色彩,大眼睛逗趣討喜的造型,加上各自被賦予一個聲音或動作表現特色,例如鸚鵡會不斷重複唸著:「可愛!可愛!」,火雞總以搖屁股先示人,使人看了便心花朵朵開的喜愛。

而故事中的主人翁男孩小童,這個偶的外型一眼便可傳遞小童有點調皮好玩,又不失天真可愛的內在特質。在說書人還在介紹其他動物時,小童已耐不住性子先跑出來亮相,不時嘻嘻地笑著,擺明是在和說書人玩遊戲。遊戲是兒童文學、兒童戲劇重要的美學特徵,但遊戲必須內建於創造力、想像力兼備的基礎上去完成。小童自我創造的遊戲,很符合兒童審美情趣,同時勾引兒童觀眾對接下來劇情的期待。從中我們亦可看出小童與島上動物和諧愉快的相處,親密融合,這部分的鋪陳,補足了原作中沒描寫到的日常互動,也為之後小童能向動物順利借東西的原因埋下伏筆。

小童這個偶的形象被創造成沒穿鞋,赤腳一方面符合小島原始簡單的生活風貌,另一方面突出他的自然野性。亨利•吉勃遜(Henery William Gibson)《男童學或男童分析》一書一再指出男童天生具有陽剛、野放的特質,因此申述男童的教養應當重視戶外生活的體驗和磨練。但這本書引發的批評,來自於野孩子這種對男童形象的刻板定型,忽略了性別氣質流動的可能,也忽略了性別氣質在社會環境、家庭教養的方法不同下會產生的異質,當然還有先天的心理因素也會使男孩不必然都像野孩子。

不過原作或這齣戲中,小童並未被偏狹的塑造成野孩子的單一樣貌;相反的,小童還有他甚溫柔、體貼、細心的一面,例如他觀察到相依為命的媽媽每天都很辛苦工作,為了逗媽媽開心給她一個驚喜,向動物朋友各自借了一個身上的東西打扮自己,於是馬的耳朵、牛的角、老虎的毛皮、火雞的下巴肉垂、鸚鵡的嘴、孔雀的羽毛,從原來身上拆卸下來(由此可見偶的設計也頗費巧思),再裝扮在小童身上。小童全身一下子背負那麼多東西,頻頻重心不穩快跌倒,看起來又滑稽又可愛。

故事的精采轉折,就在媽媽被小童的怪模樣嚇暈了,連醫生也被嚇昏過去,小童又趕緊去還動物朋友身上的東西,遇到沒有嘴不能說話的鸚鵡,咿咿呀呀的又衍生出許多笑點。編導孫成傑完全掌握住這個故事種種吸引人的可愛元素,在舞台上戮力展現出一股清新不造作的氛圍,宛如海島上拂來微風,吹送著怡悅。

現場演奏的音樂豐富有層次,不管是襯托配樂、模擬動物聲音,周建勳操演各項樂器不疾不徐,也讓看這齣戲猶如聆聽一場音樂會,多添幾分迷人色彩。可是說書人身上背的烏克麗麗,除了出場時彈奏吟唱過一次,其他時候只是一個背在身上的道具,沒能繼續彈奏穿插在各場適當段落,不免可惜!而我認為這齣戲的演出,若能採用環境劇場形式,或者設計成環形劇場,舞台區被觀眾包圍著,或許更有海中小島的情境況味,觀眾與偶的距離更近,也更能感受偶的生命在演員嫻熟的操作下如何活起來吧!

《南方小島的故事》

演出|偶偶偶劇團
時間|2015/09/26 19:30
地點|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