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海島上拂來微風《南方小島的故事》
10月
14
2015
南方小島的故事(偶偶偶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72次瀏覽
謝鴻文(專案評論人)

偶偶偶劇團的「文學劇場系列」,之前曾演出過《我是貓》、《湯姆歷險記》等外國名著,直到2014年首次相中改編演出台灣本土兒童文學作家林鍾隆的作品《蠻牛傳奇》,《南方小島的故事》是偶偶偶劇團再次慧眼獨具,選擇林鍾隆很珍貴的一本日文繪本《みなみのしまのできごと》改編而成。《みなみのしまのできごと》這本繪本是1976年9月由日本學習研究社出版,從未在台灣翻譯出版過,首次在劇場呈現意義非凡。

《南方小島的故事》應用說書的結構,讓新增的說書人角色融入劇情中,一邊說書同時,一邊引領其他演員佈置出充滿南洋風情的舞台布景,同時介紹現場演奏的樂手出場,接著故事中的角色也一一出場。所有的角色都是非人的偶,馬、牛、老虎、火雞、鸚鵡、孔雀登場的一剎那,明麗鮮豔的色彩,大眼睛逗趣討喜的造型,加上各自被賦予一個聲音或動作表現特色,例如鸚鵡會不斷重複唸著:「可愛!可愛!」,火雞總以搖屁股先示人,使人看了便心花朵朵開的喜愛。

而故事中的主人翁男孩小童,這個偶的外型一眼便可傳遞小童有點調皮好玩,又不失天真可愛的內在特質。在說書人還在介紹其他動物時,小童已耐不住性子先跑出來亮相,不時嘻嘻地笑著,擺明是在和說書人玩遊戲。遊戲是兒童文學、兒童戲劇重要的美學特徵,但遊戲必須內建於創造力、想像力兼備的基礎上去完成。小童自我創造的遊戲,很符合兒童審美情趣,同時勾引兒童觀眾對接下來劇情的期待。從中我們亦可看出小童與島上動物和諧愉快的相處,親密融合,這部分的鋪陳,補足了原作中沒描寫到的日常互動,也為之後小童能向動物順利借東西的原因埋下伏筆。

小童這個偶的形象被創造成沒穿鞋,赤腳一方面符合小島原始簡單的生活風貌,另一方面突出他的自然野性。亨利•吉勃遜(Henery William Gibson)《男童學或男童分析》一書一再指出男童天生具有陽剛、野放的特質,因此申述男童的教養應當重視戶外生活的體驗和磨練。但這本書引發的批評,來自於野孩子這種對男童形象的刻板定型,忽略了性別氣質流動的可能,也忽略了性別氣質在社會環境、家庭教養的方法不同下會產生的異質,當然還有先天的心理因素也會使男孩不必然都像野孩子。

不過原作或這齣戲中,小童並未被偏狹的塑造成野孩子的單一樣貌;相反的,小童還有他甚溫柔、體貼、細心的一面,例如他觀察到相依為命的媽媽每天都很辛苦工作,為了逗媽媽開心給她一個驚喜,向動物朋友各自借了一個身上的東西打扮自己,於是馬的耳朵、牛的角、老虎的毛皮、火雞的下巴肉垂、鸚鵡的嘴、孔雀的羽毛,從原來身上拆卸下來(由此可見偶的設計也頗費巧思),再裝扮在小童身上。小童全身一下子背負那麼多東西,頻頻重心不穩快跌倒,看起來又滑稽又可愛。

故事的精采轉折,就在媽媽被小童的怪模樣嚇暈了,連醫生也被嚇昏過去,小童又趕緊去還動物朋友身上的東西,遇到沒有嘴不能說話的鸚鵡,咿咿呀呀的又衍生出許多笑點。編導孫成傑完全掌握住這個故事種種吸引人的可愛元素,在舞台上戮力展現出一股清新不造作的氛圍,宛如海島上拂來微風,吹送著怡悅。

現場演奏的音樂豐富有層次,不管是襯托配樂、模擬動物聲音,周建勳操演各項樂器不疾不徐,也讓看這齣戲猶如聆聽一場音樂會,多添幾分迷人色彩。可是說書人身上背的烏克麗麗,除了出場時彈奏吟唱過一次,其他時候只是一個背在身上的道具,沒能繼續彈奏穿插在各場適當段落,不免可惜!而我認為這齣戲的演出,若能採用環境劇場形式,或者設計成環形劇場,舞台區被觀眾包圍著,或許更有海中小島的情境況味,觀眾與偶的距離更近,也更能感受偶的生命在演員嫻熟的操作下如何活起來吧!

《南方小島的故事》

演出|偶偶偶劇團
時間|2015/09/26 19:30
地點|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