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另外一個使人困惑的地方在於這齣戲的劇名,既然以伯公伯婆稱呼,是明顯的客家族群用法。然而整齣戲除用此稱呼之外,完全無涉任何客家文化元素或精神,那麼這齣戲刻意用伯公伯婆的意義便模糊不明,有些可惜了!(謝鴻文)
11月
16
2021
戲中每逢莊子敘說寓言時,便會在左舞台運用光影戲輔助表現,影影綽綽,光暈迷離的轉換,虛實相間的視覺畫面,頗能巧妙地捕捉住寓言本質的含蓄、隱約和模糊,光影意象和寓言的疊合處理有匠心可許!(謝鴻文)
4月
22
2019
 
「很多的議題我們要建立像九零年代一樣的公共討論風氣,不是把所有爭議拋在臉書上寫完就算了。臉書是個人的談話,它的話代表真相嗎?很多言論本身必須要被討論。」座談紀錄(下)由現場各領域之工作者對藝文補助評選機制、參與評選經驗,以及藝文補助之外的其他補助可能提出討論。(編輯室)
9月
21
2018
形式非常簡單,舞台上也不用任何多餘的東西裝飾,在空無之中,任想像自由,如孩子般盡興玩出各種紙箱造型的趣味,創造力在這舞台上必定成為可被歌頌的對象。(謝鴻文)
7月
19
2018
三個箱子打開,裡面竟然是一堆瓶罐、撈勺、鍋碗、瓢盆、背包、抱枕、小椅子、加油棒,甚至馬桶蓋等物品,演員刻意將所有物品一一放置在地上展示給觀眾看,彷彿魔法啟動的儀式,要讓觀眾相信見證接下來眼前所見的奇妙變幻。(謝鴻文)
4月
09
2018
五則神話的敘說,和《山海經》等經典所載並無太大差異,但語境已非古典面目,完全貼近現代口語的簡潔自由。演員表演身段應用了京劇的武打程式,又結合了傳統戲曲元素,熔舊鑄新的創作錘鍊過程,就兒童觀眾反應來說,顯然也喜愛這樣的表現手法。(謝鴻文)
4月
05
2017
《湯姆歷險記》的重要價值,就在於它提醒世人看見、尊重兒童的個體差異性,讓孩子的童年不受壓迫的快樂成長。偶偶偶劇團改編精神主軸雖然並未悖離原著,但在情節上刪修甚多,可惜都是我認為很重要的情節。(謝鴻文)
5月
30
2016
兩個木匠不斷在實踐巧手能成金、廢物能再生的魔法,這魔法倚賴的正是無限的創意,有創意的創造過程,正可以啟迪兒童想像力,激發嘗試的效仿心理,此心理期待俱足且實現了,也就印證「存在於自我肯定之中的幸福情感」這樣的說法。 (謝鴻文)
2月
18
2016
小童這個偶的形象被創造成沒穿鞋,赤腳一方面符合小島原始簡單的生活風貌,另一方面突出他的自然野性。不過原作或這齣戲中,小童並未被偏狹的塑造成野孩子的單一樣貌;相反的,小童還有他甚溫柔、體貼、細心的一面。(謝鴻文)
10月
14
2015
既然選擇了《好鼻師》如此味道濃烈的特別故事,在設計上及語言上,如果可以發展出台灣特有民間韻味,顛覆兒童劇之慣用佈景方式、氛圍,將會是一場更完整的演出。(陳怡君)
7月
17
2015
改編版少了意識流的思辨性也罷,反而用更多大人想給兒童的意識。年輕人離開原鄉至都市求學、工作,歷經四、五十年後的臺灣,是否還需要再現資本社會下的主流意識?(周舜裕)
12月
12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