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視窗裡的世俗百態:《七生》
3月
07
2022
七生(淼淼製作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45次瀏覽

吳依屏(專案評論人)


《七生》是一齣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小戲,在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長裡,觀眾可以同時在七個不同視窗裡觀看到七個人的生命故事,平常但有時灑點狗血,就如同你我的生活經驗。這些人不是世俗定義下的好人或壞人,有人挪用公款,但卻盡力將姪子撫養長大;有人曾是小三,但卻對再婚的繼女仔細教導;有人吸毒坐牢混過黑幫,但是在子女的眼裡,他努力成為一個盡力負責的爸爸。

《七生》將這些人物日常化、生活化,讓觀眾對這些角色感同身受,彷彿在參與觀看路邊巷口鄰居們的生命故事,而非將人物戲劇化、道德化,引導觀眾用疏離的角度來觀看戲劇。這種戲劇角色高度寫實的處理手法,以及台詞的極度生活化,是《七生》值得欣賞的優點之一。


七生(淼淼製作提供)

另外一點輔助觀眾可以沉浸入這種寫實小戲的手法,同時也恰巧順應疫情影響的策略,那就是採用線上播映的演出形式。這種網路觀看的戲劇欣賞方式,能將本來現場演出難以做到的內容完美的展現出來。觀眾經由不同的七個小視窗觀看演出,演員們在各自的鏡頭中分時分段敘述表演,他們對著鏡頭自然的表演展現,使得觀眾打破傳統劇場裡舞台與觀眾的框架限制,能夠更容易感受視窗裡的角色情感,彷彿是在跟自己的朋友、家人互動視訊一般。可以說,淼淼製作選用視訊鏡頭來分割敘事的方式,恰好挑戰了傳統戲劇的演出方式與地點設計,也帶領觀眾去思考疫情時代下的戲劇該如何生存?又為何生存?
疫情時代下的劇場形式的可能

《七生》巧妙地運用網路的演出形式,來結合不同角色分段表演的敘事脈絡,使得線上觀戲成為此戲適宜的演出型態,然而,這樣的演出同樣有無法逃避的限制等待我們討論思索。

由於演員分處不同視訊畫面,各自在不同時間點說話表演,因此即使所有畫面中的演員們都依然在觀眾眼前動作,觀眾仍會不由自主地將專注力聚焦於唯一說話的單一畫面。這樣的情況帶來兩個問題:第一、觀眾必須在狹小分割的視窗中努力找出正在說話表演的那位演員的畫面,以免錯過台詞及表演,導致觀眾的注意力不斷地中斷、追尋、跳躍,再加上技術方面有時失誤,演員的聲音無法成功傳達出來,容易使觀眾在追尋敘事時,感到困惑疲累甚至不耐。


七生(淼淼製作提供)

第二、《七生》利用網路視訊的畫面分述不同敘事的方式,看似突破了傳統劇場的敘事模式,但這種型態卻又與電影、電視的傳播形式相似。而這樣的類似模式之下,劇場本來作為一項長於營造氛圍,享有現場演出的驚喜感與無法預測性的優點,以及觀眾可以擁有自由選擇舞台上觀看視角的長處已然喪失,而線上直播演出,或者線上錄播的精緻度與藝術性,又難以與花費大量時間心力,並可以一再重演、重錄、剪輯的影視作品一較高低。這背後的隱憂傳達出一種隱晦的警訊:這樣的方式,電影、電視也可以做到,甚至更「好看」,那幹嘛還看戲?

疫情帶給觀眾的影響與演出者的影響一樣深遠,我們被迫在人人被要求自我隔離的時代下適應新型態的演出形式,劇場工作者也同樣努力找尋戲劇表演的生存新樣態,《七生》作為其中的一項實驗作品,不論優劣,都值得我們為之鼓掌歡呼,更何況其中角色人物的生活點滴,那些娓娓敘述下的故事經歷,自有其動人之處,令人難忘。

《七生》

演出|淼淼製作
時間|2022/02/26 14:00
地點|線上直播、線上錄播

你可能還想知道:

編按:《七生》的呈現媒介為 discord 與 obs 系統。演出總體畫面設計為七個窗格及時間計算單位,且窗格比例、位置均不變化。在每一個窗格中,設計一位演員透過網路攝影機作為表演媒介。在每一個角色發聲說台詞時,設計該窗格外框發亮提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