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街區,如何在解謎中接近歷史?《大橋1988:自由年代》
1月
15
2022
大橋1988:自由年代(大橋公舍提供/攝影吳孟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45次瀏覽

曾冠菱(專案評論人)


靠近大稻埕、臺北橋的演出場地,繁華熱鬧的商街,與市中心不同的舊房舍及攤販,讓寒冷的夜晚增添不少人情的溫度。開演前的集合地點設在某個交叉路口,而演出則穿梭蜿蜒的街道、巷口與住宅之間。

《大橋1988:自由年代》(以下簡稱《大》),對歷史年份敏銳的人,不難聯想到1987年臺灣解嚴的背景,隔年1988年蔣經國過世,結束兩代蔣家當政。順應全球經濟,1980年代政治與社會也隨之轉變,金錢不斷湧進臺灣,興起全民炒股熱,房地產也迅速上漲,產生「臺灣錢淹腳目」的說法。總結來說,1988年的臺灣,在政治和經濟上終於迎來自由,故事就發生在此時。


大橋1988:自由年代(大橋公舍提供/攝影吳孟翰)


跟著聽覺走進歷史

觀眾在演出前報到時,需下載一個互動式App,同時拿到一張說明,內容是有助於進入情境的故事提要、人物關係圖,並附上一張地產業務的名片,指示著本劇的都更背景。

觀眾紛紛化身為一位虛構的「蔡小姐」,為了完成父親對於大橋頭一帶都市更新的願望,開始步入街區,這時卻發現,都更範圍內的房產擁有者張正雄,於1988年即下落不明(他是一個外省警察,期待1987年兩岸開放探親),同年,房客陳雅芬也失去蹤跡。這乍看單純的關係軸線,隨劇情推展慢慢牽扯出角頭與警察、茶室包養、青梅竹馬與賭場等情/財糾葛,循著複雜人際網路,觀眾逐步尋找失蹤的張正雄與陳雅芬。


大橋1988:自由年代(大橋公舍提供/攝影吳孟翰)

情節設計巧妙,將尋人扣上居住議題,也就是「若能找到張正雄,就能完成都市更新」的命題。1988年張正雄的存在與失蹤是這趟旅程的金鑰密碼,遊走途中,觀眾所遇到的每一個見證往昔的鬼魂、歷史現象,都是解謎遊戲中一環扣一環的線索。在大橋頭的凍結時空中,觀眾在「遊」與「戲」之間回到1988年。

演出過程中,觀眾戴著耳機,跟隨互動式手機App各自活動。在正式進入1988年之前,行經某一分岔路口時,觀眾需在兩位主角——張正雄和陳雅芬之間作選擇,決定自己要以誰的視角觀看這整起事件。途中所經之處都有針對當地地標的簡單介紹,隨著指令,觀眾依循先前的選擇而進入兩位主角之一的房間。

房間是個非常私密且充滿生活痕跡的空間,裡面的風格和書籍,牆上的照片、獎狀,一旁的報紙標誌著年代等,皆讓這個未曾現身的角色之輪廓、樣貌和內在逐漸清晰,特別是書信和日記這類極其隱私、以第一人稱敘述自白的物件。


大橋1988:自由年代(大橋公舍提供/攝影吳孟翰)


大橋1988:自由年代(大橋公舍提供/攝影吳孟翰)


大橋1988:自由年代(大橋公舍提供/攝影吳孟翰)

日記是提供有別於統治者觀點的平民視角歷史素材,能彌補大歷史的缺失。除了角色本人的日記之外,還有他人寫的信件,其傾訴的內容不一定和角色日記符合,或許存在一些認知偏差與出入。此外,舊式電話旁置有一組號碼,引導App也會提供另組號碼,觀眾可自行撥打,電話那頭也許是與主角闊別許久的親人,又或者是不認識角色的陌生人。


賦予觀眾主動權

這些設計牽引出主角個人之外,那一層與真相若有似無的關係(線),也可以說是某種線索,如同拼圖四散各地,如何在各說各話間找到方向或釐清?得依賴觀眾自行拼湊與組織。這使得演出進行到中段時,觀眾不再只是被動依循耳機傳來的指令行動,就筆者的觀察,觀眾紛紛變得主動,比如在主角房間時,耳機傳來的指令並無太多,上述的電話、日記、報紙等物件,幾乎都需要觀眾自發性操作。

然而,真正推進觀眾化被動為主動的段落是演出後段,當距離真相只一步之遙,耳機傳來的是請觀眾再次選擇,要跟隨陳雅芬腳步,窺探其死因,給在世者及其親屬交代?還是追上張正雄,目睹其死亡,讓大家的房子都能被改建?——觀眾面臨兩難的抉擇處境。

相較於大多數演出,旁枝、主線是經過創作者選擇、篩選,由觀眾被動吸收。而《大》賦予觀眾成為故事裡的「蔡小姐」,主動「選擇」情節,成為歷史見證者而非戲劇觀者。將聆聽/理解故事的權利留給觀眾,同時也讓觀眾對於另一個沒選擇的事件存有想像空間,並從抉擇中意識到自己如何與為何做此選擇。


大橋1988:自由年代(大橋公舍提供/攝影吳孟翰)

演出遊走於街區,隨著演出,觀眾偶爾鑽入深黑狹小、平常容易被一晃而過的小巷,偶爾走進宛如回到1988年的房間,偶爾則是與現代居民擦肩而過,或者無意間窺見他們的生活。戴上耳機,飄進耳際是屬於觀者的私密聽覺體驗,神秘與懸疑、細膩而具環繞感的音效設計,襯映著夜晚濛濛細雨的大橋頭街道,飄蕩著一種隱微的陰森感,將「聽」眾深攫入故事裡。1988年的故事在耳邊呢喃,映入眼簾的是現在——早已人去樓空多時的廢棄房舍、貼有「預建地」的即將被拆遷工地等,「人事已非」感觸油然而生。

不過,這些感觸要等到回家後細細咀嚼節目單與VR地圖,才能有更深一層體會。當下因為演出十分聚焦在解謎過程,讓觀眾沉浸於此,這些演後提供的田野調查資料,則被隱沒在遊與戲間。

換言之,演出與在地文史脈絡的連結稍嫌薄弱,只留下揉合於情節中1988年背景資訊,如此一來,選擇在大橋頭一帶的街區演出,就少了必要性與意義。虛構本應是引導觀眾接近地方與歷史的媒介,在此卻略為失衡也失焦。於是,當觀眾走完一趟尋找人與真相的旅途,感到滿足或許是因為終於找到劇中謎團的真相,但對於試圖以管窺天——透過小人物一探龐大的地方歷史面貌——之舖陳來說,似乎還有一小段距離。然而,若單就一個聽覺沉浸式街區實境劇場的體驗來說,本劇已讓人滿足。

《大橋1988:自由年代》

演出|複象公場、Urban Baker、大橋工舍、馥谷餘 Fugu Fish Creations
時間|2021/12/26 19:30
地點|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三段18巷與延平北路三段交叉口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於一些長期熟悉《熱帶天使》的劇迷們,或許無法諒解此版刻意濃縮或刪減的劇情及鋪陳;然而對我來說,「星聲登場版」的《熱帶天使》,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嶄新文本。
4月
02
2025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