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波叢林底的淒涼肉身《W.A.V.E.城市微幅》
10月
31
2011
W.A.V.E.城市微幅(陳長志 攝,ㄧ當代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8次瀏覽
謝東寧

人類文明從工業革命之後,朝科學的方向急速飆進,以總體歷史來看,不過短短時間,科學已經發展到可以置換自然,尤其是在「城市」這個高度文明象徵的場域,看不見的電波、訊息、磁波……,早已為人類構築了另一個「虛擬世界」。

例如當你坐在捷運車廂中,眼前明明是一群活生生的人類生物性「身體」,但他們當下可能是存在於,手中正忙碌的平版電腦、智慧型手機、隨身聽……所虛擬的「另一個」世界。或者走在繁忙的電腦商場,人們進入由各種資訊商品堆疊宣稱的,一個「不在場」之想像世界,而「購買」(資訊商品)成了進入虛擬世界的唯一門票。於是,人們生活在城市中,身體在場(在真實空間)同時也不在場(在虛擬世界)。

於是對於「身體/科技」的探討,是當今全球表演藝術界,一個新興並熱門的題材。日前觀賞由一當代舞團在華山生活藝術節,所推出的全新製作《W.A.V.E—城市微幅》,親眼目睹了,一場高度成熟、令人頭皮發麻,關於「身體/科技」的哲學辯證,不禁要為這個年輕潛力十足團隊的驚人表現,致上最熱烈的掌聲喝采。

開場進入眼簾的,是由100盞排列矩陣懸吊至低空的燈,在這些微弱幽閃、彷彿可以呼吸的燈光之下,是獨舞者蘇文琪低頭坐在,黑色亮面舞台地板的膚色身體。經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在聲響音波與電子光波的持續之中,舞者身體慢慢坍塌消融成一具重返生物性的變形肉體,蘇文琪以其特有之「獸」的身體能量,用緩慢充滿張力的動作,從燈光可以照亮的皮膚中低限散發。

忽然,逼到舞台邊緣的肉體,在一個全暗場之後,舞者開始站立與3D排列矩陣燈光對話。全場幾乎低頭不見臉龐的身體,在穿透觀眾身體細胞的聲頻,與唯一的矩陣燈光光源中,舞者能量飽滿地不斷地抵抗、前進、退讓……,彷彿看到一具不願馴服的唐吉訶德肉身,大戰電子科技城市風車。最後,矩陣燈光排山倒海襲來,以洶湧的陣陣波浪,加上進入高潮的巨大聲響,吞食了舞者最後渺小的身體。

暗場燈亮後,探照燈仔細檢視這些冰冷的機械裝置,冷酷矩陣燈光占領城市,在肉體缺席的叢林中,無情地自我舞動展現勝利,只留下現場觀眾不寒而慄的驚嚇魂魄。

細微繁複、無可挑剔的聲響設計,深刻思維的矩陣燈光裝置,與一具能量飽滿的舞者身體,簡約中卻具體而微,命中了身體在光波訊號城市中的淒涼。這場當代國際視野的演出,不但震撼人心,並且將台灣舞蹈及科技藝術領域的疆界,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不過作品並非完美,關於舞者身體與裝置的關係,尚有小小瑕疵。首先是舞者特別是站立時的身體,似乎還沒找到更適當的動作,來呈現介於訊號及血肉的能量。同時動作在高低位的轉換,應該可以更細膩,動作與裝置之間的關係位置,也可以更大膽。最該精進的,是舞者身體與裝置更緊密、更介入的能量互動。

在表演結合科技藝術口號震響,但卻在眾多「專案計畫」外,看到一場貨真價實、真正精彩的結合演出,這為我們帶來的啟示是,科技藝術與表演的結合,需要長期培養工作團隊。年輕的一當代舞團,絕對是需要繼續支持,並且可以期待的台灣表演藝術精銳代表。

《W.A.V.E.城市微幅》

演出|YiLab.一當代舞團
時間|2011/10/29 22:0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 烏梅酒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蘇文琪的雙手幾乎不與身體接觸,亦非用來描繪形象的工具。手臂是她的身體與地板之間直接的聯繫,隨著身體行動的發展,手成為舞者內在脈動的載具(conveyer):或張開手掌,或以凹曲的動作傳遞身體通過電子聲響所感受的震動,或延伸前個段落的身體意向,大幅度劇烈揮動雙臂,以一種站在原地將自己拋出(空中的蝶式手臂)的劇烈能量。(楊曜彰)
11月
04
2011
烏梅酒廠正中亮起的舞台,有著擂台式或Francis Bacon畫中吊起的屠體那樣的陳列與偷窺性,而蘇文琪一身肉色坐於場中。然,它的目的又不是在奇觀(spectacle),許多時,甚且暗黑的燈光還刻意遮蔽著觀者追索的眼神。(鄒之牧)
10月
31
2011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