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進一步地問,刻意策動如此大量日常聲響的意義何在?若要找到答案,我們必須回頭叩問作品的「形式」——亦即,這些日常聲響被組織、被呈現、最後被聆聽的場域與方法。(顏采騰)
7月
11
2022
如果日常果真是敘事最常面對的難題⋯⋯那麼,放棄語言,或許會是值得一再嘗試的敘事手段。噪音印製的《虛擬日常》一開始最讓人期待的,便是舞台四角各放著不同樂器⋯⋯(趙弘毅)
11月
11
2021
單以音樂聆聽的角度而言,譜曲與演奏無疑十分精彩。但仍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的:在這個田野採集—發想—再創造的生產方式之下,《城市基音—啟程・臺中》究竟和現實裡的臺中市呈現出怎麼樣的關係?(顏采騰)
8月
23
2021
即興中的舞者和音樂家在找到特定方法時,往往會因為安全感而產生自信,隨著自信而表現自在。隨後,他們又害怕這樣的方法成為自由的牢籠,只能苦思變化。變化時,有時因為無法迅速找到著力點,索性任由混亂發生,拋棄方法,即興就這麼擺盪在兩種極端之間。以此文再探即興的第三種選擇。
5月
08
2020
細微繁複、無可挑剔的聲響設計,深刻思維的矩陣燈光裝置與一具能量飽滿的舞者身體,簡約中卻具體而微,命中了身體在光波訊號城市中的淒涼。這場當代國際視野的演出,不但震撼人心,並且將台灣舞蹈及科技藝術領域的疆界,向前推進了一大步。(謝東寧)
10月
31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