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觀光旅遊本身就是一場展演——《沿海六個夢》
12月
06
2022
測不準工作室提供/攝影梁偉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32次瀏覽

遊覽車從北高雄出發,穿過市中心一路向南,途經高密度商用大樓與居住區域,漫溯至工業區,而後迫近沿海,進入村落。《沿海六個夢》以「偽旅行團」(演出說明如是說)1的形式帶領觀眾走訪高雄的重工業區與社區,探討石化產業與城市發展議題。「偽」旅行團的「偽」字饒具興味,表示作品借其形式而意在言外,「偽」的展現,在於旅程安排(亦即導演的安排與調度)如何迥異於一場日常旅行。


形式構築體感:偽旅行與真觀光

首先,多位不知來歷也未必自我介紹的導遊輪番上陣,除了創作者(曾彥婷、溫思妮)搭配沿途地景講述高雄石化產業從日治迄今的發展,也有其他導遊在途中上下,當車子身陷蛋黃區,日常專家房仲小恩透過一問一答娓娓道出產業開發與高雄房價走勢,坐在旁邊的市民起身分享她如何在高雄置入房產;行經2014高雄氣爆區域,則有手持「傅鵬倉」名牌者上車講述氣爆當晚的見聞感受。也有定點導覽,邦坑林大哥在住家頂樓款款訴說四周的發展更迭,伴隨刺鼻的空氣,重工業工廠與煙囪連綴遠方吞雲吐霧。其次,除了說明導覽,地方再現以各種方式紛陳:車行小港工業區時車內播放起機械運轉的聲景、在社區廟宇鳳鳴宮前以布袋戲偶搬演神明故事與抽籤詩、徒步行走大林蒲填海工程所在地聽著擬人化的「南星計畫」2成為一名哀怨男子,在耳機裡喃喃自述自己從眾人盼望活成滿身垃圾。


測不準工作室提供/攝影梁偉樂

可以發現創作者無意將此旅行努力包裝成一場真旅行,所以大部分的導遊們沒有激昂的語調、過多的情緒渲染,以節制中立、低度說明的姿態讓事件一一現身、悠悠接續。但這場交錯了真實場景、現身說法、召喚感官、轉化再現的「偽旅行」,卻創造了無比真實的觀光體感。如果回頭檢視觀光論述:「觀光產生的過程實係一連串舞台化事件和空間,亦涉及表演技術與安排。」3以《沿海六個夢》替換上述句子的主詞,似乎也毫不違和。

《沿海六個夢》所創造的觀光性,關鍵恐怕在於在長達四個半小時的參與歷程有約七至八成的時間,觀眾的身體是被收束包覆在舒適的遊覽車座椅中,耳朵聽著說明,凝視車窗外的標的物。搖晃的車身、流動的景致,有人手持麥克風接連不斷為窗外配音,召喚從小到大坐遊覽車團進團出的身體經驗。九零年代末,發生了展演轉向(performance turn)的觀光,除著重於使用各種感官體驗地方(一如作品中各種呈現手法紛至沓來),另一項特點便是對特定物品與技術(如旅遊巴士、攝影)的倚重,這些物質器物具有超越身體所及的能力,觀光客便能以不同與以往的形式體驗他者世界。

遊覽車穿行南北高雄,世界變得又平坦又寬廣,附加以行程綁定、下車的時間框定,晃蕩的餘裕缺乏,於是觀眾在形式中無從逃脫於成為一名觀光客,只能從上一幕場景奔赴下一處風景。


測不準工作室提供/攝影梁偉樂


夢者為誰?誰得以夢?

當夜幕垂下來,才發現車子並未回程,而是南下穿出高雄從屏東折返,反身撞回林園工業區。當燈火亮起來,工業廠房樓塔如白銀堆疊,燦燦閃閃,車內磅礡的音樂伴隨逼近的地景構成一場精采絕倫的4D體驗,魔幻非常,如夢一場。回到命題本身,行旅中我總疑惑,《沿海六個夢》指的究竟是誰的夢?「不夢不痴狂,為了夢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4做夢者與付出代價者是一樣的人嗎?做夢的人,是巨大而看不見臉面的國家機器,是在社區中漫步時擦肩的居民,還是面目模糊的諸眾?

特定議題總是需要在宏觀社會與微觀個人之間反覆來回,以盼能見樹又見林。正是因作品中出現了多位發言的個人,使得不乏宏觀視角管道(書籍、報導、網路資訊)的觀眾,期待得知個人是如何因循自己的角色與位置,在社會體系下進行選擇、做出回應與行動。體系由無數個人連綴而成,眾生面像從不單一,它複雜地包裹著養家活口的夢、產業發展的夢、創作的夢、安身立命的夢……,誰的夢比誰的更值得捍衛、更需要被指謫?沒有人能代替別人發言5,但在作品中發言的,盡皆揀擇,當個體的面貌與體系之間的關係被簡化,樹與林便糊成一片,失去辯證的可能。


測不準工作室提供/攝影梁偉樂


真實的接觸,掛念的地方

作品中最令我感到餘韻悠長的,莫過於在大林蒲放風的半小時,當我終於離開舒適的軟墊,踩踏腳步在社區、蒐羅廟口食物,手持發下的地圖竄巷闖街,「大林蒲」終於從一個遷村案的地理名詞成為於我真實的地方,無法忘懷理髮店大哥笑呵呵地介紹,他自己手工打造的繁複驚人的神界造景,與店裡硬是遞給我的麥香奶茶。歸途我很難不念想,大哥與他的神佛,最後將流落何方?但可能也沒有更多了,觀眾(aka觀光客)匆匆離場,搭上可以唱卡拉ok的遊覽車,一去不回頭。


測不準工作室提供/攝影梁偉樂

回程路上導遊拿起歌本,穿插著點歌,瓊瑤的〈六個夢〉、沈從文的〈1990台灣人〉等歌曲明顯與演出相關,反映時代與心聲。坐在鄰座沿途聊天、發餅乾、補充說明高雄眉角的地方媽媽也奮力大聲唱,被我與旅伴高度懷疑簡直就是劇組set好的暗樁,原因無他,如果觀光旅遊本身就是一場展演,導演成為導遊,觀眾成為觀光客,我們行禮如儀成為展演的一部分,夢的組曲響起,拿麥唱落去。作為觀光客我愉悅充滿,很是滿足;但作為觀眾,我倒有些不知所措,暗黑旅行旁觀他人之痛苦,歡愉的外衣包裹內省的苦果,或許正與產業政策和開發願景相仿。

最後,若你問我這趟旅程有什麼收穫,我想起一句古老的話,「未知生,焉知死?」在此容我超譯——未曾(能)親臨接觸猶在的存有,哪能為終將到來的消逝與死亡同感哀傷?


註解:

  1. 《沿海六個夢》是測不準工作室延續自2020年《咱的塑膠夢》創作研調計畫,後加入洄游式創作集;演出介紹則可見活動頁面
  2.  「南星計畫」為高雄小港大林蒲海岸的填海造陸計畫,現為自由經濟示範區預定地之一。
  3. John Urry, Jonas Larsen(2016)。《觀光客的凝視3.0》,頁249。黃宛瑜譯。台北:書林。
  4. 同註1,可參活動頁面資訊。
  5. 出自《沿海六個夢》節目冊中所寫,「本作品內容純屬個人言論,沒有人可以為他人發言」。


《沿海六個夢》

演出|測不準工作室X洄游式創作集
時間|2022/11/06 14:30
地點|集合地點:左營高鐵站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藝術不一定得是主角,也可以是輔佐的香料,提煉出種種不對勁的習以為常。即使我所參與的場次是面向外地人的旅行,依然成功製造體感、召喚情感,並成功地串聯曾知道的事件名詞
11月
29
2022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