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劇場藝術成為平民經濟學《夜市劇場》
11月
17
2014
夜市劇場(原型樂園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73次瀏覽
傅裕惠(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唯有這種公眾參與式的互動演出,觀眾和路旁圍觀的群眾在演出前、演出中和演出後,都有機會斟酌打算自己的荷包和接下來要看的表演。無論是白日夢變成真、商業娛樂變成童趣遊戲,或是喧鬧的市場變成一對一的真誠告白,原型樂園這八位夜市藝術家每三~五分鐘輪番接力,每晚應付現場40齣左右的「接單」,讓尋常的夜市生活,霎時翻轉為「為觀眾量身打造」的生活劇場──決不是像過去聽過的政策口號而已。

來自不同背景的八位藝術家,卸下過去在搬演第四面牆時的那種「武裝」和「包裝」,每個人幾乎都得不定時地在演出前,扮演好攤販老闆的角色,推銷說明自己當晚表演的「菜色」。一座諧仿戲臺的夜市劇場攤子,為觀眾和表演者區隔出一道簡單的界線,在英國導演兼策劃約書亞.沙發兒(Joshua Sofaer)的定義下,開始一場場模擬台灣夜市攤販遊戲規則的「表演前互動」,例如給錢、找錢、詢問、抽籤和交易等等。有的節目是講究沈澱、聆聽的一對一關係,製作單位便拉上黑色幕簾,使得圍觀(或想沾光)的群眾立刻發出懊惱的聲音,接下來只能盯著參與觀眾露出的一雙腳,不斷狐疑裡頭到底發生什麼事情(例如:「海濱街62號」、「母親的手」或「一個悲劇」等);有的節目則側重渲染和分享,儘管付錢買單的僅有一位,現場圍觀的人都得以成為看戲的或表演中的一份子,甚至鼓譟或指正付錢觀眾的表現(例如「皇上駕到」、「你累了嗎?」、「金庸演藝學院」和「娘娘讓你嗨」等等。這樣近似行為藝術和綜合表演藝術特質的演出,長驅直入地深入常民生活的角落,和一般精緻的商業性劇場相比,不僅少了動輒八、九百元甚至千元以上的票費,戲劇與表演的感動與影響,超越了我們過去對界定劇場表演的價值,當然也動搖了一般人對劇場表演的定義與看法。

至少,參與者卸除了觀看表演時的那種挑戰智力的負擔,而表演者也無法戴上裝模作樣的角色面具,使得觀、演雙方的關係,變得尋常、自然。不過不可諱言地,參與觀眾的投入和反應,多少也會左右當下那個片段的精彩和可看性。

儘管觀、演雙方隔著一座戲臺攤子互動或交流,然而表演者則必須超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藩籬,走過一段很長的心理距離,克服自己對表演的慣性和恐懼,在三至五分鐘內隨著觀眾的表現,呈現高潮迭起,瞬間變換「平常的自己」和「表演中的自己。」對於觀眾來說,這筆幾十塊的花費(或一百塊,聽說上千的那個節目還沒賣出去),買到的都是演員當下專注而唯一的對待和重視;原本是看戲的觀眾,卻因為參與而成了其他觀眾眼中的演員。就如「皇上駕到」這齣戲,不到一分鐘的過程裡,買單的觀眾獲得一生可能僅有一次的滿足與幻想,同時還逗樂了現場其他人,炒熱了夜市劇場的氣氛。關鍵可能不在於自己當了皇上──畢竟,道具是手工且簡陋,而是在於那一剎那之間,所有人的眼光和關注的焦點,都在他/她身上。

沙發兒和英國知名浸淫式劇場藝術總監菲力士.巴瑞特(Felix Barret)一樣出身戲劇科班,卻都因為厭膩第四面牆的遊戲規則,而試圖讓觀、演關係獲得突破與變化,甚至逆轉。據夜市藝術家張飢米(張吉米)表示,沙發兒要求連表演的道具,都避免做得過於精緻,設法讓夜市劇場的元素,都能跟周遭環境相容。他們利用消費平價和消費衝動等消費潛規則,讓似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劇場藝術,變成平民經濟學的項目;沙發兒發現了台灣夜市的潛力,實踐了他的想像與好奇。這種一次滿足觀眾「偷窺、好奇與分享」的觀演關係,難說絕後,但起碼空前。

《夜市劇場》

演出|原型樂園
時間|2014/11/12 18:30~22:00
地點|花蓮市自強夜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夜市劇場》的一陣喧嘩,對於既有思維盲點,提供了幾個值得思考的方向。包括了文化限定(culture-specific)的藝術形式、觀演關係的重新建構,還有突破邏輯的資源思考及教育整合。(黃佩蔚)
11月
18
2014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