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專賣,區域獨享《夜市劇場》
11月
18
2014
夜市劇場(原型樂園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22次瀏覽
黃佩蔚(專案評論人)

演出中與單一觀眾親密互動,其實不是新鮮事,2011年《第四屆台北藝穗節》【1】裡就有一個驚鴻一瞥的街頭作品《給你三明治》(導演蔡朋霖、演出小劇場學校),觀眾點了一客火腿三明治,跑堂的大喊「火腿三明治」後,全組演員集體演出一個三明治的製作,煎蛋、夾菜、烤麵包,都是秀,菜名跟內容不見得相同,有時會得到「已經賣完」的表演,觀眾只能傻眼,演出結束,還真有一個三明治可吃,可不可口當然不是重點。而在夜市裡看表演的經驗,事實上,人人都有、時時發生,說前無古人,也實在不公平,筆者最深刻的記憶是在基隆夜市裏獨有的海關充公大拍賣,站在攤前5分鐘,就是一個相聲貫口秀。

唯一的差別是,這些事情都不被視為入流的表演藝術看待,直到在一個外國人的眼睛裡驚艷,直到被組織(包裝)成一個策展作品,被廣為宣達。英國當代藝術家約書亞‧沙發兒與台灣原型樂園所合作的《夜市劇場》計畫,邀請八位台北及花蓮藝術家,完成36道價格平均1-150元的菜色(3-5分鐘的演出),在花蓮自強夜市裏擺攤(演出)五天,來客憑單點餐拿號碼牌,按照叫號前往一個與布袋戲台異曲同工的小攤車,由藝術家親自「上菜」,有開放圍觀的,也有私密的一對一服務。

夜市劇場,其實天天上演,只是習以為常的我們,已經感知痲痹,如此常民文化能有什麼藝術啟發?一言以蔽之,如果不是透過外者的視角,來看見自己尋常生活中的美好及可能,習慣被機制豢養以及殖民歷史的文化體質,的確讓台灣的藝術思考難以脫離框架限制,即使只是一步之遙、轉身而已。而《夜市劇場》的一陣喧嘩,對於這些既有思維盲點,提供了幾個值得思考的方向。包括了文化限定(culture-specific)的藝術形式、觀演關係的重新建構,還有突破邏輯的資源思考及教育整合。

約書亞‧沙發兒對台灣藝術家所提出的挑戰,就在於文化限定(culture-specific)的絕對條件式,在花蓮文創基地進行三週的集體生活工作坊,以觀演互動、技術低階、與環境相容為基礎,思考具有藝術性的販售(觀演)形式,讓藝術家發展3-5分鐘的極短篇作品,有單人完成,也有集體合作,乃至於觀演距離、藝術產生關係,購買行為,也重新被定義(參考傅裕惠評論:當劇場藝術成為平民經濟學《夜市劇場》)。令人不禁遙遙望向每兩年就大張旗鼓的台北雙年展所高舉而不可得的旗語,總是國際云云...在地云云...。所謂的”more local, more global “(在地文化,全球視野),《夜市劇場》做了最好的詮釋,同時也就代表了它只能(需要)屬於台灣,不是拷貝別人的,也不必被複製。在這場藝術嘉年華會中,藝術家所受到的啟發,可能多過觀眾。只有微微一聲輕嘆,原來要別人說好,自己人才買單。

但真正讓人感到驚艷而更值得深思的是文宣品上的最後一排字所代表的意義。難得的看到表演藝術製作的指導單位不是文化部,《夜市劇場》的指導單位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應用能力及專長培育計畫B類-[實務應用實作課程]【2】,同時與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以及其所承辦的「創意播客-觸媒人才進階計畫」,有非常緊密的合作。除了工作人員的擔任以及工作坊的共同參與,還有由劇評人指導學生進行劇評練習及側寫紀錄。不是拔隊扎營的把台北專業人馬整班移師,而是將文化主戰場的經驗資源帶到花蓮,以事養人,以人成事。《夜市劇場》擺脫多數議題式策展的消費行為,同時對藝術生產的基礎建設,提出實際的思考及作為,應該是《夜市劇場》選擇在花蓮落腳的目的,以及所產生的最大價值。隱藏版的訊息是,藝術展演的資源補助,真的不是只有文化部。

除了是一個藉由外者視角透視己身文化的表演藝術策展計畫,經由完整而緊密的建教合作,對於文創相關產業科系,始終為人詬病的漫步在雲端教育系統,也做了一個套裝示範。如果定位在「夜市限定」,那麼台南花園或是嘉義文化路,也可以成立,唯一的差別是,是否還能在文化限定(culture-specific)下,再做出區域限定(site-specific )的區隔,而非整套搬遷。甚至更一步進行消費調查,了解來客(觀眾)組成,觀光客、在地人、慕名而來的外地人的比例,深度檢視類夜市劇場形式,能夠在當地所形成文化擾動的能動性,警覺而不淪於短暫的停留及形式消費。作為一個量身定做的展演策劃,就算沒有part2 ,也不可惜,如果真的要有第二彈,除了藝術資源爆炸的台北城,哪裡都好,平衡城鄉差距,也只是其中一話。天龍國的人,不差多一趟車錢,也不過國家劇院的中高票價,其實今晚去夜市走走,多仔細看看,台北街頭的表演,已經無所不在,又何須搶食他方。

備註:

1、2011年《第四屆台北藝穗節》(http://taipeifrank.blogspot.tw/)

由劇場工作者張乞米組織,突破類型框架,包括售票機制、展演形式及空間的思考,打破以往藝穗節的制式分類及可能性,在城中藝術街區形成三天的展演活動,全面性的重新思考一個藝穗節的意義及可能。

2、教育部「強化人文藝術及社會科學基礎應用人才培育計畫 」(http://goo.gl/aErKUb)

該計畫的主旨是:為培育人文藝術及社會科學領域人才,以提升其基礎能力、基礎能力至應用能力之銜接及應用能力之延伸為主軸,以人文及社科相關系所師生為主要實施對象,以加強人文藝術社會學術水準提升與優秀人才扎根、推展跨國培育、推動提升基礎敘事能力、建構具可推動性之跨領域及專長培育,進而強化我國人文藝術及社會科學領域學生開創力,充實具有在地特色內涵產業之創新人力基礎。

《夜市劇場》

演出|原型樂園
時間|2014/11/13 18:30
地點|花蓮自強夜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樣近似行為藝術和綜合表演藝術特質的演出,長驅直入地深入常民生活的角落,和一般精緻的商業性劇場相比,不僅少了動輒八、九百元甚至千元以上的票費,戲劇與表演的感動與影響,超越了我們過去對界定劇場表演的價值,當然也動搖了一般人對劇場表演的定義與看法。 (傅裕惠)
11月
17
2014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
相對於《騷動之川》以精密的當代語言,攪動邏輯,最後發現暴力最深沉處,無言可表;《落頭氏》則從古老東方傳奇中提煉身體與聲音,創作全新的意象,調動感官,超越語言邏輯的限制,開啟觀眾隱匿的記憶與經歷。
6月
18
2025
當天現場的大量互動,幾位演員親切平易,通過劇情設計和美食雙管齊下,鬆動了無形的觀演界線,純粹的觀眾設定已經消失,成為兩批各有不同任務的參與者
6月
1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