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絭」的前備旅程《巡庄少年》
6月
09
2023
巡庄少年(自然而然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115次瀏覽

文 黃馨儀(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石爺公庇佑的南埔水鄉

南埔村位在新竹縣北埔鄉,離因為《茶金》而知名的北埔老街與姜阿新洋樓約五分鐘車程、三十分鐘步行路程。因為離北埔不遠,村內沒有雜貨商店,甚至公車站也僅止於北埔老街,卻也因此仍保存客家村落生活,不僅有百餘年的客家伙房,也有百年的南埔圳,讓綠色水田閃耀村內。

自然而然劇團與南埔社區發展協會自2018年起開始合作,今年在南埔石爺祭推出漫遊劇場《巡庄少年》,接續著石爺祭儀與成年挑戰後,在週日演出兩場,藉由莊家母子三人的故事,走過不同的場域,換種角度認識南埔村。

《巡庄少年》的演出以社區遊程包裝,由自然而然團長鄒雅荃作主持,在以三山國王為主神的南昌宮集合、提醒眾人廁所使用、補水和防曬等事項後,帶著眾人一同前往廟後方的石爺公,並介紹客家人對石爺公的自然信仰與特殊的「石爺絭」儀式【1】。演出也在此介紹後開始,江孟君(江寶琳飾)帶著二個兒子拜祭石爺公,也為剛滿十六歲的小兒子莊亦成(沈柏岑飾)「脫絭」【2】,在祭拜之際帶出了丈夫病逝、大兒子莊宇軒(徐祖逸飾)都將出國求學的現實。也因為發現丈夫要給兒子的石頭掉在路上,和在社區工作的好友吳莉亞(邱融飾)一起,邀請觀眾共同兵分三路前往尋找。

只是一場日常的巡庄?

依預先選擇的親子、玩水與健行路線進行分組,三條路線前往南埔不同的景點,並且會遇見不同的角色。因為想多認識南埔的歷史景點,我選擇了親子組,主要在村子的東側活動,先走過泰雅與賽夏族和客庄人衝突的挑水瀝古道、再前往村中耆老蕃薯伯的米倉與百年古厝錦繡堂。後探訪金剛寺,在路途中停留吃冰,便往育苗場探訪江孟君,經洗衫亭回到石爺公。

縱然途中會遇到幾位角色,但因為都是單獨遇見,感覺上不像在觀看演出,而是認識的村民對我們的導覽與分享。後來與另兩條路線的友人交換經驗發現,三條路線實皆呈現了莊家的變化、村子的文史與生活,還有少年離鄉的企圖與再回家的期待。但因為另兩條路線有兩個演員同時在場的情況,較我所走的親子路線有戲劇場景發生。整體上,《巡庄少年》作為漫遊劇場所給予的戲劇感較低,更像是一場村落遊走導覽。路程中也有幾個點位裝置,延續著2022年訪調的錄音與聲音藝術,不過由於停留時間有限,以及設定現場的景觀吸引力大於聲音表現,並且演出設計也是建構在村民的日常作為與語言,因此易讓聲音裝置成為背景,實感可惜。


巡庄少年(自然而然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巡庄少年(自然而然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兩個小時的遊庄行程,雖然日頭炎熱,但整體是舒服且有知識收穫,只是回到石爺公前,看著「戲劇」的收尾,卻又不免感受空虛、並思考著落空何在——或許即是因為過於日常?作為預期觀看表演者,當表演與日常無異(雖然日常表演非易事),那為什麼要用戲劇,而非直接村民導覽的形式呢?此外,在演出中,作為參與者的我們實有清楚的角色:到此遊覽的觀光客;然而當被捲入故事、賦予一起找石頭的任務過程中,卻又常被提醒:「好好遊覽就好,找石頭不重要」,這樣的狀態則又打破了共同的約定、與莊家母子建立的關係。於是我們為何身處這場故事?為什麼要跟著走?種種問題,便不時在行走的過程中進入腦中。

創作介入的現實比例?

仍居住在錦繡堂的蕃薯伯即為莊姓,也是村子的大姓之一,目前北埔鄉的鄉長即是此戶人家。《巡庄少年》一家在設定上亦是莊家後人,在日常的導覽形式下,也讓表演者身份成為演後的討論之一。而作為導演與路線帶領的鄒雅荃,在演後合照閒聊中也依然介紹莊家母子為地方人士的「真實性」,在演後仍維持著角色的包裝。這樣的表現也不免令我再度困惑,尤其鄒雅荃表示,《巡庄少年》作為今年石爺祭的第三日活動【3】,亦是為了回饋忙碌兩天的村民,給予他們可以放鬆享受的時光。可是當村民跟著偽村民,遊走在比表演者還熟的村落,再聽著關於村裡的虛構故事時,真的會有純然的興味嗎?

或許吧,但我無法見證村民的下午場次。只是回想起這幾年看過的展演,移動導覽的展演已不少見,藉此形式在短時間內提供觀者直接的體感經驗,有純粹利用地方空間,平行虛構故事者;有疊合地方故事再結合導覽者;有無故事線,但在遊走間邀請居民或是現場、或是經由耳機內錄音說出自己故事者。無論是何種選擇,形式都指涉著創作目標,藉由現實的空間與創作的美學,在真實與虛構間撐起一個新的空間。或許此即是《巡庄少年》讓我困惑之處,當虛構自陳為現實,與現場混同,便也讓經驗與體驗的位置消失。

兒童精神分析師Winnicott在《遊戲與現實》中提到了「第三領域」,其作為一個學習的中間空間,介於內在心理現實與客觀生存世界的過度,在這之中讓文化經驗與創造力能產生。【4】會不會劇場也是這樣?創作與真實要保有多少距離,才不會襲奪參演者的地方想像?我能感受到《巡庄少年》介紹南埔、疼惜南埔的情意,卻也還在思考這個問題。或許跟莊亦成一樣,讓自己脫絭並肯認虛構的必要,更能有一份力量。

註釋

1、石爺公除了作為保佑村子的自然信仰象徵,也因為石頭的「堅實」,被視為孩子的守護神。南埔人會將滿週歲的孩子,抱到石爺面前領平安符:石爺絭,拜為石爺的義子女,以求平安健康。在農曆四月八日石爺生日的當月,則開放「換絭」。「石爺絭」可以一路配戴至十六歲,年滿十六歲的孩子就要進行「脫絭」,表示成年與獨立。

2、同註釋1。

3、2023南埔石爺祭三日活動規劃請見: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305021247363951341600

4、Donald W. Winnicott著,廖婉如譯《遊戲與現實》,頁157-168。心靈工坊,2009年。

《巡庄少年》

演出|自然而然劇團
時間|2023/05/28 09:00
地點|新竹縣北埔鄉南埔村南昌宮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