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絭」的前備旅程《巡庄少年》
6月
09
2023
巡庄少年(自然而然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87次瀏覽

文 黃馨儀(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石爺公庇佑的南埔水鄉

南埔村位在新竹縣北埔鄉,離因為《茶金》而知名的北埔老街與姜阿新洋樓約五分鐘車程、三十分鐘步行路程。因為離北埔不遠,村內沒有雜貨商店,甚至公車站也僅止於北埔老街,卻也因此仍保存客家村落生活,不僅有百餘年的客家伙房,也有百年的南埔圳,讓綠色水田閃耀村內。

自然而然劇團與南埔社區發展協會自2018年起開始合作,今年在南埔石爺祭推出漫遊劇場《巡庄少年》,接續著石爺祭儀與成年挑戰後,在週日演出兩場,藉由莊家母子三人的故事,走過不同的場域,換種角度認識南埔村。

《巡庄少年》的演出以社區遊程包裝,由自然而然團長鄒雅荃作主持,在以三山國王為主神的南昌宮集合、提醒眾人廁所使用、補水和防曬等事項後,帶著眾人一同前往廟後方的石爺公,並介紹客家人對石爺公的自然信仰與特殊的「石爺絭」儀式【1】。演出也在此介紹後開始,江孟君(江寶琳飾)帶著二個兒子拜祭石爺公,也為剛滿十六歲的小兒子莊亦成(沈柏岑飾)「脫絭」【2】,在祭拜之際帶出了丈夫病逝、大兒子莊宇軒(徐祖逸飾)都將出國求學的現實。也因為發現丈夫要給兒子的石頭掉在路上,和在社區工作的好友吳莉亞(邱融飾)一起,邀請觀眾共同兵分三路前往尋找。

只是一場日常的巡庄?

依預先選擇的親子、玩水與健行路線進行分組,三條路線前往南埔不同的景點,並且會遇見不同的角色。因為想多認識南埔的歷史景點,我選擇了親子組,主要在村子的東側活動,先走過泰雅與賽夏族和客庄人衝突的挑水瀝古道、再前往村中耆老蕃薯伯的米倉與百年古厝錦繡堂。後探訪金剛寺,在路途中停留吃冰,便往育苗場探訪江孟君,經洗衫亭回到石爺公。

縱然途中會遇到幾位角色,但因為都是單獨遇見,感覺上不像在觀看演出,而是認識的村民對我們的導覽與分享。後來與另兩條路線的友人交換經驗發現,三條路線實皆呈現了莊家的變化、村子的文史與生活,還有少年離鄉的企圖與再回家的期待。但因為另兩條路線有兩個演員同時在場的情況,較我所走的親子路線有戲劇場景發生。整體上,《巡庄少年》作為漫遊劇場所給予的戲劇感較低,更像是一場村落遊走導覽。路程中也有幾個點位裝置,延續著2022年訪調的錄音與聲音藝術,不過由於停留時間有限,以及設定現場的景觀吸引力大於聲音表現,並且演出設計也是建構在村民的日常作為與語言,因此易讓聲音裝置成為背景,實感可惜。


巡庄少年(自然而然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巡庄少年(自然而然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兩個小時的遊庄行程,雖然日頭炎熱,但整體是舒服且有知識收穫,只是回到石爺公前,看著「戲劇」的收尾,卻又不免感受空虛、並思考著落空何在——或許即是因為過於日常?作為預期觀看表演者,當表演與日常無異(雖然日常表演非易事),那為什麼要用戲劇,而非直接村民導覽的形式呢?此外,在演出中,作為參與者的我們實有清楚的角色:到此遊覽的觀光客;然而當被捲入故事、賦予一起找石頭的任務過程中,卻又常被提醒:「好好遊覽就好,找石頭不重要」,這樣的狀態則又打破了共同的約定、與莊家母子建立的關係。於是我們為何身處這場故事?為什麼要跟著走?種種問題,便不時在行走的過程中進入腦中。

創作介入的現實比例?

仍居住在錦繡堂的蕃薯伯即為莊姓,也是村子的大姓之一,目前北埔鄉的鄉長即是此戶人家。《巡庄少年》一家在設定上亦是莊家後人,在日常的導覽形式下,也讓表演者身份成為演後的討論之一。而作為導演與路線帶領的鄒雅荃,在演後合照閒聊中也依然介紹莊家母子為地方人士的「真實性」,在演後仍維持著角色的包裝。這樣的表現也不免令我再度困惑,尤其鄒雅荃表示,《巡庄少年》作為今年石爺祭的第三日活動【3】,亦是為了回饋忙碌兩天的村民,給予他們可以放鬆享受的時光。可是當村民跟著偽村民,遊走在比表演者還熟的村落,再聽著關於村裡的虛構故事時,真的會有純然的興味嗎?

或許吧,但我無法見證村民的下午場次。只是回想起這幾年看過的展演,移動導覽的展演已不少見,藉此形式在短時間內提供觀者直接的體感經驗,有純粹利用地方空間,平行虛構故事者;有疊合地方故事再結合導覽者;有無故事線,但在遊走間邀請居民或是現場、或是經由耳機內錄音說出自己故事者。無論是何種選擇,形式都指涉著創作目標,藉由現實的空間與創作的美學,在真實與虛構間撐起一個新的空間。或許此即是《巡庄少年》讓我困惑之處,當虛構自陳為現實,與現場混同,便也讓經驗與體驗的位置消失。

兒童精神分析師Winnicott在《遊戲與現實》中提到了「第三領域」,其作為一個學習的中間空間,介於內在心理現實與客觀生存世界的過度,在這之中讓文化經驗與創造力能產生。【4】會不會劇場也是這樣?創作與真實要保有多少距離,才不會襲奪參演者的地方想像?我能感受到《巡庄少年》介紹南埔、疼惜南埔的情意,卻也還在思考這個問題。或許跟莊亦成一樣,讓自己脫絭並肯認虛構的必要,更能有一份力量。

註釋

1、石爺公除了作為保佑村子的自然信仰象徵,也因為石頭的「堅實」,被視為孩子的守護神。南埔人會將滿週歲的孩子,抱到石爺面前領平安符:石爺絭,拜為石爺的義子女,以求平安健康。在農曆四月八日石爺生日的當月,則開放「換絭」。「石爺絭」可以一路配戴至十六歲,年滿十六歲的孩子就要進行「脫絭」,表示成年與獨立。

2、同註釋1。

3、2023南埔石爺祭三日活動規劃請見: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305021247363951341600

4、Donald W. Winnicott著,廖婉如譯《遊戲與現實》,頁157-168。心靈工坊,2009年。

《巡庄少年》

演出|自然而然劇團
時間|2023/05/28 09:00
地點|新竹縣北埔鄉南埔村南昌宮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
對此,若是回歸本次演出的跨團製作計畫的起點之一,確實達到了節目單上所說的「展現臺灣皮影戲魅力」。因為,除了現代劇場的場面調度、意象經營、表演建構,我們也能在作品中看見了「序場」的傳統皮影戲熱鬧開場,也有融入敘事文本角色關係演變的新編皮影戲,兼顧了傳統與創新的美感意趣。
4月
02
2024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