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絭」的前備旅程《巡庄少年》
6月
09
2023
巡庄少年(自然而然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73次瀏覽

文 黃馨儀(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石爺公庇佑的南埔水鄉

南埔村位在新竹縣北埔鄉,離因為《茶金》而知名的北埔老街與姜阿新洋樓約五分鐘車程、三十分鐘步行路程。因為離北埔不遠,村內沒有雜貨商店,甚至公車站也僅止於北埔老街,卻也因此仍保存客家村落生活,不僅有百餘年的客家伙房,也有百年的南埔圳,讓綠色水田閃耀村內。

自然而然劇團與南埔社區發展協會自2018年起開始合作,今年在南埔石爺祭推出漫遊劇場《巡庄少年》,接續著石爺祭儀與成年挑戰後,在週日演出兩場,藉由莊家母子三人的故事,走過不同的場域,換種角度認識南埔村。

《巡庄少年》的演出以社區遊程包裝,由自然而然團長鄒雅荃作主持,在以三山國王為主神的南昌宮集合、提醒眾人廁所使用、補水和防曬等事項後,帶著眾人一同前往廟後方的石爺公,並介紹客家人對石爺公的自然信仰與特殊的「石爺絭」儀式【1】。演出也在此介紹後開始,江孟君(江寶琳飾)帶著二個兒子拜祭石爺公,也為剛滿十六歲的小兒子莊亦成(沈柏岑飾)「脫絭」【2】,在祭拜之際帶出了丈夫病逝、大兒子莊宇軒(徐祖逸飾)都將出國求學的現實。也因為發現丈夫要給兒子的石頭掉在路上,和在社區工作的好友吳莉亞(邱融飾)一起,邀請觀眾共同兵分三路前往尋找。

只是一場日常的巡庄?

依預先選擇的親子、玩水與健行路線進行分組,三條路線前往南埔不同的景點,並且會遇見不同的角色。因為想多認識南埔的歷史景點,我選擇了親子組,主要在村子的東側活動,先走過泰雅與賽夏族和客庄人衝突的挑水瀝古道、再前往村中耆老蕃薯伯的米倉與百年古厝錦繡堂。後探訪金剛寺,在路途中停留吃冰,便往育苗場探訪江孟君,經洗衫亭回到石爺公。

縱然途中會遇到幾位角色,但因為都是單獨遇見,感覺上不像在觀看演出,而是認識的村民對我們的導覽與分享。後來與另兩條路線的友人交換經驗發現,三條路線實皆呈現了莊家的變化、村子的文史與生活,還有少年離鄉的企圖與再回家的期待。但因為另兩條路線有兩個演員同時在場的情況,較我所走的親子路線有戲劇場景發生。整體上,《巡庄少年》作為漫遊劇場所給予的戲劇感較低,更像是一場村落遊走導覽。路程中也有幾個點位裝置,延續著2022年訪調的錄音與聲音藝術,不過由於停留時間有限,以及設定現場的景觀吸引力大於聲音表現,並且演出設計也是建構在村民的日常作為與語言,因此易讓聲音裝置成為背景,實感可惜。


巡庄少年(自然而然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巡庄少年(自然而然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兩個小時的遊庄行程,雖然日頭炎熱,但整體是舒服且有知識收穫,只是回到石爺公前,看著「戲劇」的收尾,卻又不免感受空虛、並思考著落空何在——或許即是因為過於日常?作為預期觀看表演者,當表演與日常無異(雖然日常表演非易事),那為什麼要用戲劇,而非直接村民導覽的形式呢?此外,在演出中,作為參與者的我們實有清楚的角色:到此遊覽的觀光客;然而當被捲入故事、賦予一起找石頭的任務過程中,卻又常被提醒:「好好遊覽就好,找石頭不重要」,這樣的狀態則又打破了共同的約定、與莊家母子建立的關係。於是我們為何身處這場故事?為什麼要跟著走?種種問題,便不時在行走的過程中進入腦中。

創作介入的現實比例?

仍居住在錦繡堂的蕃薯伯即為莊姓,也是村子的大姓之一,目前北埔鄉的鄉長即是此戶人家。《巡庄少年》一家在設定上亦是莊家後人,在日常的導覽形式下,也讓表演者身份成為演後的討論之一。而作為導演與路線帶領的鄒雅荃,在演後合照閒聊中也依然介紹莊家母子為地方人士的「真實性」,在演後仍維持著角色的包裝。這樣的表現也不免令我再度困惑,尤其鄒雅荃表示,《巡庄少年》作為今年石爺祭的第三日活動【3】,亦是為了回饋忙碌兩天的村民,給予他們可以放鬆享受的時光。可是當村民跟著偽村民,遊走在比表演者還熟的村落,再聽著關於村裡的虛構故事時,真的會有純然的興味嗎?

或許吧,但我無法見證村民的下午場次。只是回想起這幾年看過的展演,移動導覽的展演已不少見,藉此形式在短時間內提供觀者直接的體感經驗,有純粹利用地方空間,平行虛構故事者;有疊合地方故事再結合導覽者;有無故事線,但在遊走間邀請居民或是現場、或是經由耳機內錄音說出自己故事者。無論是何種選擇,形式都指涉著創作目標,藉由現實的空間與創作的美學,在真實與虛構間撐起一個新的空間。或許此即是《巡庄少年》讓我困惑之處,當虛構自陳為現實,與現場混同,便也讓經驗與體驗的位置消失。

兒童精神分析師Winnicott在《遊戲與現實》中提到了「第三領域」,其作為一個學習的中間空間,介於內在心理現實與客觀生存世界的過度,在這之中讓文化經驗與創造力能產生。【4】會不會劇場也是這樣?創作與真實要保有多少距離,才不會襲奪參演者的地方想像?我能感受到《巡庄少年》介紹南埔、疼惜南埔的情意,卻也還在思考這個問題。或許跟莊亦成一樣,讓自己脫絭並肯認虛構的必要,更能有一份力量。

註釋

1、石爺公除了作為保佑村子的自然信仰象徵,也因為石頭的「堅實」,被視為孩子的守護神。南埔人會將滿週歲的孩子,抱到石爺面前領平安符:石爺絭,拜為石爺的義子女,以求平安健康。在農曆四月八日石爺生日的當月,則開放「換絭」。「石爺絭」可以一路配戴至十六歲,年滿十六歲的孩子就要進行「脫絭」,表示成年與獨立。

2、同註釋1。

3、2023南埔石爺祭三日活動規劃請見: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305021247363951341600

4、Donald W. Winnicott著,廖婉如譯《遊戲與現實》,頁157-168。心靈工坊,2009年。

《巡庄少年》

演出|自然而然劇團
時間|2023/05/28 09:00
地點|新竹縣北埔鄉南埔村南昌宮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海島演劇推出「人權遊台灣計畫」,透過演出人權議題戲劇,將被過去政府刻意壓制的話題、人們漸漸淡忘的過往,用戲齣紀錄。《開在壁上的花》主要圍繞在當時政治受難者簡國賢、林秋祥、楊國宇及其家屬們。開場透過重現簡國賢編導的舞台劇《壁》⋯⋯
9月
25
2023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今年推出韋伯的《魔彈射手》,作為年度歌劇製作,選擇演出這部作品,其實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本文將試著從本次的《魔彈射手》的演出狀況與觀後心得,綜合思考歌劇製作的困難、與其在臺灣的運作複雜性。
9月
22
2023
由台灣C MUSICAL製作團隊與韓國拼死奔跑劇團所製作的《伊底帕斯》,選擇了一個不容易處理的文本,以一種相當冒險的方式來呈現,或許也呼應了伊底帕斯這個文本其中一個重點,也是主創團隊所挑中呈現的關鍵字「選擇」。
9月
19
2023
今年於新北市音樂劇節登場的音樂劇《沒有臉的娃娃》,這齣戲最先開始的設定為兒童音樂劇,並且是小劇場演出,但作品文本所探討的,包括家庭成員情感互動、群體所要共同面對的難關,還有生死病痛、人是否真的能選擇命運等議題。
9月
14
2023
看著《親愛的陌生人2.0》,難免感到心情複雜。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患者增多,也讓許多老年人士與其家人憂心忡忡。這背後及牽涉到「失智症污名化」的問題:因為對失智症的迷思與刻板印象,使得患者不願及時就醫,造成後續治療與照護準備的困難。
9月
11
2023
在本次藝穗節中,由陽明交大演藝廳劇場助理與清大戲劇表演通識課學生所創立的「緊急出口製作」選擇呈現喬埃‧波默拉(joël pommerat)劇作《兩韓統一》當中的七個短篇。在政治意味極濃的劇名下,實則是二十個拉扯「愛」字之定義與樣貌的生活場景。
9月
07
2023
《秘密行動》從序幕開始,然後是第九、八、七⋯⋯二、一場,幕的順序為倒敘,共十場。劇本的核心圍繞在砂石車衝撞總統府的社會事件,卻沒有衝撞場面,也沒有任何戲劇性衝突。 六個角色各自叨念,私密而封閉、瑣碎而焦慮的喃喃自語。
9月
05
2023
在臺灣的售票系統,音樂劇仍被歸類為「戲劇」類演出,但每次演出完,也不乏在黑特版上看見網友對於臺灣音樂劇演員唱功的批評(當然對歌劇演員拙劣演技的批評也不在話下),音樂劇在韓國,同樣也是近二十年,才開始飆升式地成長,但從台上大大小小演員所呈現的,卻能透過演員的功底來彌平音樂與戲劇到底孰為重的難題。
9月
05
2023
導演李銘宸偕風格涉的作品,一直隱隱然有近似的驅力,但相對小說家沉思歷史時間之墟,李銘宸的荒墟自《超級市場 Supermarket》(2022)起,更呈顯為一幅商品人為造物超載堆砌的圖景。2023年由其構想、編導,六位表演者共同創作的《百葉》,延續視覺性的隱喻⋯⋯
9月
04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