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絭」的前備旅程《巡庄少年》
6月
09
2023
巡庄少年(自然而然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57次瀏覽

文 黃馨儀(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石爺公庇佑的南埔水鄉

南埔村位在新竹縣北埔鄉,離因為《茶金》而知名的北埔老街與姜阿新洋樓約五分鐘車程、三十分鐘步行路程。因為離北埔不遠,村內沒有雜貨商店,甚至公車站也僅止於北埔老街,卻也因此仍保存客家村落生活,不僅有百餘年的客家伙房,也有百年的南埔圳,讓綠色水田閃耀村內。

自然而然劇團與南埔社區發展協會自2018年起開始合作,今年在南埔石爺祭推出漫遊劇場《巡庄少年》,接續著石爺祭儀與成年挑戰後,在週日演出兩場,藉由莊家母子三人的故事,走過不同的場域,換種角度認識南埔村。

《巡庄少年》的演出以社區遊程包裝,由自然而然團長鄒雅荃作主持,在以三山國王為主神的南昌宮集合、提醒眾人廁所使用、補水和防曬等事項後,帶著眾人一同前往廟後方的石爺公,並介紹客家人對石爺公的自然信仰與特殊的「石爺絭」儀式【1】。演出也在此介紹後開始,江孟君(江寶琳飾)帶著二個兒子拜祭石爺公,也為剛滿十六歲的小兒子莊亦成(沈柏岑飾)「脫絭」【2】,在祭拜之際帶出了丈夫病逝、大兒子莊宇軒(徐祖逸飾)都將出國求學的現實。也因為發現丈夫要給兒子的石頭掉在路上,和在社區工作的好友吳莉亞(邱融飾)一起,邀請觀眾共同兵分三路前往尋找。

只是一場日常的巡庄?

依預先選擇的親子、玩水與健行路線進行分組,三條路線前往南埔不同的景點,並且會遇見不同的角色。因為想多認識南埔的歷史景點,我選擇了親子組,主要在村子的東側活動,先走過泰雅與賽夏族和客庄人衝突的挑水瀝古道、再前往村中耆老蕃薯伯的米倉與百年古厝錦繡堂。後探訪金剛寺,在路途中停留吃冰,便往育苗場探訪江孟君,經洗衫亭回到石爺公。

縱然途中會遇到幾位角色,但因為都是單獨遇見,感覺上不像在觀看演出,而是認識的村民對我們的導覽與分享。後來與另兩條路線的友人交換經驗發現,三條路線實皆呈現了莊家的變化、村子的文史與生活,還有少年離鄉的企圖與再回家的期待。但因為另兩條路線有兩個演員同時在場的情況,較我所走的親子路線有戲劇場景發生。整體上,《巡庄少年》作為漫遊劇場所給予的戲劇感較低,更像是一場村落遊走導覽。路程中也有幾個點位裝置,延續著2022年訪調的錄音與聲音藝術,不過由於停留時間有限,以及設定現場的景觀吸引力大於聲音表現,並且演出設計也是建構在村民的日常作為與語言,因此易讓聲音裝置成為背景,實感可惜。


巡庄少年(自然而然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巡庄少年(自然而然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兩個小時的遊庄行程,雖然日頭炎熱,但整體是舒服且有知識收穫,只是回到石爺公前,看著「戲劇」的收尾,卻又不免感受空虛、並思考著落空何在——或許即是因為過於日常?作為預期觀看表演者,當表演與日常無異(雖然日常表演非易事),那為什麼要用戲劇,而非直接村民導覽的形式呢?此外,在演出中,作為參與者的我們實有清楚的角色:到此遊覽的觀光客;然而當被捲入故事、賦予一起找石頭的任務過程中,卻又常被提醒:「好好遊覽就好,找石頭不重要」,這樣的狀態則又打破了共同的約定、與莊家母子建立的關係。於是我們為何身處這場故事?為什麼要跟著走?種種問題,便不時在行走的過程中進入腦中。

創作介入的現實比例?

仍居住在錦繡堂的蕃薯伯即為莊姓,也是村子的大姓之一,目前北埔鄉的鄉長即是此戶人家。《巡庄少年》一家在設定上亦是莊家後人,在日常的導覽形式下,也讓表演者身份成為演後的討論之一。而作為導演與路線帶領的鄒雅荃,在演後合照閒聊中也依然介紹莊家母子為地方人士的「真實性」,在演後仍維持著角色的包裝。這樣的表現也不免令我再度困惑,尤其鄒雅荃表示,《巡庄少年》作為今年石爺祭的第三日活動【3】,亦是為了回饋忙碌兩天的村民,給予他們可以放鬆享受的時光。可是當村民跟著偽村民,遊走在比表演者還熟的村落,再聽著關於村裡的虛構故事時,真的會有純然的興味嗎?

或許吧,但我無法見證村民的下午場次。只是回想起這幾年看過的展演,移動導覽的展演已不少見,藉此形式在短時間內提供觀者直接的體感經驗,有純粹利用地方空間,平行虛構故事者;有疊合地方故事再結合導覽者;有無故事線,但在遊走間邀請居民或是現場、或是經由耳機內錄音說出自己故事者。無論是何種選擇,形式都指涉著創作目標,藉由現實的空間與創作的美學,在真實與虛構間撐起一個新的空間。或許此即是《巡庄少年》讓我困惑之處,當虛構自陳為現實,與現場混同,便也讓經驗與體驗的位置消失。

兒童精神分析師Winnicott在《遊戲與現實》中提到了「第三領域」,其作為一個學習的中間空間,介於內在心理現實與客觀生存世界的過度,在這之中讓文化經驗與創造力能產生。【4】會不會劇場也是這樣?創作與真實要保有多少距離,才不會襲奪參演者的地方想像?我能感受到《巡庄少年》介紹南埔、疼惜南埔的情意,卻也還在思考這個問題。或許跟莊亦成一樣,讓自己脫絭並肯認虛構的必要,更能有一份力量。

註釋

1、石爺公除了作為保佑村子的自然信仰象徵,也因為石頭的「堅實」,被視為孩子的守護神。南埔人會將滿週歲的孩子,抱到石爺面前領平安符:石爺絭,拜為石爺的義子女,以求平安健康。在農曆四月八日石爺生日的當月,則開放「換絭」。「石爺絭」可以一路配戴至十六歲,年滿十六歲的孩子就要進行「脫絭」,表示成年與獨立。

2、同註釋1。

3、2023南埔石爺祭三日活動規劃請見: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305021247363951341600

4、Donald W. Winnicott著,廖婉如譯《遊戲與現實》,頁157-168。心靈工坊,2009年。

《巡庄少年》

演出|自然而然劇團
時間|2023/05/28 09:00
地點|新竹縣北埔鄉南埔村南昌宮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
在本劇中,表演竟又成了拉起虛構劇本與現實的等號,使得原先試圖拆散的符號,再一次被叢集在了一起,亦即:外省人主導的政治暴力,閹割了本省男人、威壓著本省女人。
1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