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阮劇團主辦草草戲劇節,今年已來到第十年,《拾圓》為第十齣以素人、青少年分享自身故事集體創作而成的演出。集體創作彙編眾人的故事,容易遇到故事片段差異性過大難以整合拼湊,失去了主題性;素人演出因接觸劇場時間長短不一,容易遇到有些段落特別精彩,有些則較為普通,在觀眾心中留下對比而失去觀賞性。
《拾圓》運用了許多手法避免了上述問題,有別於一個故事一個故事的接續,《拾圓》採用多重的敘事呈現,除了讓整體節奏加快以外,更加深了敘事間互相指涉的關係,如講述聽音樂的耳機與喇叭段落,兩位年輕人共同愛好音樂,相似的台詞使兩段敘事敘述同一件事,音源線一短一長做出敘事間的對比。
若是只有簡單的多重敘事並不足夠,《拾圓》還讓多段敘事間產生互動,讓不同敘事間的角色產生對話,使文本互相指涉的關係在劇場鮮活了起來。而多重敘事的手法連帶產生了不同區位的舞台調度,豐富了演出畫面。如前段所述的喇叭與耳機段落中,兩段敘事最後合而為一;排球隊選手的橋段裡學長在舞台上不同位置的出現,增添了戲劇效果。在講述和朋友去夜市的橋段與報告死限前還和朋友出去玩的大學生,兩段敘事並行而切換,讓舞台上達成焦點的轉移而使整體節奏緊湊有趣。
更為重要的是,不同於專業表演者,較未接觸劇場的素人們在舞台上,看的出來他們在執行規定好的走位與動作,但由於真實賣力的演出,更讓人有樸實可愛的感覺。場上的敘事本身即為表演者們的生命經驗,作為敘事之間指涉的走位動作又很真切的執行,《拾圓》藉由如此在原本零碎鬆散的各段故事中,提煉出巨大的生命真實感。
然而我們可以追問的是,做為演出發想的題目,《拾圓》在劇中舞台為灰色圓形中央一塊空地,劇中也反覆出現了圓的概念,囊括此次草草學員眾多故事的主結構,而這樣的主結構是否只能作為統整敘事、統一設計概念的發想?有沒有可能在主結構上再做變化,例如設計兩個有關聯的主結構並展開對話,突破單一主結構的敘事手法?
作為素人參與劇場的集體創作演出,《拾圓》以多重敘事與敘事間的指涉帶給我們巨大的真實感,讓表演者本身達成了成長與轉化,也帶給觀眾精彩的演出。
《拾圓》
演出|阮劇團
時間|2018/03/25 18:0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