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一場時空維度的奇幻之旅《精怪閣》
5月
15
2024
精怪閣(臺灣優勢力芭蕾舞團提供/攝影張家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40次瀏覽

文 陳韋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研究生)

此製作以「精怪閣」為名,並激盪、觸發了筆者諸多的想像,特別是「精怪」這二個字,想像其名之下的面貌,究竟是以古老傳說的精靈鬼怪為題材,抑或是表演者將以奇特、怪異的裝扮和舞姿呈現於表演場域「閣」之中。舞作開始一切幻想止於此,對於「精」、「怪」、「閣」三字,筆者有了顛覆想像的見解,其各字代表著不同的意涵。「精」是表演者與舞臺空間極致淬鍊、完美合一的精粹,「怪」是編舞者驚奇的編舞手法及以異國文化為題材所呈現的舞作風格,「閣」則是舞者以極致細膩肢體及情感詮釋,展現別於常人、獨樹一幟的舞蹈詮釋風格。綜合以上三字,「精怪閣」不僅在舞蹈方面有別出心裁的特色,在音樂的使用上也緊扣著主題的怪奇氛圍,除此之外,舞臺燈光及佈景,甚至是編舞上加入了戲劇背景的手法等,並且藉由兩位身體質地完全不同的舞者進行舞作詮釋,進而共融、精淬而成的跨領域製作。

由編舞者陳維寧所編創的舞作《安卡 Ankh》以拼湊手法貫穿其中,藉由古埃及安卡(Ankh)的題材將舞作如碎片般劃分為許多段落,創造出整體神祕異國情調風格的舞作。以安卡生命之鑰串聯引領觀者進入時光隧道並開啟神祕的旅程,舞作步調如流水潺潺般,緩慢而行、接連不止,又如同生命一樣,歷經誕生與死亡,爾後緊接著下一段生命的開端,週而復始的運行著;於舞臺空間的使用上,僅以一塊極盡佈滿舞臺的大地毯及幾塊吊掛從天而降的圖騰掛布豐富作品的畫面感,並無太多裝飾,卻已細膩巧妙地將劇場營造為富有異國情調的神祕殿閣,同時,搭配著引導觀者更多想像空間的燈光,進而創造出獨特絕美,既端莊又詭譎的整體氛圍令觀者記憶猶新。

起初的畫面呈現出不成比例的上身與下身,而其餘身體部位皆被黑色地毯所覆蓋,配合著微弱的舞臺燈光,看見脊柱以極緩慢的速度帶動軀幹扭轉,雙手輕撫流動於周圍空氣之中,如王者般超然堅定的神情極為從容沉穩;反之,漸漸甦醒的下肢與之反方向運行著,令筆者不禁感到躁動不安,並一步步揭開其中神秘的面貌。


精怪閣(臺灣優勢力芭蕾舞團提供/攝影張家豪)

女舞者在舞作中詮釋轉換自如,以細膩的肢體展現舞作中的各種想像,時而扭動身軀、擺動雙手,令人聯想到女人婀娜多姿的體態;時而癱坐地上四肢輕柔的波動彷彿使空間中的氣息相互交融,並化為流動不息的尼羅河河水;時而又全身癱軟,不斷在墜落與深耕之間反覆來回,強調著不受自主意識的控制,由他人操弄的生命之鑰。作品中使用大地毯作為佈景、道具及服裝。當作佈景時,看似尼羅河的河水般波光粼粼,反面則似浩大無盡的沙漠;將它作為道具及服裝時,埃及金字塔的形象亦就此展現出來。

古埃及人相信死者只要緊握「安卡」就能重新擁有生命,相傳連古埃及法老為追求生命能永生不滅,死亡時也是緊握著「安卡」生命之鑰。「安卡」生命之鑰的符號在埃及語中,是代表「生命」或「生命之息」的象形文字(“nh = ankh”),因埃及人認為人間的生命旅程,只是永恆生命的一部分,故安卡同時象徵著生命的存在,亦象徵著來世的到來。

作品《安卡 Ankh》反映著世人的各種放不下的慾望、執著、憎恨、貪婪等種種執念,直到死亡都還是選擇緊抓無法放下。於末段中,男女舞者重複著相同的舞步,並且持續朝舞臺上一塊從天而降的掛布邁進,直至結束;對我來說,那掛布象徵著通往未來世的大門,當人們進入了那道門之後,是否又真的能夠永生?編舞者以重覆性的組合動作,傳遞了佛家所說的輪迴,生命彷彿不曾停歇也沒有盡頭。

舞作《倒影》由編舞家方意如所編創,意在表現雙人的各種關係,讓兩位舞者,藉由肢體與空間不同面向的變化,呈現不同視角下人與影的關係。當光線照來,影子變顯現,當光線不在,影子就消失,人與影合為一體。

舞作中有許多雙人對視的片段,兩人同步模仿著彼此,在此時時間彷彿靜止,促使觀眾更專注於雙人間肢體的呈現,表現出人與影的各種微妙關係;鏡像呈現的不只是肢體技巧動作形式上的相同,更細膩琢磨呼應對方的情緒展現。此外,作品中更令我著迷的部份,是段落之間肢體動作的轉換,轉身、落地與回眸,彼此默契的掌握與主軸的聚焦都拿捏得精準到位。


精怪閣(臺灣優勢力芭蕾舞團提供/攝影張家豪)

此作品中的肢體動作雖簡單,也並無太多高難度技巧動作,卻能從簡單純粹中,看見舞者極致細膩的處理與詮釋,不論是動作間的暢行流動,抑或是動作質地的清晰轉化,都呈現出當下最適當的樣貌。

舞作《倒影》特別以聚光燈投射光圈於舞臺正中間為開場,搭配跳動的光球急速轉換於舞臺天幕及翼幕上,最後從男舞者的後小腿極速地轉換投射到地板上。此時女舞者如影子般,緊臨男舞者的腳底水平延伸,靜靜橫躺於地板之上,編舞者企圖以戲劇手法凸顯舞作主軸「倒影」的出場。

舞臺上投射不同深淺的幾何圖形色塊於地板上,投影配合燈光營造出高低層次的非現實感,所呈現出的想像畫面是以影子的視角,觀看著人的世界;於舞臺正中間投射圓形的光圈,此設計使劇場空間達到聚焦的效果,凝聚了觀眾的視覺範圍,使其專注於舞者詮釋人與影微渺的親密關係,像是二者合而為一個個體,唇亡齒寒的關係控制的彼此,更像同極相斥的磁力渴望背道而馳。

整場製作經由舞者精萃的詮釋,及編舞者既古典又創新的思維想法實踐於表演場域,創造出精巧、怪奇又迷人的殿閣。兩首舞作帶領觀眾歷經時空與維度的轉變,服裝的設計使視覺畫面鮮明、設計感十足,為舞作特色更顯加分。「精怪閣」觸發了觀者想像不斷延續,並持續品嚐其中的餘韻。

《精怪閣》

演出|臺灣優勢力芭蕾舞團 × 葆舞壂
時間|2024/04/26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林麗珍與無垢的舞者們在《潮》中,讓「觀看」本身成為一場修行。這部作品不是舞,而是一場被拉長至極限的儀式;不是隔岸觀「潮」,而是自身與萬物的一場深度對話。
11月
06
2025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