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觀眾,等待前景《前方的風景》
10月
30
2014
前方的風景(陳輝明 攝,水面上水面下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99次瀏覽
黃佩蔚(專案評論人)

200人座席,橫長式舞台,兩道約30公分高的灰色木構伸展台及幾組可自由拆卸變動,同時收納各場演出道具的梯形、矩形結構物,形成演出空間。四名演員,搬演多種角色,交錯成三組情感關係。一對生活方式相異甚大的情人(行銷公關OL與森林小學老師),一個生活平凡的中產家庭(失業的知識份子、處處為家人設想的母親/妻子、一對子女),以及行銷人在職場上所遭遇的人際關係、價值迷失。在不暗燈的人力換景舞台移動之間,流轉每一段生命故事,劇情的最後,都毫無意外的指向幸福結局,歷經生活價值觀差異而分手,最終重修舊好的情人、從家庭束縛夫妻關係中勇敢走出自我的母親、在各種衝突中理解職場意義、生命價值的新女性。整場演出,從唐僧取經的故事為起點,作為轉場引線,以女性演員演出隊伍中為首的玄奘一角(梨園資深演員魏美慧飾),確立了作品脈絡的母性關照,段落中的女性主角身處於職場、家庭、愛情的弱勢位階,真實描繪了其在社會中不同環境的為難與掙扎,《前方的風景》試圖提供解套的答案,「即便打滾於泥淖,也要勇敢站起,往前方的風景邁進,往更好的自己邁進。」(宣傳文案)。

全劇引線援自東方經典《西遊記》的求道之路,藉由一場行旅,歷經亂世之中的光怪陸離,得成正果,之中的妖魔鬥爭、善惡抉擇,與現今社會亂象,應有以古諷今之想。但《前方的風景》未能再深探其中,停留在現實的表象,人物的符號化,僅供轉場而已。勉強置入的南管吟唱、尷尬錯放的梨園身段、布袋戲偶與人的對手戲,成了廉價的跨界,缺乏想像的移植。對應同週在實驗劇場演出的《殘酷日誌》,沒有開嗓唸歌的歌仔戲國寶廖瓊枝,再次凸顯台灣劇場中,關於現代表現與傳統元素的跨界,始終無以掌握、難見揉合佳作的困境。在《前方的風景》裏,且不論性別套用落入框架式的標籤陷阱,甚而單薄了關於愛的定義,輕描了生命的難處,角色刻畫過於扁平,故事便難脫樣板偶像劇的俗套之中(即使筆者在觀賞中幾度昏昏欲睡,但對劇情卻少有落失)。在童話故事療癒法之後,觀眾仍然必須回到劇場外的真實世界,而,答案卻不必然美好。

設計縝密的舞台結構,換場位移之間,略見時間流轉人事變換的意象,但稍顯笨重的龐然大物,失去內在動機的的操作,讓行動只剩換景功能,也切割了節奏,不若只是單純幾何cube來得輕巧及更具有可閱讀的想像空間。唯一讓人亮眼的是以穩重演技貫穿全劇的劇場演員江國生,在各段落的輕重角色變化之中,恰如其分,補足了兩位難施手腳的傳統表演者(布袋戲演師黃僑偉、梨園資深演員魏美慧)以及襯托劇場新人張依琳。在舞台上的裝扮是沙悟淨,份量上,卻更像是脫去古靈精怪的孫悟空。

舞台上的困境難解,倒是在觀眾席中看到一番可見光明的前方風景,筆者在入場時,在觀眾席中少見熟面孔,更多的像是初次接觸劇場的新觀眾,甚有父母親子一家同行。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以療癒系劇場出發,導演張嘉容也深耕於自我探索的戲劇治療,針對特殊族群的戲劇工作坊(如亞斯伯格症候族群),及集體開發式的創作形式,2012《你可以愛我嗎》及2013《下一站,出發》皆以社會議題出發,藉由演出,拓展既有劇場觀眾之外的不同族群。到了2014《前方的風景》,大膽嘗試連演十八場,總計3600席的長銷操作,令人不免擔慮,觀眾在哪裡?而其行銷策略之一,是透過群眾集資平台提出公益計畫,讓有能力、有心於此的人集資購票,邀請社福單位觀賞。在台灣劇場觀眾長期處於高度重疊及重複消費/消耗的現況中,可算是開發出另一處女地。與最近興起的文創劇場,如爆米花劇場(1),以及經營多時的社區劇場(2)並行而論,這些新興或非主流的劇場種類,在開展觀眾群的幅度上,都有不同於既有劇院族群,而更加準確的目標和發展空間。如果著力方向正確,能否將台灣表演藝術的消費面拉開新局,是值得持續關注的市場現象。

但,不論是深入繁華商圈的娛樂先行,或是擺脫既有劇場觀眾群的多元思考,劇場舞台的核心根本及作品本身是否真能打動人心,從而引動市場、真正影響環境及族群,而不淪為被商業綁架的藝術代工或短暫取暖的溫情支持,才是關鍵所在。劇場作品的美學價值與社會意義/商業操作的思考,雖不易,但絕非兩難之事。

註釋

1、爆米花劇場由國內知名百貨公司與果陀劇場合作,在商場樓層中的文化會館(一般多做為特賣會或臨時活動使用),推出長銷式短篇劇場作品,內容多為輕鬆生活小品,票價及內容取向鎖定觀光客群。2013年,已有屏風表演班的《三人行不行》,首開先鋒。

2、社區劇場從1991年,文建會(現文化部)頒布「社區劇場活動推展計畫」,90年代中期後,發展逐漸清晰。其一是受民眾劇場影響,重視社區教育、表達弱勢聲音,最著名者為差事劇團。其二是社區營造中的一環,強調表現地方特色、引發社群共鳴,多為地方文化局、社區營造中心策辦。其三是自發性的社區劇場,屬性、模式較為多元,如辣媽媽劇團。

《前方的風景》

演出|水面上水面下劇團
時間|2014/ 10/ 19 14:30
地點|台北市萬華糖廍文化園區藝文倉庫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體來看,故事平鋪直敘,淺顯易懂,劇尾的部分對白,甚至還稍嫌直接。對於「愛的代價」,各自的體會與轉變,多少有一種過度理想化(合理化)的傾向。透過小人物的現身說法,究竟提供了哪些值得觀眾再思考之處?( 蔡明璇)
10月
31
201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