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育)現代人的故事《前方的風景》
10月
31
2014
前方的風景(陳輝明 攝,水面上水面下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23次瀏覽
蔡明璇(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兼任助理教授)

以療癒(育)風格為主要訴求的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今年推出創團第三號作品《前方的風景》。歷經十八場的接力演出,在萬華的百年老糖廠,帶領觀眾觀看你我人生當中一段又一段迷人的風景。四位演員化身西遊記故事中的唐三藏、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從取經的旅人轉為說書人。透過一人飾演多角的方式,巧妙地遊走不同的時空場景,進而展現平凡的現代人,在尋愛取經途中的領悟、抉擇與成長。

《前方的風景》包含了三組人生的故事:為了博士丈夫的理想,辛苦持家照顧孩子的妻子。夾在妻子與小三之間,歷經掙扎最後回歸家庭的外遇丈夫。面對自我與工作的期待,與男友分分合合,最後看見自己真正需求的上班女性。這些小人物的故事,無論真實性與否,其實就是你我最平凡的寫照。為了喚起觀眾的共鳴,還加入布袋偶戲,在簡易的戲台上,透過人與偶的趣味戲中戲,激發更多觀眾的思考。偶戲的出現,也讓此戲有了畫龍點睛的效果。

這齣戲最大的特色在於黃僑偉(布袋戲偶師)與魏美慧(南管梨園戲)這兩位資深傳統戲演員的加入。兩者皆是第一次演出寫實風格的現代戲劇。前者首度從幕後走向幕前,從操偶的雙手進擊到全身的肢體表現。後者第一次扮演傳統女性的角色,有別於以往梨園戲中的小生扮相。兩位演員皆在戲中勇敢挑戰過去的自己。在傳統戲逐漸失去觀眾的今日,投身現代劇場的演出,對於傳統戲演員來說,更有其時代性與特殊性。透過向現代劇場表演形式的取經,這兩位演員何嘗不是各自開啟了屬於他們的《前方的風景》。

筆者以為較大的問題,來自舞台調度的不夠流暢。由於沒有暗場,觀眾可以目睹舞台助理換場的過程。由於演員也得協助換場,經常舞台道具尚未定位,下一場已經開始。這過程雖然不至於混亂,台階道具轉動的雜音,卻多少干擾到看戲。至於服裝造型方面,也許是一人飾演多角,加上換裝的時間有限,演員在西遊記人物與現代人的區分上,只能靠頭上的小道具來判定,下半身卻依舊是現代人的日常打扮。就視覺效果來看,稍嫌薄弱。由於舞台為灰色系,整體演員的服裝亦缺乏明亮的色調。筆者可以感受戲中的寫實與純樸,卻無法對演出的某個片段產生深刻的視覺印象。

就整體來看,故事平鋪直敘,淺顯易懂。部分男女情愛對白,頗有詼諧之處。劇中對於「愛的代價」,各自的體會與轉變,雖是個人心證,卻多少有一種理想化的傾向。愛情畢竟是千古不變的課題,此劇透過小人物的現身說法,究竟提供了哪些值得觀眾再思考之處?相信觀眾皆有各自的答案。

水面劇團一路走來,的確以介入性的戲劇手法,療癒(育)了許多平日沒有走入劇場看戲的觀眾。在劇場觀眾各有所需的今日,如何維繫小眾市場的需求,以異業結盟的工作模式,強調劇場的社會功能,吸引更多不認識劇場為何物,卻渴求被表演撫慰的觀眾?值得作為水面劇場日後繼續努力的方向。

《前方的風景》

演出|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
時間|2014/10/18 14:30
地點|萬華糖廍文化園區藝文倉庫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台上的困境難解,倒是在觀眾席中看到一番可見光明的前方風景,在觀眾席中少見熟面孔,更多的像是初次接觸劇場的新觀眾,甚有父母親子一家同行。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以療癒系劇場出發,藉由演出,拓展既有劇場觀眾之外的不同族群。(黃佩蔚)
10月
30
2014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