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空間改造王——短評《天堂客棧》
2月
15
2023
天堂客棧(義興閣掌中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11次瀏覽

文 吳岳霖(2023駐站評論人)


布袋戲,一直在適應現代劇場,特別是「空間」——怎麼克服觀眾席與舞台的距離,讓相對小的戲偶被看見?如何讓操偶師在舞台上移動是有意義的?我認為,首演於2017年的《天堂客棧》除用音樂劇揭示義興閣掌中劇團主演王凱生的才華,同時是布袋戲在現代劇場空間的範本,用最低成本成為「全能空間改造王」。

《天堂客棧》分作「劇本內容」與「演出形式」兩個改造環節。

劇本內容裡,有「義興客棧/現世」與「天堂客棧/轉世的中間站」兩處,透過盧一寶這位萬年秀才的經歷,呈現「把握現下」的體悟。空間的轉換,亦是時間、生死、命運的流轉,編劇鍾欣怡並未寫出下一齣「黃粱一夢」,反而讓「秀才是否中舉」、「天堂客棧與現世的時間關係」等未知都成為體悟的代價。

至於,演出形式除用人偶轉換與燈籠置換進行「義興客棧」與「天堂客棧」的轉場,更有趣的是藉「戲裡」與「戲外」的關係,處理操偶師在舞台現身的姿態。其開場讓主演王凱生成為角色,在苦惱隔天演出的操偶師確診情況下,如同奇幻故事一樣,出現兩位身著黑衣的操偶師,可隨其動作操作布袋戲偶。此設計解決的是劇情內部的困境,並運用故事的內裡處理操偶師被看見的身份。同時,舞台被搭建成客棧,框住戲外的空間,也聚焦戲裡的「一桌二椅」呈現。


天堂客棧(義興閣掌中劇團提供)


《天堂客棧》的「最低成本」指的並非經費,更有空間運用的節制與乾淨、劇本與形式配合的簡要。

空間設計概念合宜,但實際執行上還可再議,其中比較大的問題是「舞台深度不足」。比如說,「鬍鬚失戀人」與「阿拉仔原始人」兩個角色對話時,為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而置於較前、較低位置,反而讓操偶師擠身於長凳與桌子之間;或是,燈光設計也無法有更有效的變化,表現出場域的差異,多用於聚焦,過於乾淨到些許單薄。甚至,其空間佈局是為了「人」與「偶」同時上台,但因為深度造成人與偶放置在同一平面,而顯得比例懸殊。

相較於舞台空間的擁擠,戲的節奏反而是過於鬆散,包含換場、音樂切入、主演現身等橋段,都不夠流暢,而無法更強力的堆疊劇情,營造最後一首歌曲的質感。鬆緊不夠有致,也影響到觀看的呼吸。

《天堂客棧》確實有空間改造的實力,但住到裡頭的人(包含創作團隊、觀眾等)用得舒服嗎?確實值得有下一次的改造。

《天堂客棧》

演出|義興閣掌中劇團
時間|2023/2/11 19:30
地點|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
綜上所述,《劉廷英賣身》在表演、舞台設計及主題重塑等方面均展現出實力,充分展現了年輕演員的潛力和創作團隊的雄心。然而,劇情結構和節奏的掌握仍有不足,未能充分體現歌仔冊的內在完整性。
9月
30
2025
《鬧・NOW》不僅僅是對布袋戲的新嘗試,它實際上是以「鬧」作為方法的文化介入,改寫了戲劇中「正統」的定義:正統並非單一血脈的傳承,而是在衝突與協商中共存。
9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