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不舞《政治媽媽》
3月
19
2012
政治媽媽(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66次瀏覽
陳品秀

切腹

武士並不是真的想死。只是想透過神色莊重的跪膝、舉刀、切腹,一連串的動作而導致的死亡,來表達他深切的自責,以及失敗後,為取得身為武士最後的尊嚴別無選擇的窘境。

催促他演出這段死亡之舞的,也如同道德和他人的約束和期望,驅策著我們前進,只是我們死得比較緩慢;或者,佝僂顛狂,像個活死人,生不如死。

火車

侯非胥說《政治媽媽》是「一列快速奔馳的火車」。只是這群舞者不坐在車裡,而吊掛在政治的車窗外。求生意志讓兩手的關節凸顯、肌肉青筋暴漲。

車掌是魔鬼的手下,正透過麥克風叫囂:「抓緊了!要不,你會摔個粉身碎骨!」震耳欲聾的音樂暫歇,彷彿還可以聽到他的嘲笑在回盪在空洞的吹管樂聲中…

佝僂與顛狂

他們被無形的力量拖著前進,所以幾乎直不起身子來。他們被無名的焦慮催促著,所以從來沒有辦法停下來。他們的動作抽搐、摔拋、跺踩。渙散。僵硬。

即便有那麼短暫的一會兒,一個擁抱的片刻,也只不過是個靜止不動、毫無溫暖生氣的姿勢。

Pub

人們原本想到Pub跳舞來解放社會、家庭、工作等等、等等、等等的制約和壓力(pressure),沒想到卻又掉入另一個受音樂節奏、受明星操控的集體行為(folk dance)。

不管你是失去自由的囚犯、失去個人的武士,還是自以為擁有自由的普通人;時代沒有差別、身分也沒有差別;跟那場中不斷變形僞裝的音樂一樣,換湯不換藥,跳脫不出輪迴的惡夢。

昏暗與光籠

你說,滿台的乾冰已經夠讓人一團霧水了,燈光怎麼還那麼昏暗?但,你又想看清楚什麼呢?歌詞已經暗示你了,不管你是夠實際、還是愛幻想,還是不可能明瞭這一切有什麼意義。

在霧中,一切都是曚昧的,只有幾柱光罩砌成的籠子是看得清楚的。

政治

政治無所不在,人們永遠隨之起舞。你可以唏噓,也可以憤慨,但它永遠都在。

杜鵑

《政治媽媽》裡頭沒有花,但可能是瘋人院的意象,也可能是文學裡那血一片血紅的的政治象徵,一直讓我想起杜鵑花。

Pina第一次來台演出,從機場到台北,一路看到盛開的杜鵑,說:早知道台灣有這麼多的花,我就不會帶《康乃馨》來演了。

插滿舞台的康乃馨,一路被蹂躪,蹂躪它們的,還包括幾隻被牽上台的警犬。

「淡淡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山坡上,杜鵑花開在小溪旁,多美麗啊…」多諷刺。

《政治媽媽》

演出|侯非胥‧謝克特(Hofesh Shechter)舞團
時間|2012/03/17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不懂舞蹈,更不是編舞家,但我喜愛本齣舞作透過舞蹈所代表的意涵及表現手法。整場下來,我的血液因為舞蹈及音樂而沸騰,情緒也隨之澎湃激昂,我的確感受到壓力存在,但也因為看了《政治媽媽》,我的壓力,找到了出口。(王思婷)
3月
22
2012
這些外在的視覺聽覺設計,和身體的激烈動能,卻因為不斷強迫性重覆又無法釐清的人際關係,而顯得拖拖拉拉,越到後來,編舞者無話可說、或簡單的話卻越說越說不清楚的窘境,越發明顯。(鴻鴻)
3月
19
2012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
而今「春鬥2024」的重啟,鄭宗龍、蘇文琪與王宇光的創作某程度上來說,依舊維持了當年與時代同進退的滾動和企圖心。畢竟自疫情以來,表演藝術的進展早已改頭換面不少,從舞蹈影像所誘發的線上劇場與科技互動藝術、女性主義/平權運動所帶來的意識抬頭、藝術永續的淨零轉型,甚至是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的批判性反思,也進而影響了三首作品的選擇與走向
7月
04
2024
當她們面對「台灣唯一以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作為基礎專業」的利基時,如何嘗試調和自身的文化慣習與族群刺激,從而通過非原住民的角度去探索、創發原住民族表演藝術的樣態,即是一個頗具張力的辯證課題。事實證明,兩齣舞作《釀 misanga'》和《ina 這樣你還會愛我嗎?》就分別開展兩條實踐路線:「仿效」與「重構」。
6月
2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