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舞蹈‧混亂的思想《政治媽媽》
Mar
19
2012
政治媽媽(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89次瀏覽
鴻鴻

《政治媽媽》這個標題隱含著治理的權力關係,與情感的血緣關係。在這個作品中,這兩種關係是類比、還是對立?其間的曖昧可能性,引人好奇與期待。然而看完全舞,曖昧非但沒有釐清,反而更形錯亂。

舞台空間分為前後兩區,後方的雙層高台是重金屬樂池,由電吉他和電子鼓現場狂飆。中央則由政治宣講者和樂團主唱兩人輪替,他們的嘶吼同樣刻意地含糊不清。前方則是由舞者扮演的群眾,肢體語言相當簡單而重覆──基本上是佝僂身形、雙手抖動上揚,如同崇拜或祈求。當高台上的政治宣講者以強硬的姿態與咆哮彰顯極權時,群眾的肢體彷彿在崇拜,或被迫勞動。換成重金屬樂隊恣意揮灑時,群眾同樣的姿態也像在崇拜,或被鼓舞著反抗。

後來舞台上出現一行閃亮的字:「何處有壓迫,何處便有民間舞蹈」。這民間舞蹈(folkdance),也俗稱土風舞,既是勞動的身體,也是反抗的身體。編舞者的意圖彷彿昭然若揭:身體雖然簡單,卻蘊含著反抗、獨立、與再生的力量。

問題是,當獨裁者或搖滾巨星以同樣的姿態、類似的吶喊出現,以同樣姿態應對的群眾身體卻因失焦而無力起來──當然也是由於70分鐘的演出一直看不到第二種身體語言,而逐漸令人疲乏。編舞者到底說的是,被壓迫的個體,也會以同樣的姿態反抗;還是嘲諷反抗者,也不過在崇拜新興的偶像而已?政客當然代表的是「政治」,但主唱代表的是「媽媽」,還是仍然是「政治」?反覆一致的身體語彙,也一直沒有釐清,這是始終被不同權力宰制的「政治」,還是以內在律動維持生命韌性的「媽媽」?

整個演出的音樂由以色列裔的英國編舞家侯非胥‧謝克特自行設計,遊走在迷幻的電音、暴烈的重金屬、優雅的古典弦樂之間;燈光變化也相當豐富──以迷霧為屏障,利用光源轉換製造了多種不同氛圍。但是,這些外在的視覺聽覺設計,和身體的激烈動能,卻因為不斷強迫性重覆又無法釐清的人際關係,而顯得拖拖拉拉,越到後來,編舞者無話可說、或簡單的話卻越說越說不清楚的窘境,越發明顯。

我不由得想起Alan Parker三十年前拍攝Pink Floyd的動畫經典《The Wall》,有著更豐富的視覺變化、更精彩的音樂,卻因為把反英雄過度偶像化,而終於暴露出不自覺的侷限:反叛只是建立新的英雄崇拜而已。這跟好萊塢的英雄片說穿了沒有兩樣。《政治媽媽》原有機會對這現象有所反省,可惜編舞家只展現了這個題目的材料,卻沒有能力進一步辯證。

那就忘掉政治、也忘掉媽媽吧!讓我們盡情跟隨音樂與身體的律動解放。可惜的是,音樂的聲量可以跟舞廳比拚了,舞者卻一直在跳一式一樣的「土風舞」。對不起,我實在嗨不起來──以如此簡單的「民間舞蹈」,如此混亂的思緒,想要對抗資本主義民主時代各種有形、無形的威權?別開玩笑了!

《政治媽媽》

演出|侯非胥‧謝克特(Hofesh Shechter)舞團
時間|2012/03/16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不懂舞蹈,更不是編舞家,但我喜愛本齣舞作透過舞蹈所代表的意涵及表現手法。整場下來,我的血液因為舞蹈及音樂而沸騰,情緒也隨之澎湃激昂,我的確感受到壓力存在,但也因為看了《政治媽媽》,我的壓力,找到了出口。(王思婷)
Mar
22
2012
侯非胥說《政治媽媽》是「一列快速奔馳的火車」。只是這群舞者不坐在車裡,而吊掛在政治的車窗外。求生意志讓兩手的關節凸顯、肌肉青筋暴漲。 人們原本想到Pub跳舞來解放社會、家庭、工作等等、等等、等等的制約和壓力(pressure),沒想到卻又掉入另一個受音樂節奏、受明星操控的集體行為(folk dance)。(陳品秀)
Mar
19
2012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Oct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Oct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Oct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Oct
09
2024
全場觀眾呆呆坐著,面對著是否該積極地去理解這些流動的刺眼與挑釁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動於衷?又或是令人岔題雜想,編舞家當真要三部曲翻了你個底朝天:莫非這裡的音樂是用來看的,視覺是通過震動方可見,而舞蹈本身就是飛蚊症?難道這是一個新的山神巨獸神話傳奇的懸絲傀儡戲?果真眼前的都不是眼前,唯有鳴謝支持我們繼續跳舞是真?真的是這樣?政治正確就是理所當然?
Oct
08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Oct
08
2024
《我忘記舉手》藉由樂齡族群、青年族群及青壯年族群,讓觀眾重新反思人生階段所面臨的議題,具教育意涵以及人生觀,探討人生哲理……
Oct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