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自然,重尋自我《這位奇妙太太》
8月
16
2019
這位奇妙太太(台北兒童藝術節提供/©Rob Mcdougall)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6次瀏覽
吳政翰(2019年度駐站評論人)

此次受邀於台北兒童藝術節演出的澳洲風車劇團《這位奇妙太太》(Baba Yaga),改編自俄羅斯民間傳說,劇情穿梭於現在與過去、現實與魔幻之間,故事組成本質上就保有不同的場域、狀態、情境,因而具有多種層次發揮的可能。形式上,充滿豐富而鮮活的視覺景觀,富饒多元且多層次的聽覺效果,加上演員略帶默劇小丑化的表演,整體用了非常精準且有效的場面及節奏感,增色了一則簡單的故事。

劇情內容聚焦於一位個性內向的大樓管理員薇絲琳娜,整棟大樓瀰漫著滿滿的秩序感,充斥一堆住戶守則和禁令,例如禁止唱歌、禁止跳舞、禁止使用圖釘等。薇絲琳娜肚子餓,試圖拿各種東西出來吃,但零食塑膠包裝的窸窣聲和吃香蕉的聲音都被嫌吵,連肚子餓的咕嚕叫也不得發出。這段開場,不僅迅速地建立起了主角畏縮的個性、該場域的規訓感,以及兩者之間的反差,同時帶出了真實世界中,人性本能欲望受到群體秩序抑止的原型。

櫃檯、牆面、桌椅等場上擺設,顯露出銀白紋路的影像,好似月球表面,似乎同時也反映著薇絲琳娜內心對於文明的困頓,以及對於自然的嚮往,因此在戲還未開始之前,就已對自然人性探討的主題留下了伏筆。進一步地,這些道具擺設成了全場景觀變換的軸心,不時投影出不同質地的影像,將情境過渡到了不同場域,也將場面從令人窒息的秩序感中解放出來。從開場前的月球表面來到了一開場的大樓櫃檯,爾後又顯影出住戶們如妖魔般的面孔,紛紛抱怨著樓上老太太所傳出的噪音。這些噪音,打破了這秩序的和諧,促使其他住戶們找上管理員,間接成了薇絲琳娜面對自己內心恐懼的推力。擺設上的影像又從一層層的電梯變換到老太太家中一株株的仙人掌,乍看多刺,卻讓環境氛圍顯得綠意盎然,頓時增添生機;加上老太太身上穿著不僅奇裝異服,顏色斑斕拼貼,而且行為脫軌,竟用口鼻吹奏雙笛。場域整體所散發出的魔幻詭譎,與之前的井然有序,形成強烈對比。

在這魔幻失序而令人不安的境域裡,不僅想像力被推到極限,薇絲琳娜所面臨的關卡和勇氣也被推到了極限;就劇情構作的角度來看,使這角色有了成長的基石。老太太帶著失去了工作的薇絲琳娜,進入了電梯,經過三百多樓的雨林區、五百多樓,最後來到外太空,使角色(及觀眾)得以從另一個視角看渺小的地球,間接彰顯出現實的體制和煩憂多麼微不足道。角色所在的座標,除了被推至地球本體之外,亦反向進入皮膚肌理中,以不同視角、高度、方向和速度,輾轉帶出自我才是萬物中心的道理,也呈現出兼具深淺焦點而宛如電影般的視像語彙。接著,視角又來到了風雪交加的山巔,一步步地將主角推入險境之中,突破重重難關,藉由大自然的力量,引領其重新探尋自然且真正的自我。這樣的敘事路徑大致貼合了挑戰體制、人定勝天的古典原型。

就某個角度來看,如此篇幅過短、設定簡單的情節設定,難免顯得過於理想化;不過,這樣簡單的基礎,反而更強化了豐富的視覺和聽覺表現,彰顯了想像的力量。整場下來,在充滿強烈對比的視聽調度下,很快地就建立起氛圍和衝突,以利劇情快速切入了主題,簡單的角色塑形也讓觀眾很快就有了情感投射的基礎,並以精準且富有娛樂效果的手法,帶出合乎大眾期待的劇中旨意,即便人物塑形略顯刻板及功能化,即便人物動機有時未必合理(例如老太太忽然想寫故事卻寫不出結局)。

《這位奇妙太太》

演出|澳洲風車劇團
時間|2019/8/3 14:30
地點|台北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