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毀滅迎接未來「2015新人新視野─戲劇」《夢遺》
12月
16
2015
夢遺(新人新視野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92次瀏覽
汪俊彥(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今年的「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包含了兩位編舞者許程葳與朱蔚庭,與一位戲劇導演洪唯堯。雖然三組人馬,分屬了舞蹈與戲劇,但我卻發現他們分享了相當同質的創作核心,例如破碎的、受傷的身體。在兩支舞作中,也運用了戲劇的情境,相當程度依賴舞者的臉部表情與情緒張力支撐舞作結構;而在戲劇《夢遺》中,則加入大量舞蹈、夜店風格的身體表演模式。三組在對於劇場/社會空間中對於身體的掌握與觀察,頗具一致性。

這個破碎的身體,在《夢遺》中呈現為整齣中斷的時序、角色扮演與敘事,但這個無來由就已經破碎與受傷的身體,卻其實又有種預設的絕對性。這個絕對性從演出登台開始「演員」們在觀眾席一角開始大肆起鬨、嚷嚷、叫喊、拍擊、團唱兒歌;像極了一群有著無窮精力,卻不知如何發洩,只得以所有最千篇一律的重複相互取暖。真正的溫度,恐怕不是唱了什麼歌,而是那個歌曲與歌曲中間的集體應和:嘿~

吳政翰在〈熱血硬派,可以多持久?「2015新人新視野─戲劇」《夢遺》〉評論中,一針見血地點出這齣戲以大量的「淺層拼貼」而成;戲裡充斥片段式/演唱會式/夜店式的即興互動,演員與角色間相互調侃、戲弄、嬉鬧、甚至肢體與語言暴力相對,卻不見舞台上的演員群有任何與觀眾溝通與互動的意願。導演要的正是一群為所欲為的青少年,一群就算作為醫生、護士、專業技術人員,仍然要把懷孕的產婦搞到不知道究竟迦恩孩子能不能平安出世?這是不是就是我們的未來?還是未來已經是現在了?

這一段從醫院開始的生產過程,我認為是全齣最動人也最精華的部分,也一掃混亂災難。透過不斷清理舞台演出空間,沒來由但早已經毀滅的世界,逐漸回到最乾淨的狀態:大夥一起迎接未出世的孩子,即使這個孩子將會毀滅大夥。當代的世界不就是這樣一代代迎接以為會帶給我們希望、會扭轉逆境、會止惡行善、會一切都不一樣的下一代?導演丟出了極大的痛苦詰問,究竟是我們想錯了?是我們太過一廂情願?太過放縱?還是這一切就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毀滅中,找到殘破與受傷的身體,然後重新許願?導演巧妙地將最後產房一景,背幕拉開三角空間,白色燈光收束在手術台上,前場一片黑。生產的這一幕像極了靈堂,迎接新生也同時迎接毀滅。

本戲仍有幾處需要一提。時空轉換,一次又一次使用龍珠回到過去的幾段片段,大概是本齣最大的敗筆。過於拖沓的重複,只見到無止無盡的胡搞,這樣的節奏反而拖累了最後的畫龍點睛。另外清一色的男性,雖然透過角色扮演,不僅卡通、漫畫、電影顯得平常,女性、老年、原住民、外籍等角色也宛如信手拈來,隨意玩耍。並非強求政治正確的閱讀,但如果所有的角色再現只是在集體應和的男性暴力中,迎合了、加強了所有社會形象中的刻板印象,導演恐怕太輕易交出了操演(performative)本身所具備的反思與顛覆可能性。

《夢遺》

演出|洪唯堯
時間|2015/12/12 14:30
地點|高雄正港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情境變得卡通,現實與想像交疊,所有表演都以誇大化、KUSO式的語法搬演,此般劇情可說是徹底發揚光大了「中二」精神,一種像是停留在初中二年級,溺於青春期價值觀裡而藉此實現自我滿足的態度。(吳政翰)
12月
04
2015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