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深反淺的外在《信》
10月
07
2016
信(高雄春天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98次瀏覽
陳韻妃(社會人士)

希臘神話傳說,常在河邊凝視美麗倒影的納西斯,不知是自己的臉,日久逐漸愛上水中人,最後情感不得所償,耗竭生命,被諸神化為水仙花,永搖曳在水湄。如果將傳說故事之水中倒影加以轉化意義,可作如是看──那是自我理想形象/美好特質的投射,但必須透過如水面、鏡子外物才能反映。對應至現代,與其說每個人有自戀傾向,不如說我們多少將自我投射在偶像明星、網路社群、電玩遊戲......上頭,藉虛擬想像、身份或扮演來塑造理想化自己,從中隱含想被肯定的心理。

劉建幗劇作常有追尋理想自我情節,例如《金蘭情×誰是老大》中少女巧希,《Roseman 玫瑰俠》保護企業家的小弟,《十八羅漢圖》凝碧軒軒主赫飛鵬等,現實生活是普通人士,卻因變身、武功、藝術──工具外物之助──而隱藏出凡內在,這些強大技能,不只突破平凡外殼,還進一步挑戰性別、法律、倫理,形成其作品另一個特點「越界」,模糊社會既定印象、成規的界線,呈現開放性的思考。

《信》透過古裝劇敘事,包裝著理想自我之塑造和越界等情節,烏雪國因政治因素分裂為水雲、山南國,彼此不得往來交通,終擋不住人民要聯繫的渴望,暗地遂產生走私書信、人口的商機。

首先戲很復古,然無關乎古裝,而是它講一個距現在社會漸行漸遠的過時經驗──紙筆通信,數位時代有多少人還提筆寫信,交由郵局遞送,耗時等待寄件、回信?更多時候是手機按鍵、電腦鍵盤取代了握筆觸感。其次,歌仔戲的談感情方式,往往「小生小旦眼尾牽電線」,剎那間看對眼便成了,可這戲第二個復古處是紙上談情,緩慢醞釀、知性行文,完全沒面對面,充滿想像空間,重現被(現代)遺忘的古典浪漫。另外,信裡的男女主角「知書達禮」形象和實際上相差甚遠,除形象落差和真相揭曉是笑點來源外,更可探究是:人用紙筆或網路的書寫行為,為何總有刻意經營或表演「現實中欠缺的某部分自己」心態?如此「美化」的內容,真實程度有多少?

劇中兩國明令禁止人民往來,但法不合常理,用「錢」輸通(言子韋走私生意)或兩「情」相繫(柳清守和白靈萱私訂終身)即能突破疆域,嘲諷嚴刑竣法意圖明顯,又何嘗不是現實極權國家的鏡象寫照?輕賤普世價值、橫加管制各種權利,法網收束越緊越杜絕不了旁門左道猖狂與離心者向外流動,正是反對威權的越界現象。

劇情頗與時下政治比擬,似曾相識處還來自其他影視作品的手痕,男女談情說愛援用如《情書》、《電子情書》……等書信主題相關電影,言子韋「合理不一定合法」走私事業像《辛德勒的名單》,勇伯始終不放棄找尋「風坡村賣豆腐的秀美」,豈非《等待果陀》的永恆探問?眾多「影跡」顯示的訊息是,世代不同的經典定義──純文字書籍轉變成影視、漫畫、電玩等圖像為主,影響創作取材,好處是觀眾容易理解有共鳴,卻難免流於輕易,本戲主角結局和情感走向都因簡單理由而硬生轉折悲喜,表面的快樂或可調劑沉重氣氛、不叫人生那麼嚴肅,再次印證了娛悅歡笑和新奇創意向為劉建幗的風格賣點,也許「欲深反淺」是其刻意戴上的外在面具?希望不僅於此罷。

《信》

演出|明華園天字戲劇團
時間|2016/09/04 14: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陳昭香的聲音清亮,穿透力感染力十足,這齣戲對言子韋的刻劃飽滿立體,讓陳昭香的魅力與本事可以盡情揮灑。戲曲劇本的創新改革,似乎還是要回歸到角色的塑造,唯有角色的形象飽滿,演員才有發揮的空間。(謝筱玫)
9月
06
2016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
綜上所述,《劉廷英賣身》在表演、舞台設計及主題重塑等方面均展現出實力,充分展現了年輕演員的潛力和創作團隊的雄心。然而,劇情結構和節奏的掌握仍有不足,未能充分體現歌仔冊的內在完整性。
9月
30
2025
《鬧・NOW》不僅僅是對布袋戲的新嘗試,它實際上是以「鬧」作為方法的文化介入,改寫了戲劇中「正統」的定義:正統並非單一血脈的傳承,而是在衝突與協商中共存。
9月
26
2025
《前方有三岔路口》不是一齣把所有問題都說清楚的戲,它更像顯微鏡,放大身體、物體、聲音與時間之間的摩擦,是一場關於黑暗、物質與舞台邏輯的「思辨練習」實驗。
9月
1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