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辣失控的懽慾《週末狂歡夜》
11月
29
2011
週末狂歡夜(螢火蟲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20次瀏覽
楊美英

當表演藝術作品將裸露、性愛場面搬到舞台上,常常容易形成特別關注的焦點,然而,除了勇於展露肉身,以便宣示身體自主權、或是表達對於社會道德一般尺度的挑戰之外,筆者更在意的是,如是表演素材的選用,乃是為了完成什麼樣意圖的劇場藝術手段?

螢火蟲劇團於高雄成立十六年,活力充沛,曾經出現兩條創作脈絡:一為跟隨學習歌仔戲、夜市叫賣,推出江湖風塵味的新編廟口野台戲,俗艷粗野,獨具特色;一為經營多年的同志題材,加上導演韓江的過往警界服務經驗,交互編織成結合時事新聞的社會寫實劇,自成一格。

這回的《週末狂歡夜》,故事場景設在粉紅色系的旅館房間內,四男一女湊在一起,不斷地炒K粉(K他命)、呼大麻等,在高張的性慾、毒癮、妒意之中,擦槍走火,一場周末搖頭性愛轟趴頓時成了一個接一個的命案現場,最後連旅館服務生也難逃厄運……。

觀賞過程中,可以感覺到導演企圖營造一種強大的緊張壓力,包圍著這幾個進入旅館房間找樂子開轟趴的年輕人,其中有同性戀、疑似雙性戀的異性戀者及其女友,特別是幾起命案連續發生後,剩下的活口彼此猜忌,同時苦思對策,一再歇斯底里聲嘶力竭哭喊恐懼,似乎意圖傳達一種類似「無路可出」的困境。然而,全劇的呈現看來,除了第一個喪命者像是因為吸毒過量斃命,處理得順理成章以外,後來接續因為內鬨而先後造成的暴力殺人,在對白與情緒動機的堆疊上,都顯得有些勉強,無法充分建出性與死的迷離氛圍、人性的矛盾衝突、空間內外的臨界張力。

如此不到位、放不開的感覺也出現在導演兼演員韓江飾演的Simon身上;令人好奇的是,印刷節目單中夾了一張影印資料,說明導演在該劇首演前一天凌晨才決定換角,原因「難以一言以蔽之」。演員名單中有來自香港的風草草劇團創作總監梁祖堯,擔任重要角色,演來輕鬆順暢,但如前述所言的堆疊與轉折上面,內在能量不足;另外,資深演藝人員田路路、在地劇場演員金美滿(原名歐陽明淑)飾演旅館同事,聯手開場的一段對話,自然通俗生動,好比台語相聲答嘴鼓加爆粗口,偶獲席間些許笑聲回應,只是篇幅稍嫌過長,反而削減力道,而且快速的台語口白恐怕也造成若干觀眾的接收困難。

如此單刀一揮、直白陳述的手法,為螢火蟲韓江常見作風,就像劇中的親密互動、挑逗、多P交歡等,也都相當直接暴露,傳達了濃濃肉慾的身聲現場感。又如劇情交代搖頭派對種種毒品器材的準備過程,幾乎可說不厭其煩的鉅細靡遺,或可藉此達到社會寫實的舞台效果,然而,從生活到劇場呈現之間的「時間感」還是需要剪裁的,一如筆者對於劇場表演還是期待藝術性的想像創造。

劇終,人去房空,燈暗之際,旅館歐巴桑試探性的要解開裝有屍體的黑色垃圾袋,日常規律的垃圾車旋律響起──我們不確知垃圾袋的結是否被解開,兇案被揭發了?!或是畏縮的歐巴桑放棄探索的勇氣,且讓真相被垃圾車帶走,暫時繼續掩藏?這般開放式的結尾,帶來多元討論的可能,但也可能因為其中的不確定性,使得全劇在平面而單一的暴露、俗辣之中應該可以更為精準的掌控,才有機會在滿懷犯忌的膽量裡更為清楚的表達創作者面對社會百態的真實觀點!

《週末狂歡夜》

演出|螢火蟲劇團
時間|2011/11/25 19:30
地點|高雄市立文化中心至善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於一些長期熟悉《熱帶天使》的劇迷們,或許無法諒解此版刻意濃縮或刪減的劇情及鋪陳;然而對我來說,「星聲登場版」的《熱帶天使》,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嶄新文本。
4月
02
2025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