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遺音七子戲《陳三五娘》
5月
09
2018
陳三五娘(台灣戲曲中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07次瀏覽
鄭希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研究生)

七子戲為現存閩南語系中最古老的劇種,被認為是承襲自宋元南戲之遺音,可說是戲曲界的活化石。而七子戲亦稱小梨園戲,為南管戲劇種之一,舉手投足皆要求精緻、細膩,目前臺灣唯一保存及演出南管戲的團體,為位於臺中的合和藝苑,是2010年獲行政院文化部授證為「人間國寶—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南管戲曲類之林吳素霞藝師所創辦。

演出當天舞台擺設簡單,一桌一椅,覆以繡帔,筆者環顧四周,觀眾年齡層甚廣,涵括老、中、青三代,席上觀眾幾乎滿座,出席十分踴躍,散場後亦有許多戲迷爭相排隊與團隊合照,可謂盛況空前。

後場共有鑼拍、南鼓、琵琶、三弦、玉噯、品仔、大廣弦七件樂器,開場為《睇燈》,以元宵節為背景。小生陳三首先出場,手勢、腳步頗為講究,展現其風流倜儻的氣度。主角念白時,多以鑼拍,特別是南鼓伴奏,南鼓亦稱足鼓,演奏者將一腳放在鼓上,隨演員身段而移動足部並敲擊之,頗具特色;而眾角色演唱時,樂器齊奏,後場人員負責烘托及營造戲曲氣氛,與演員配搭,默契極佳。

隨後丑角林大上場,腳步逗趣,表情及唱詞誇張、猥瑣,與小生表現大異其趣,頗能炒熱現場氣氛。而女主角五娘及婢女益春、女丑角李姐出場時,三人手勢、科步皆不同,五娘矜持內斂,益春青春洋溢,李姐為男生反串,外放且粗魯,引人發噱,尤其打鞦韆橋段,引起觀眾一陣訕笑,好不熱鬧。

五娘唱功細膩、科步精緻,表情到位,頗得素霞老師真傳。導演注重場上美感,並隨劇情變換三人排列順序,極富巧思。三人唱腔頗和諧,身段與唱功兼備,十分難得。舞台設計亦有巧思,換幕時花燈落下,藉由念白,呈現不同的花燈主題,使人身歷其境,如隨主角一同遊賞花燈,而丑角不時插科打渾,適時陪襯主角,增加戲劇可看性,頗具民間色彩。

下半場為《留傘》,其中奪傘一幕,充滿戲劇張力。素霞老師在本折戲中飾演婢女益春,不僅唱腔咬字講究,動作更是細緻靈活,一舉手、一投足皆是戲,無怪乎博得滿堂彩!陳三與益春,兩人以「傘」為中介,巧妙藉由細微的動作,顯現兩人心理狀態,蘊含情味,而後場樂師亦隨著劇情,在激動處,加快節奏,烘托情緒,其團隊傳習技藝之用心,令人動容!

素霞老師不愧為國寶,陳三與五娘對話時,老師在旁做戲,動作靈活輕盈,姿態頗具韻律,恰似攪動一池春水,掀起陣陣漣漪,成為撩撥男女主角情弦之催化劑,看老師時不時擺動身軀,撥弄頭髮,時不時與五娘輕咬耳朵,千嬌百媚,使人忍不住深受吸引,目不轉睛地端詳其細緻的動作及走位,老師結合「懸絲傀儡」身段:走路時垂手走,三步進、三步退,三步到台前;疊腳走時,腳跟著地,手勢亦有定規,每一個動作皆十分講究,但相較之下,徒弟們就沒有老師那般的靈動,程度仍有落差,筆者深怕如此精湛的技藝精髓將失傳,不禁為之心急!

戲劇最後,益春成功留下陳三,也讓觀眾感受團隊,將七子戲留在北臺灣的祝福。期望七子戲如此精彩、珍貴的遠古遺音及臺灣碩果僅存的活化石技藝,能如薪火般,代代相傳。

《陳三五娘》

演出|合和藝苑
時間|2018/04/21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
然而看似結構陳舊,筆者卻認為此情節設計,能夠正視新生代演員如何在舊有情節或其他劇目相似的段落中,不依靠過於飽滿的表演功法包裝肢體,而是能自然地流露表演力,精準營造舞台畫面與氣氛。
4月
30
2025
此次,「國光30:春分啟動」系列中的《江流無間道》、《金玉奴》雖是盛演已久的經典劇目,但國光團隊沒有陳陳相因,照本宣科,而是細加調整雕琢,為經典注入新的活力。
4月
29
2025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