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優人,自在飛揚《花蕊渡河》
11月
07
2012
花蕊渡河(優人神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36次瀏覽
謝筱玫

由花博定目劇改編而來的劇場版《花蕊渡河》也是第一次由青年優人在專業劇場挑大樑的演出。青年版的優人神鼓充滿熱血與飛揚跋扈的生命活力,乍看少了優人神鼓以往沉潛凝煉的宗教氣韻,但看完整場演出會發現其簡單的敘事充滿著禪意機趣,並且善用了表演者的「年輕」:故事即關於一批年輕的背包客目睹了花兒的生滅而若有所悟。本該是「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的花朵,因著少男少女的駐足停留,小花的生命與年輕人的生命兩相照見,年輕人甚至得以觀照自我、諦聽心性。於是,「花蕊渡河」的「花」最後似乎更像是在講人心中的那一點佛性。

所謂的「故事」,是由簡潔的旁白,如「一朵小花迎著朝陽」或「一朵小花在艷陽下盛開」等以時間軸的流動(朝陽、艷陽、烈日、深夜)製造簡單明瞭的敘事結構與分段。貫穿整場演出的,是一個提著皮箱的時間旅者,此人像是個雲遊僧,也像是莫測高深的武林高手,在劇中以詼諧智慧點醒、度化凡人。象徵花之精靈的舞者在旅人簪花於鬢邊之際開始舞動綻放,少女也開始了與美麗生命的相遇。開到荼蘼一景,少女與花仙舞步一致,輕盈的圓裙在舞台上畫出了兩朵花,旋轉復旋轉,悠揚的笛聲間,有著物我兩忘的狂喜。

同樣感受到天人合一境界的,是結尾的深夜一景,水聲帶出夜晚的寧靜,少年們在夜間舞長棍,既是充滿力道的武術動作,長棍抽擊鼓面上又另有一種力量,伴隨著木魚、銅鑼、笛聲,視覺與聽覺皆酣暢淋漓,然後,花瓣無聲壯闊地落下,像是靜靜落下的雪。旅人出,在一片落盡的繁華中,拾起一粒種子,生之循環反覆盡在不言中。

年輕優人的鼓聲充滿活力,鼓聲的奔放激昂也吻合年輕背包客們的性情與花之盛開,(也就是敘事巧妙的把演出者的年輕條件考慮進去,掩蓋了年輕可能的易放難收之缺陷),器樂音色的加入也有畫龍點睛的效果,木琴製造出河水流淌的感覺,與大提琴互搭則別有一種生命的喜悅,後半段的笛聲適時營造清幽效果。而這些曲調也是青年優人們的創作。

《花蕊渡河》是個讓人觀之聽之湧生歡喜的演出:作品的意境數度令人感到與天地共舞的喜悅;而這批初試啼聲的年輕一輩,他們的身手展現了紮實的訓練,更令人感受到熱情與希望。長江後浪推前浪,這批自景文高中優人表演藝術班培訓的學生,真的已經是準備好了。

《花蕊渡河》

演出|優人文化藝術基金會
時間|2012/11/02 19:30
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飾演青春學子的舞者們,在拋擲五彩繽紛的小鼓的同時,向上旋轉跳躍,飛揚於舞臺之上,飾演雲遊僧人的表演者,拖移著行李箱,輕巧地漫遊四處。這些「平移」及「往上」的身體新意象,搭配寫實現代化的台詞,創造出不同於上一代優人肅穆傳統的新風景。(鄭芳婷)
12月
12
2012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