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中戲架構易於探討「表演」、「虛實」、「劇中人」等命題,然而《離開與重返》使用戲中戲,卻遙遙不止滿足於透過演員穿梭內外兩戲以營造戲劇效果、深入角色刻劃、為劇中人發聲等事(而雖有「劇組經營危機」、「演員頻頻跳出情境為角色抱屈」等套路情節,卻處理得俐落深刻、不落俗套),其更關注的是「客家『族群』認同」與「客家『人』自我認同」一類的辯證。
身兼編、導的徐堰鈴在這齣一百四十分鐘無中場的舞台劇中,藉此架構及一眾角色,拋散大量符號諸如月光華華、國語、口音、月琴、同志、土地、金鐘獎、勤儉、硬頸,圍繞著「我是誰」、「什麼是客家」、「哪裡是客家」不住叩問,舞台設計並以倒吊的屋舍、歪斜的壁面、好似浮冰崩裂的地板、裸露的劇場燈光及後台空間,再加上整齣戲的開頭及結尾皆處於風雨交加的混亂狀態,以及過程中皓天(徐灝翔飾)失家、美娟(謝瓊煖飾)崩潰、佑妤(李邵婕飾)遺忘、承宗(李辰翔飾)離家等故事,全劇呈現出超現實、徬徨隱含暴躁的質感,那些警察暴力、性向思辨、記者亂入、客家八音尬電音、月琴從美娟身體衝出去、皓天走不出物事全非的事件......等場景,俱如同滿張的氣球們一顆顆爆破。
層層疊代附身於美娟身上的客家傳統女性「月琴」、背負祖先土地重擔的皓天、立志振興客家文化的元龍(林家麒飾)、與來自客家鄉、承著客家血脈,卻在成長過程中逐漸褪下了客家外衣的佑妤,他們或滿溢、或有志、或混淆,透過拍攝一齣(虛幻的)《月光華華》客家戲因緣際會,正是離開了客家原鄉後,來到攝影棚裡重逢了客家內容,經歷了離開與重返,反而得以局外人的角度審視自身:究竟在戲裡要怎麼「演」才會「像」個客家角色、客家「人」?
演員從扮演劇中人,逐漸成為了劇中人;演員透過劇組重新看見了客家腔調之美,卻也看見了潛移默化的口音歧視,而為了守護自家位在大埔的土地,卻要到臺北去抗議,好像沒有被臺北看見的土地就不是土地、不在台北的人就不是人似的,但是那些在台北上演的、敘述著這個國家裡種種不公平的紀錄片、電視劇、舞台劇,卻又是供都市人們虛偽關懷的功能大於實際產生扭轉,如此荒謬卻又真實發生(最近《做工的人》也引發類似討論)。
《離開與重返》以傳統客家人、客家文化為核心命題,用了常見的戲中戲手法,卻說出讓人耳目一新的漫漫故事,元素多樣、色彩斑斕,懇切地以「表演」、「存在」、「客家元素」作為各線索、各情節的創作基土,並不過分耽溺於歷史、社會事件的情感之中,若比之去年同樣帶有客家色彩的《雲係麼个色?》、《人間男女─幌馬車變奏曲》,此作都更為成熟、中立。
《離開與重返》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時間|2016/3/25 14:30
地點|台北市客家音樂戲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