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家族群與個人認同之間《離開與重返》
3月
28
2017
離開與重返(陳又維 攝,莎妹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27次瀏覽
張峰瑋(劇場工作者)

戲中戲架構易於探討「表演」、「虛實」、「劇中人」等命題,然而《離開與重返》使用戲中戲,卻遙遙不止滿足於透過演員穿梭內外兩戲以營造戲劇效果、深入角色刻劃、為劇中人發聲等事(而雖有「劇組經營危機」、「演員頻頻跳出情境為角色抱屈」等套路情節,卻處理得俐落深刻、不落俗套),其更關注的是「客家『族群』認同」與「客家『人』自我認同」一類的辯證。

身兼編、導的徐堰鈴在這齣一百四十分鐘無中場的舞台劇中,藉此架構及一眾角色,拋散大量符號諸如月光華華、國語、口音、月琴、同志、土地、金鐘獎、勤儉、硬頸,圍繞著「我是誰」、「什麼是客家」、「哪裡是客家」不住叩問,舞台設計並以倒吊的屋舍、歪斜的壁面、好似浮冰崩裂的地板、裸露的劇場燈光及後台空間,再加上整齣戲的開頭及結尾皆處於風雨交加的混亂狀態,以及過程中皓天(徐灝翔飾)失家、美娟(謝瓊煖飾)崩潰、佑妤(李邵婕飾)遺忘、承宗(李辰翔飾)離家等故事,全劇呈現出超現實、徬徨隱含暴躁的質感,那些警察暴力、性向思辨、記者亂入、客家八音尬電音、月琴從美娟身體衝出去、皓天走不出物事全非的事件......等場景,俱如同滿張的氣球們一顆顆爆破。

層層疊代附身於美娟身上的客家傳統女性「月琴」、背負祖先土地重擔的皓天、立志振興客家文化的元龍(林家麒飾)、與來自客家鄉、承著客家血脈,卻在成長過程中逐漸褪下了客家外衣的佑妤,他們或滿溢、或有志、或混淆,透過拍攝一齣(虛幻的)《月光華華》客家戲因緣際會,正是離開了客家原鄉後,來到攝影棚裡重逢了客家內容,經歷了離開與重返,反而得以局外人的角度審視自身:究竟在戲裡要怎麼「演」才會「像」個客家角色、客家「人」?

演員從扮演劇中人,逐漸成為了劇中人;演員透過劇組重新看見了客家腔調之美,卻也看見了潛移默化的口音歧視,而為了守護自家位在大埔的土地,卻要到臺北去抗議,好像沒有被臺北看見的土地就不是土地、不在台北的人就不是人似的,但是那些在台北上演的、敘述著這個國家裡種種不公平的紀錄片、電視劇、舞台劇,卻又是供都市人們虛偽關懷的功能大於實際產生扭轉,如此荒謬卻又真實發生(最近《做工的人》也引發類似討論)。

《離開與重返》以傳統客家人、客家文化為核心命題,用了常見的戲中戲手法,卻說出讓人耳目一新的漫漫故事,元素多樣、色彩斑斕,懇切地以「表演」、「存在」、「客家元素」作為各線索、各情節的創作基土,並不過分耽溺於歷史、社會事件的情感之中,若比之去年同樣帶有客家色彩的《雲係麼个色?》、《人間男女─幌馬車變奏曲》,此作都更為成熟、中立。

《離開與重返》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時間|2016/3/25 14:30
地點|台北市客家音樂戲劇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劇中大部分時刻翻轉著我們對於扮演與現實的認知時,觀眾又該如何面對舞台上所映照的巨大真實呢?透過劇場所折射的真實,與我們被襲捲其中的真實有何不同?一旦離開了劇場,我們又將用何種方式返回外面的世界?(白斐嵐)
3月
31
2017
二個半小時不休息的長篇筆記形式展開。舞台、片場、心理世界流動,甚至連台上的花生米、醬菜腐乳稀飯都是真的。女導演這次可是織了塊當代感十足的鄉愁大花布。(劉亮延)
3月
28
2017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