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大秦孤傲任誰評?《千古一帝秦始皇》
7月
08
2015
千古一帝秦始皇(許亞芬歌仔戲劇坊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59次瀏覽
黃佳文(社會人士)

透過戲劇演繹史實,改編並展演歷史劇作相當吃力且不討喜,尤其劇本的編寫不能大幅背離史實,在情節構設及人物周旋間亦須留意是否過度揣度,在既有史實的束限下,成就一齣歷史劇自然不易,面對愈加專精的觀眾,歷史劇的編演與詮釋更被肅穆檢視。「許亞芬歌子戲劇坊」推出《千古一帝秦始皇》,詮解一統於秦的功過是非,甚至判定秦始皇的歷史定位與人生價值,勇於挑戰劇作的編演,便在這般期待中受人矚目。

《千古一帝秦始皇》全劇依憑《史記‧秦始皇本紀》編擬劇作,敘述自嬴政即位掌權之初,至剿滅六國、號為「始皇帝」的一生,生平經歷濃縮如影劇片段般展現於舞臺,其中又以嬴政(許亞芬飾)與仲父呂不韋(古翊汎飾)欲親還疏的難言隱事最令人動容、感慨,但除此之外則難引起觀眾共鳴;嬴政斥逐趙姬(廖玉琪飾)、偏寵阿房(張孟逸飾)、逐客等情節本可有細密深入於人心的演繹,或許礙於劇幅而未能施展,在劇中空留遺憾。

束限於史實,也使得編劇林紋守難以盡情揮灑,從而依循史實脈絡中規中矩地鋪排情節,但少了「節外生枝」的浪漫想像,嬴政與趙姬的母子親情便難以申懷,嬴政與阿房的繾綣情誼也不再淒楚,難以見曉嬴政的性格變化與情感起伏,使其個性只有單方面的孤傲與霸道,成就了鐵血大秦,橫掃六國,縱使登上王者之路,隻影寂寥何須讚嘆? 走筆至難以敷演的情節尾聲,只好以〈始皇頌〉:「車同軌、書同文、畫一度量衡,築長城、建馳道、一車透通行」輕略作結。倘若只是歌功頌德一番,著實沒有必要大費周章敷演此劇,欲憑藉《千古一帝秦始皇》將歌仔戲推往王者之路,還有待後人品評,據此琢磨再登臺展演,方有不可一世的面目與內涵。

《千古一帝秦始皇》由許亞芬領軍演出,各腳色俱為一時之選,聲威浩大。許亞芬曾於「河洛歌子戲團」《秋風辭》一劇中飾演漢武帝,令人激賞,有此典範無不讓觀眾期待她所飾演的嬴政;而在飾演嬴政時所展現的孤傲與霸道,顯見其剛強的氣魄外,若能顯露些微「不忍」則更增性情變化,讓人物更加生動,可歌可嘆。也由於許亞芬獨挑大樑而戲份吃重,至使周邊人物的演出相形見絀,除呂不韋、趙高(江俊賢飾)貫串劇中以外,其餘腳色性格及其情感難以彰顯,眾多伶優淪為邊襯,無法達到綠葉襯托紅花之效,在劇情考量與角色編配上則有顯著的缺憾。值得一提的是,古翊汎的演出極其精湛、到位,大將之風已有所成。

全劇幕前幕後所費苦心不容小覷,集聚各路歌仔戲名角共襄盛舉外,音樂、舞臺及影像設計亦為全劇加分不少。首尾影像氣勢開闊奔騰,宛如史詩鉅片;舞臺設計簡約中富含變化,靈活巧轉,增添新奇;本劇的樂曲歌調則別開生面,經過名家安腔編曲,企圖創生有別於傳統曲調的「新聲」,其偶數字句的唱詞似追循先秦詩歌而有迂緩清雅的風格,輔以鐘磬之音則顯古樸,作為高度精緻化企圖的《千古一帝秦始皇》,所編配的樂曲歌調已非傳統歌謠小調所能駕馭,但融入大量新編曲調與音樂,雖然精緻卻也造成歌仔戲曲調愈形疏遠,該定位為歌仔戲,抑或是歌仔音樂劇?

全劇聲威豪壯,卻鮮有歌仔戲曲調旋律,或因板式變化而歧異,在唱腔欣賞上多少令人感到不習慣;而融入國樂團的伴奏未能充分提供演出時達到敘事、抒情的效果,各行其是,和諧不成則淪為干擾,令人略感可惜,雖不至荒腔走板,但在安腔編樂的主從關係上應拿捏得宜,方能使曲調演唱與伴奏協調生成。

在場面調度與演唱調劑上,導演蔣建元功勞不小,為駕馭此一氣勢磅礡的歷史劇,化繁為簡,當嬴政一登峻嶺傲視秦國橫掃六國之時最為可觀,在舞臺旋轉之際,穿插細節,舉重若輕而巧妙帶過,也遮掩了歌仔戲長年著重生旦愛情戲路而武藝乏弱的缺點;然而劇本走向已然定型,也使得導演發揮受限,在缺乏故事想像的歷史事件中,轉而提煉嬴政的王風霸道,將其高張的氣燄推至頂端,藉澎湃氣勢掩蔽人性的空缺與紛歧的演唱。順道一提,透過考古學家串場以穿梭古今,縱使新奇卻顯累贅,尤其劇末聲稱秦始皇未死,一代尊皇懼死之態,大大折損其王風霸道,頗感貶意。

《千古一帝秦始皇》作為「許亞芬歌子戲劇坊」首登國家戲劇院此般大雅之堂的鉅製,其所展現的企圖與氣勢非同凡響,不僅匯聚幕前、幕後各路名家,就連劇情與史實的勘合也十分用心,樂曲歌調的編製、舞臺設計也有著曠古傲然的野心。然而,《千古一帝秦始皇》與觀眾之間卻有著莫名的距離,當劇作本身無法令觀眾感受而有共鳴,肅穆以對,終究只是廟堂雅樂而非民間流風,期待與失落難免並存。

《千古一帝秦始皇》

演出|許亞芬歌子戲劇坊
時間|2015/06/07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
綜上所述,《劉廷英賣身》在表演、舞台設計及主題重塑等方面均展現出實力,充分展現了年輕演員的潛力和創作團隊的雄心。然而,劇情結構和節奏的掌握仍有不足,未能充分體現歌仔冊的內在完整性。
9月
30
2025
《鬧・NOW》不僅僅是對布袋戲的新嘗試,它實際上是以「鬧」作為方法的文化介入,改寫了戲劇中「正統」的定義:正統並非單一血脈的傳承,而是在衝突與協商中共存。
9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