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族群與表演形式的交融——《關》
5月
27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60次瀏覽

蔡沛安(國立成功大學戲劇碩士學位學程)


《關》是今年首次舉辦的「六堆庄頭劇場」當中的其中一部作品。此劇以族群關係為故事核心,講述來自大路關的生意人阿和與其妻春蘭、台灣作家鍾理和與其妻鍾台妹遇到的生命關卡,以及對家鄉的深情。在手法上,透過兩對夫妻的穿越,在時空交錯中帶著觀眾回顧水患歷史、原客族群的交流、石獅公的信仰。編導在感言中皆提及「關」的匯聚意涵,這部作品確實做到了匯聚的功能:在情節上有時空的交融;在意義上有族群的交融;在表演上則有戲劇、舞蹈、歌唱三種形式的交融。

戲劇、舞蹈、歌唱在此劇中是並重的。劇中男主角阿和、鍾理和皆由彭浩秦飾演;女主角春蘭、鍾台妹皆由吳奕蓉飾演,由於情節中有時空穿越的設計,因此演員須演繹不同角色,兩位演員大多採用寫實的表演方式,並將角色的轉換呈現到位。至於大自然或是神祇角色,則以舞蹈或歌謠方式呈現,如石獅公由陳福榮出演、河流領舞由陳宜君擔任,兩位舞者以紮實且深具美感的肢體,來演繹劇中的非人角色,「河母」則由桑梅絹演出,用歌謠呈現河水與自然的力量。部分角色與群眾演員由在地素人出演,也是此劇的特色。較可惜的地方在於語言,全劇主要以客語演出,必要時因角色需求加入少量華語及日語,但在演繹原住民族時,卻以華語演出。雖然能夠理解有觀眾聽懂與否以及受眾族群的考量,呈現起來還是稍嫌突兀。

《關》一劇在舞台方面較簡約,除了石獅公像以及一台推車,並沒有大型布景,反倒是演員手持小道具非常多,而道具的使用確實幫助了素人演員在表演上的發揮,在多位演員同時出場時,也容易營造熱鬧氛圍。至於燈光,由於演出場地位於室外、下午天色明亮,並未呈現出太多效果,不過演出期間天氣陰雨不定的狀態,巧合地與劇本相融在一起。在服裝上,鮮明的色彩與設計凸顯出了各角色所屬的族群,非人角色的服裝以同色系布料拼接,具有特色、在視覺上也很豐富。音樂部分,由大恭老師創作並現場演奏的音樂與劇情契合,成功烘托了整個演出。另外,以人聲演唱的山歌與歌謠,都具有相當大的穿透力與感染力,是我認為此劇很精采的部分。

此劇在觀演關係上很特別。由於演出場地並不在典型的劇場空間,而是在六堆客庄的幾個定點進行演出,觀眾多為當地居民,加上演出前還安排了文化體驗活動,形成一種互動性很高的「套裝行程」。我觀看的場次位於六堆忠義祠的天井,觀眾在演出中不但與表演者距離非常近,角色也會與觀眾互動,在開放式的空間可不時聽到鄉親們的談話聲與小朋友的提問,就像在廟埕看野台戲般,氣氛歡樂且共融。

整體而言,《關》這部作品簡單而短小,若放到典型的演出空間中,或許不會讓我感到出彩,但作為一部深入社區以及探索自身族群故事的作品,我認為表現良好。主創團隊無論在與當地素人演員或是觀眾的交流上,都感覺得出下了不少工夫,彼此真誠相待讓演出多了一份故事以外的溫暖。若是往後台灣各地有更多這樣的演出製作計畫,想必民眾對表演藝術的興趣和認識會有顯著的提升,對此我樂觀看待,期許「六堆庄頭劇場」未來繼續舉辦,並受到更多人的關注。

《關》

演出|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 Dancecology
時間|2022/05/01 15:00
地點|屏東竹田六堆忠義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