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離家書與家族史後的諭示《天諭之徒》
9月
03
2021
天諭之徒(長義閣掌中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23次瀏覽
蘇恆毅(專案評論人)

2021年2月時,長義閣掌中劇團推出《掌中家書.朱一貴》(以下簡稱《掌中家書》)一劇,透過將布袋戲與現代戲劇結合,訴說朱一貴故事對長義閣家族史、以及在臺灣史上的意義,同時也有為布袋戲的表演形式打開新局的意義。

《掌中家書》的多層結構敘事,較明顯的其中兩條為:以現代戲劇呈現的長義閣家族史,與以布袋戲呈現的朱一貴故事,兩條敘事線相互結合對照,點出劇中「阿公與朱一貴都是同一種人」的情感投射。至於劇中作為引子的禁戲〈林沖夜奔〉,則隱微地以「戲中戲中戲」的第三條敘事結構,作為對抗時局禁錮的背景與生命張力。

演出半年後,長義閣則將其中現代戲劇的內容抽離、修編為本次推出的《天諭之徒》,將敘事內容更聚焦於朱一貴在「天命」所趨下,從發跡至敗亡的歷程。從內容而言,《天諭之徒》只對《掌中家書》中朱一貴的部分進行細部修整、並無大幅改動;從主題而論,則有從家族史轉向討論「天命」之於朱一貴做為「人」的影響力;從演出效果來說,對於在《掌中家書》身兼戲劇演員的藝師來說,《天諭之徒》的修編,或能更專注地在偶戲表演上,觀眾亦可免於布袋戲與現代戲劇在同一表演空間中,兩種演出形式相互輔助、卻也彼此競逐的感受。

從劇名來看,朱一貴的發跡是「天諭」:編劇刪去了原《掌中家書》王玉全委託和尚宣傳朱一貴帶天命一段,僅留下和尚對群眾宣傳,與王玉全求卦得「一貴為王」的藏頭詩兩段情節,使「天命」成為人造時勢的「人為」結果,而真正的「天命」——即第五場憶往中提到幼時曾得指點必須離群索居、否則將帶來災難——反遭埋沒。真實天命的隱沒、與人造的天命被揚升,進而強化朱一貴起義不僅是群眾擁立的黃袍加身、更具有稱王的「正當性」。此正當性亦區隔引子〈林沖夜奔〉為時勢所逼、奔上梁山的主題,更為此劇之反諷天命留下伏筆。

朱一貴稱王,看似是天命,實為人造時勢與個人選擇所趨,此事對群眾而言是英雄,對政府而言是流寇。此種雙重特質,實質上與〈林沖夜奔〉等《水滸傳》梁山好漢並無區別,且最終迎來的都是悲劇——此點從朱一貴敗亡,並對王玉全從不說完《水滸傳》與《三國演義》的故事感到遺憾,王玉全則點出兩個故事都是觀眾不喜歡的悲劇可知。因此編劇將〈林沖夜奔〉做為《天諭之徒》的引子,從表面上來看,是對只看到前半齣〈林沖夜奔〉的劇中人指出朱一貴與林沖雖都是反抗者,但前者卻更帶有天命所示的正當性,可為群眾所追隨;對於劇外的觀眾認知的《水滸傳》結局、與演出所呈現的內容來說,則同是時勢造英雄,以及選擇後難以回頭的喟嘆與惋惜。

此外,《天諭之徒》修編後的主題移轉,不僅使敘事主線更為聚焦,同時也令《掌中家書》未能找到適當的對照處的朱一貴與阿春、吳外與花姐此兩組的情感,較可得到妥適的安置處。在《掌中家書》中,由於家族史與朱一貴生命史的兩條敘事線綰合為劇中的大脈絡,人物情愛的部分僅能成為點綴式的柔情轉折、或是劇中的笑料。

但《天諭之徒》在抽離做為前提的家族史後,儘管兩組人物的情感鋪陳內容不變,卻反而能夠使抗爭與情愛經由人物在生命中的無數選擇被結合,諸如朱一貴為何選擇接納阿春、為何選擇與阿春母子生死別離的結局;做為對照組的吳外與花姐,雖是插科打諢的甘草角色,但打鬧中逐漸看見彼此真心、且一前一後希望在陰間相會而赴死。兩組人物雖然在愛情的表述方法與命運結局各不相同,但這當中卻是經過人物有意無意的選擇而形成的對照性結局,表現出在亂世衝突中,不同性格與身分的人如何表述他們的情愛。

以作意來說,朱一貴故事之於長義閣,是相當重要的故事主題。從1997年《南臺灣風雲錄:鴨母王魂斷六腳溝尾寮》以悲劇英雄的形象塑造朱一貴的形象,到2021年《掌中家書》以朱一貴故事對家族史與臺灣史的重大意義,再至《天諭之徒》以「天命/人為」的諷喻角度來看朱一貴稱王的過程。

重說故事,是對前輩的致敬,也是從不同時代的角度與方法重新詮釋故事。

《天諭之徒》雖然以「天命」做為命題,但敘事當中,卻無不呈現出人為的操作與選擇,除是反諷天命的不可違逆外、更諭示所有的一切都是人所選擇的——無論是選擇走上沒人走過的路、或是選擇走下人生的戲台皆是。此種詮釋角度,也是長義閣對朱一貴故事的再次翻新,從而闡釋「命由己造」的意涵。

《天諭之徒》

演出|長義閣掌中劇團
時間|2021/08/28 19:30
地點|嘉義市政府文化局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除此之外,《劈棺驚夢》本質上也有「頭重腳輕」的問題。京崑的演法,大致上切成前半思春、重逢、假死,後半試妻、劈棺、自刎,且融入紙紮人的演出,強化驚悚氛圍。但《劈棺驚夢》將群戲與多數看點集中於上半場,下半場則留予主演進行內心敘事,無論是視覺畫面或情節調度,都有明確的不均衡感。
7月
26
2024
本齣戲看似按演義故事時間軸啟幕,卻無過多三國人物出場,一些重要事件,甚至是赤壁之戰,都僅用荀彧唱段或幕後合唱轉場,虛寫歷史,去脈絡化明顯。如此濃縮主題核心,觀眾視域下的時空感會稍顯模糊,也較無法先入為主。對此,編劇在唱詞上大量打破傳統歌仔戲七字正格,擴大情感空間,潛入角色幽微,跳脫傳統三國戲框架,卻也成功襯托出曹操得意與懷疑自身之對比。
7月
25
2024
劇作原型《徐庶下山》出自外台民戲劇碼。搬進室內劇場後,選擇將演義故事轉換為武俠類型。武俠風格釋出較為寬闊的抒懷空間,民弱官強的亂世無奈、剷奸除惡的情義雙股糾纏,武俠本身混合感官刺激及抒情浪漫,淡化了演義戲碼的歷史色彩,趨近大眾娛樂形式。
7月
24
2024
劇團準確地將有限資源投注在最關鍵的人才培育,而非華麗服裝、炫目特效或龐大道具。舞台設計雖無絢麗變景,卻見巧妙心思。小型劇場拉近了觀演距離,簡單的順敘法則降低了理解故事的門檻,發揮古冊戲適合全家共賞的優勢。相對於一些僅演一次便難以為繼的巨型演出,深耕這樣的中小型製作,當更能健全歌仔戲的生態。
7月
16
2024
歌仔戲是流動的,素無定相;由展演場所和劇團風格共同形塑作品樣貌。這齣《打金枝》款款展示歌、舞、樂一體的古典形式;即使如此,當代非暴力觀點可以成為古路戲和解的下台階,古路陳套歡快逆轉後,沾染胡撇氣息,不見胡亂。為何一秒轉中文的無厘頭橋段可以全無違和?語言切換的合理性,承載著時空及意念盤根錯節構成的文化混雜實景。
7月
15
2024
《巧縣官》在節目宣傳上標舉的是一齣「詼諧喜劇」,於現代高壓的工作環境下,若能在週末輕鬆時刻進入劇院觀賞一場高水準的表演,絕對是紓壓娛樂的最佳選擇,也是引領觀眾接觸京劇表演藝術的入門佳作。
7月
12
2024
當然,《凱撒大帝》依然有當代傳奇劇場多年來的戲曲與聲樂、歌劇等表演形式結合的部分。吳興國演出賈修斯、凱撒、安東尼,各自使用了老生(末)、淨、武生、丑的行當,以聲腔與表演技巧詮釋三個角色,恰如其分,也維持《李爾在此》、《蛻變》的角色聲腔多重變化的設計。
7月
09
2024
從歌仔戲連結到西方劇本、德國文學、波蘭電影導演或法國文學批評,《兩生花劫》的故事起於江南恩怨,卻在台灣釋放和解。我們當然可以從《兩生花劫》關注且重探本土戲劇的本質,但也不妨將它置於世界文學的脈絡下思考。傳統必須走向世界,而傳統也永遠在當代重生
7月
03
2024
或許老戲新編不若以往跨文化的豫莎劇、取材本土小說系列、或實驗性質系列等劇目的開創與新意,現今的傳承與復刻路線讓豫劇團近幾年的劇目走向較為保守,但在經典劇目不斷重演的過程中,新一代的觀眾看見豫劇團在演員與劇目傳承中的成果亦是打磨功夫的必經過程。
7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