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小版的大音樂劇《阿伊達》
5月
21
2012
阿伊達(寬宏藝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46次瀏覽
鴻鴻

寬宏藝術工作室

在台灣看到的「原版」百老匯音樂劇,往往是為了巡迴方便的縮減版。載著東尼獎四項得獎光環,在問世13年後終於抵台演出的《阿伊達》也不例外。我們會發現這齣戲並未隨著時間而長大,反而縮小了。

經典改編有兩個入手的方式。一種是音樂與文本不動,導演在視覺調度、演員在角色詮釋上,加入新觀點;另一種則是直接改編文本,賦予當代語言和觀念。《阿伊達》更過火,乾脆連音樂也全盤重寫。這個與羅茱同一套衝突模式的「仇家變情人」故事,有黃哲倫參與的百老匯改編,主要強項在於對美帝國強權的反思,並豐富了角色性格。

劇中的兩股勢力:非洲的努比亞、埃及帝國,在新版中變成了黑人與白人之爭,讓觀眾立即聯想到非洲與美國、奴隸與殖民主的關聯。這製作順理成章起用大批黑人演員,也是美國社會轉型的鮮明表徵。兩位白人主角:公主安奈莉絲和將軍拉達梅斯,從語言到表演都活脫脫是美國當代年輕人。公主的角色塑造尤其成功,從一個注重外表的浮華少女,經歷愛情挫折後,領略了愛情的真正價值,成全了情敵,自己也挑起責任,轉成大人。相較之下,將軍角色的天真美國男孩形象,卻完全看不出他統率大軍、戰無不勝的領導能力與氣質。

全劇的歌詞淺白、入耳即化,可惜中文翻譯沿用國內CD歌詞翻譯的傳統,愛用成語以及修辭過度美化,對應現場的戲劇情境,往往覺得隔靴搔癢,凸顯了經紀公司的專業素養不足。幸而演員都能量十足,歌喉與情感層次豐富,保證了演出的基本品質。全劇從埃及文物的博物館展覽開始,視覺上相當有力,也明示了觀眾可以參與、可以認同的當代經驗。然而舞台或許是為了巡迴各中小型劇院之需,刻意縮小,即使放到台北國家劇院的大舞台上,也「漲」不回來。場上最多可達20位演員,卻全擠在深度只約五米的舞台上,騰挪困難。即使是簡單的二、三人感情戲,也嫌施展不開。雖然有一道狹窄的二樓陽台,可以把構圖往上延伸,但用到的機會不多。

空間的侷促,也讓許多場景的處理十分草率,例如阿伊達護送族人上船離開,拉達梅斯前來救援,與埃及人展開大戰,就演得像扮家家酒,更凸顯了這個製作以演唱為主,戲劇只是潦草應付的轉折交代。而獲得東尼獎的舞台設計與燈光設計,在這個簡單的製作裡,也委實看不出名堂來。──附帶一提,經紀公司還在宣傳上把「最佳舞台設計」誤為「最佳舞蹈設計」,媒體報導也以訛傳訛,觀眾若對號入座,看到全劇比較像擺pose的伴舞設計,恐怕更會大感失落。

最好是觀眾已經習慣,把巡迴到台灣的百老匯名劇當演唱會來聽。就怕也以訛傳訛,以為音樂劇都是這樣搞的,讓國內的原創音樂劇製作對劇場元素也習慣這麼馬馬虎虎,那就真的誤會大了。

《阿伊達》

演出|
時間|2012/05/17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儘管這次選出的創作者多為臺師大或北藝大的(前)作曲生,但作品呈現形式皆不落學院俗套,特別是將不同的媒介與電子音樂相結合——包含現場操作、穿戴裝置甚至是魔術秀等,光是形式就令人耳目一新。
11月
27
2025
她不只唱中有戲,她那渾身充滿戲感的歌劇演員自信,漫溢竄流在她整首的演唱中,再搭配她高超的演唱技巧,自由地將聲音轉換、遊走在演唱與說白間,聲音色彩隨著段段歌詞內容的不同,展現豐富多變的音色與詮釋,令人拍案叫絕!
11月
24
2025
《鼕》與《泥巴》故事的發端卻不在家族緣結或往昔舊事,而是企圖將人物遭遇和事件擴張成某種具共時性、更容易被共感的概念或情感。最後再藉由「勞動」的演示,回歸母題。
11月
17
2025
在導聆人蔡永凱,充滿教師風範的敘述,口條清晰又易懂的解說中,觀眾們能夠輕鬆進入十九世紀音樂的氛圍中。接著女高音林芳瑜更是充分呼應主題地,演唱了近代到現代的英文藝術歌曲。
11月
04
2025
再次返觀《無界的疆域》的命題,或許桑布伊做的不是界的「消弭」,而是界的「擴張」。用一種毫無保留的擁抱,將所有可觀照的他者儘可能地吸納於自身。當界被拉伸、被延展至非我的邊際之外,便成就了「無界」。
10月
24
2025
本場音樂會不僅有黃好吟親自擔任主奏,並從她與林東河曾經教導的學生中,邀請六位傑出青年演奏家分別演繹作品,深具傳承與發揚的意義。
10月
23
2025
今晚以英國作曲家之宗教作品為主題,呈現出橫跨巴洛克、浪漫到現代的時空背景;再加上細讀節目單中的歌詞和作曲家們的創作理念,深刻感受整場演出在探討人們對於信仰、生命與靈性奧秘的追求
10月
03
2025
這樣的曲目安排實在令人拍案叫絕,從十九世紀的瑪麗布蘭開始,「Diva」一詞到了二十世紀的女高音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利用托斯卡一角,成功形塑了至今我們所認為的「歌劇女神」(Diva)形象。
9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