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小版的大音樂劇《阿伊達》
5月
21
2012
阿伊達(寬宏藝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3次瀏覽
鴻鴻

寬宏藝術工作室

在台灣看到的「原版」百老匯音樂劇,往往是為了巡迴方便的縮減版。載著東尼獎四項得獎光環,在問世13年後終於抵台演出的《阿伊達》也不例外。我們會發現這齣戲並未隨著時間而長大,反而縮小了。

經典改編有兩個入手的方式。一種是音樂與文本不動,導演在視覺調度、演員在角色詮釋上,加入新觀點;另一種則是直接改編文本,賦予當代語言和觀念。《阿伊達》更過火,乾脆連音樂也全盤重寫。這個與羅茱同一套衝突模式的「仇家變情人」故事,有黃哲倫參與的百老匯改編,主要強項在於對美帝國強權的反思,並豐富了角色性格。

劇中的兩股勢力:非洲的努比亞、埃及帝國,在新版中變成了黑人與白人之爭,讓觀眾立即聯想到非洲與美國、奴隸與殖民主的關聯。這製作順理成章起用大批黑人演員,也是美國社會轉型的鮮明表徵。兩位白人主角:公主安奈莉絲和將軍拉達梅斯,從語言到表演都活脫脫是美國當代年輕人。公主的角色塑造尤其成功,從一個注重外表的浮華少女,經歷愛情挫折後,領略了愛情的真正價值,成全了情敵,自己也挑起責任,轉成大人。相較之下,將軍角色的天真美國男孩形象,卻完全看不出他統率大軍、戰無不勝的領導能力與氣質。

全劇的歌詞淺白、入耳即化,可惜中文翻譯沿用國內CD歌詞翻譯的傳統,愛用成語以及修辭過度美化,對應現場的戲劇情境,往往覺得隔靴搔癢,凸顯了經紀公司的專業素養不足。幸而演員都能量十足,歌喉與情感層次豐富,保證了演出的基本品質。全劇從埃及文物的博物館展覽開始,視覺上相當有力,也明示了觀眾可以參與、可以認同的當代經驗。然而舞台或許是為了巡迴各中小型劇院之需,刻意縮小,即使放到台北國家劇院的大舞台上,也「漲」不回來。場上最多可達20位演員,卻全擠在深度只約五米的舞台上,騰挪困難。即使是簡單的二、三人感情戲,也嫌施展不開。雖然有一道狹窄的二樓陽台,可以把構圖往上延伸,但用到的機會不多。

空間的侷促,也讓許多場景的處理十分草率,例如阿伊達護送族人上船離開,拉達梅斯前來救援,與埃及人展開大戰,就演得像扮家家酒,更凸顯了這個製作以演唱為主,戲劇只是潦草應付的轉折交代。而獲得東尼獎的舞台設計與燈光設計,在這個簡單的製作裡,也委實看不出名堂來。──附帶一提,經紀公司還在宣傳上把「最佳舞台設計」誤為「最佳舞蹈設計」,媒體報導也以訛傳訛,觀眾若對號入座,看到全劇比較像擺pose的伴舞設計,恐怕更會大感失落。

最好是觀眾已經習慣,把巡迴到台灣的百老匯名劇當演唱會來聽。就怕也以訛傳訛,以為音樂劇都是這樣搞的,讓國內的原創音樂劇製作對劇場元素也習慣這麼馬馬虎虎,那就真的誤會大了。

《阿伊達》

演出|
時間|2012/05/17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